林銘銘,周 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知識管理項目辦公室,廣東 廣州 510030)
失眠癥是由多種促發因素引起的一種睡眠障礙,主要癥狀包括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以及日間功能損害等,持續性失眠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是抑郁癥的一大誘因[1]。目前,臨床上常通過心理行為、物理以及藥物治療等手段來緩解失眠癥患者癥狀,在藥物治療方案中以苯二氮?類鎮靜催眠藥物較為常用,甚至對部分患者使用抗精神病類藥物進行治療,以滿足睡眠需求,雖有一定效果,但此類藥物易引起認知損害、日間困倦等不良反應,長期服藥還會致使機體產生依賴性及耐藥性[2-3]。近年來,隨著中醫技術的快速發展,中藥在失眠癥治療中的優勢凸顯,為該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探討了柴胡疏肝散為主方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癥的臨床價值,旨在為同行提供相關依據。
回顧性分析近五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診治的89 例肝郁氣滯型失眠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4 例中男性19 例,女性25 例;年齡26 ~50(35.12±6.80)歲;病程1 ~10(5.73±2.10)個月。試驗組45 例中男性18 例,女性27 例;年齡24 ~53(35.25±7.66)歲;病程1 ~12(5.84±2.33)個月。兩組基線資料相當(p>0.05),本文研究已通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納入標準:滿足失眠癥的中西醫診斷標準[4-5];中醫辨證分型為肝郁氣滯型;連續治療4 周以上;治療期前7 天內未接受過抗抑郁藥物或是其他可對中樞神經產生作用的藥物治療;對研究用藥無過敏反應;臨床資料完善,治療前后均有睡眠評定量表(SDRS)評估,且治療前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不低于14 分。
(2)排除標準:有意識或精神障礙者;有嚴重軀體疾病者;因患有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失眠者;對精神活性物質存在依賴性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臨床研究資料缺乏者。
對照組病例只采用右佐匹克隆(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69)治療,而試驗組則采用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殼、川芎、陳皮、炙甘草、白芍)為主方的純中藥治療。兩組病例均是連續治療4 周以上再進行療效評估,在此期間沒有增加其他抗抑郁類或是抗精神病類的藥物治療,也沒有應用有催眠作用的藥物。
(1)療效:根據治療后睡眠情況及睡眠評定量表(SDRS)[6]進行療效評估,如果治療后睡眠時間復常或是夜間睡眠超過6h,而且睡眠較為深沉,次日精力充沛,同時SDRS 減分率≥80% 評為治愈;如果治療后睡眠時間延長3h,而且睡眠深度明顯增加,同時SDRS 減分率介于50% ~79%,但睡眠總時間不足6h評為顯效;如果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睡眠時間延長不足3h,同時SDRS 減分率介于30%~49%評為有效;未滿足上述標準評為無效,除無效者外,其他患者占比之和即為總有效率。
(2)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癥狀(入睡困難、早醒、多夢、醒后難入睡)給予記分,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即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評為0 分、1 分、2 分、3 分。
(3)睡眠質量: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SDRS 量表進行評估,涉及睡眠是否充分、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及醒后不適感等方面,評分越低提示睡眠質量越高。
(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出現的不良反應。
借助SPSS24.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顯著。
試驗組總有效率(93.33%)較對照組(77.27%)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試驗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注:*和治療前比,P <0.05
組別 入睡困難 早醒 多夢 醒后難入睡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4) 1.61±0.42 1.09±0.25* 2.51±0.33 1.82±0.43* 1.28±0.35 1.02±0.20* 2.83±0.15 2.03±0.44*實驗組(n=45) 1.64±0.33 0.95±0.21* 2.57±0.30 1.62±0.36* 1.33±0.41 0.92±0.17* 2.85±0.13 1.88±0.17*t 值 0.375 2.863 0.898 2.381 0.626 2.539 0.673 2.130 P 值 0.709 0.005 0.372 0.019 0.533 0.013 0.503 0.036
治療后,兩組SDRS 評分下降,試驗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SDRS 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SDRS 評分比較(± s,分)
注:* 和治療前比,P <0.05
組別 睡眠是否充分 睡眠質量 睡眠時間 醒后不適感 早段失眠頻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4)2.40±0.36 1.33±0.27* 2.27±0.45 1.63±0.40* 2.88±0.65 1.77±0.64* 2.64±0.51 1.65±0.45* 2.77±0.56 1.74±0.42*實驗組(n=45)2.45±0.33 1.17±0.24* 2.33±0.38 1.43±0.36* 2.93±0.59 1.42±0.45* 2.69±0.13 1.42±0.33* 2.68±0.48 1.45±0.47*t 值 0.683 2.956 0.680 2.481 0.380 2.990 0.637 2.994 0.815 3.067 P 值 0.496 0.004 0.498 0.015 0.705 0.004 0.526 0.004 0.418 0.003續表組別 早段失眠程度 中段失眠頻度 中段失眠程度 末段失眠頻度 末段失眠程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4)2.66±0.45 1.74±0.39* 2.40±0.41 1.50±0.32* 2.40±0.53 1.83±0.62* 2.46±0.50 1.47±0.32* 2.17±0.44 1.43±0.37*實驗組(n=45)2.74±0.38 1.50±0.32* 2.45±0.33 1.31±0.30* 2.45±0.40 1.52±0.33* 2.51±0.45 1.22±0.50* 2.22±0.42 1.20±0.34*t 值 0.907 3.177 0.635 2.890 0.503 2.954 0.496 2.802 0.549 3.055 P 值 0.367 0.002 0.527 0.005 0.616 0.004 0.621 0.006 0.585 0.003
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0.00%)較對照組(13.64%)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失眠癥的誘因較多,涉及生理、環境、心理以及藥物等方面,其中生理因素有過飽、過饑、疲勞以及激素水平改變等;環境因素有噪音、光線等;心理因素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事件造成情緒緊張、焦慮等引起失眠;藥物因素是指接受相關藥物治療造成身體興奮而引起失眠[7]。失眠癥可讓患者因睡眠時間不足而出現精力不足的現象,大大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加強對該病的臨床診治有重要意義。
右佐匹克隆屬于佐匹克隆的右旋體,也是一種新型的非苯二氮?類鎮靜催眠藥,不同于傳統的苯二氮?類的化學結構,其可通過作用于苯二氮?受體偶聯的γ- 氨基丁酸受體復合物,從而發揮鎮靜、催眠的作用,常被應用于失眠癥的治療中,但臨床療效仍有一定提升空間,且長期用藥可能會引起頭暈、嗜睡及頭痛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依從性[8-9]。中醫認為失眠癥與心、肝、脾相關,由情志內傷、肝氣虛弱所致,以氣機紊亂為主要病機,故臨床治療當以心、肝、脾同調為原則[10]。本研究中柴胡疏肝散應用于肝郁氣滯型失眠癥治療中,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93.33%)較對照組(77.27%)更高(P<0.05);試驗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SDR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0.00%)較對照組(13.64%)更低(P<0.05)。提示柴胡疏肝散為主方治療該病安全可靠,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及生活質量。西藥治療雖見效迅速,但改善睡眠作用難以長久,副作用多,有成癮傾向,停藥后可能失眠加重。中藥柴胡疏肝散副作用小,能明顯改善患者入睡,有效提高睡眠深度和質量。相關文獻報道,經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失眠癥患者中,發生3 例服中藥后出現輕度食欲缺乏、惡心等反應,經對癥處理后消失,未發現藥物依賴,而服用西藥的患者有9 例對西藥產生藥物依賴,說明以柴胡疏肝散為基本方的中藥治療在引起藥物依賴及藥物副反應方面明顯優于西藥治療[11]。分析原因: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歸肝、膽經,有疏肝解郁之功效;香附歸肝、脾、三焦經,能疏肝解郁、理氣寬中;枳殼歸脾、胃經,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作用;川芎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陳皮歸肺、脾經,有理氣健脾之功效;白芍歸肝、脾經,能柔肝養血、平肝止痛;炙甘草可調和諸藥。此方以疏肝理氣為主,兼以養肝、調血、和胃,共奏疏肝解郁、理氣寬中、安神助眠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柴胡、川芎均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減少機體自發活動,抑制條件反射,進而發揮鎮靜作用[12]。
綜上所述,柴胡疏肝散為主方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癥的效果顯著,有助于緩解患者癥狀,提高睡眠質量,且用藥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