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德,倪和悟,趙延雷,李欽柱,王世金
(濟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山東 濟南 271199)
脛骨骨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其骨折位置較為特殊,軟組織覆蓋少,骨折后血運恢復慢,易導致骨折愈合時間延長[1]。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脛骨骨折的主要方法,其中經皮鎖定內固定術操作簡單、切口小,可最大程度地保護患者骨折處的血運,且固定堅固,手術效果佳[2]。中醫認為骨折后會導致全身氣血、經絡、臟腑功能紊亂,而臟腑、經絡不和亦會影響骨折的愈合。中醫在治療骨折時,不僅要對局部筋骨損傷進行辨證論治,也要注意氣血、臟腑等功能的變化。傷科骨愈湯是我院自擬的中藥方劑,經臟腑、經絡辨證,考慮骨折愈合關鍵期在補肝益腎、舒筋壯骨的同時,也要重視活血化瘀。本研究就經皮鎖定內固定術結合傷科骨愈湯治療脛骨骨折的療效及對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旨在為中醫藥治療骨折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84例脛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確診脛骨骨折;均行經皮鎖定內固定術治療;對試驗流程均知曉同意,并簽訂了同意書。其中,排除存在其他部位骨折、病理性骨折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齡18 ~54歲,平均(36.82±3.05)歲;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22 例,閉合性骨折20 例;致傷原因:交通意外傷18 例,重物砸傷14 例,高空墜落傷10 例。觀察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齡18 ~55 歲,平均(37.10±3.14)歲;骨折類型:開放性骨折24 例,閉合性骨折18 例;致傷原因:交通意外傷20 例,重物砸傷13 例,高空墜落傷9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經皮鎖定內固定術治療:術前對跟骨結節進行骨牽引,或采用石膏外固定。麻醉后,于C型臂X 線機的透視下用克氏針對骨折部位進行臨時固定。對骨折斷端進行閉合復位,無法閉合復位者,于骨折斷端做一小切口,直視下完成骨折復位。于內踝處做縱形切口,長約3 cm,實施有限軟組織分離,經軟組織隧道置入鎖定鋼板,用3 枚螺釘固定。患者術后常規行抗感染治療及功能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傷科骨愈湯治療,于術后24 h 開始用藥。傷科骨愈湯基本方:桃仁、紅花、生地黃、赤芍、血竭各10 g,當歸、續斷、骨碎補各15 g,川芎、自然銅、川牛膝各12 g,杜仲24 g,炙甘草6 g。以上劑量為1 劑用藥,煎煮后取藥汁200 mL,1 劑/d,分早晚2 次服用,連續用藥4 周。
(1)臨床療效:患者術后定期回醫院復查,于術后3 個月評價療效。若骨折部位無壓痛,愈合良好,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為痊愈;若骨折部位恢復正常,基本愈合,踝關節功能恢復75% 以上,活動時偶爾出現疼痛為顯效;若骨折延遲愈合,踝關節功能恢復50% ~75%,活動時經常疼痛為有效;若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總例數- 無效例數)/ 總例數×100%。(2)術后恢復時間:比較兩組術后的患肢消腫、切口愈合、骨折影像學愈合及完全負重下地時間。(3)疼痛程度:分別于治療前(術前)、治療后(術后4 周)采用VAS[3]評價兩組的疼痛程度,分值0 ~10 分,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疼痛分別計0 分、1 ~3 分、4 ~6 分、7 ~10 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嚴重。(4)踝關節功能:分別于治療前(術前)、治療后(術后4 周)采用Baird-Jackson 踝關節評分系統[4]評價兩組的踝關節功能,評價指標包括踝關節疼痛、穩定性、步行、跑步、工作能力、影像學結果等,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低說明踝關節功能越差。(5)并發癥:記錄兩組術后發生的并發癥,如感染、骨折不愈合、骨折延遲愈合、關節僵硬等,計算并發癥發生率并進行組間比較。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6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P<0.05)。詳見表1。
觀察組術后的患肢消腫、切口愈合、骨折影像學愈合及完全負重下地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的比較(± s)
組別 患肢消腫(d) 切口愈合(周) 骨折影像學愈合(周) 完全負重下地(周)觀察組(n=42) 5.52±1.05 1.64±0.58 10.27±2.68 13.52±2.84對照組(n=42) 7.82±1.15 2.81±0.73 15.80±3.61 19.82±3.06 t 值 9.572 8.133 7.971 9.780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的VAS 評分、Baird-Jackson 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Baird-Jackson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及Baird-Jackson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及Baird-Jackson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a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VAS 評分 Baird-Jackson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2) 7.04±1.06 1.28±0.56a 52.86±5.19 92.31±3.29a對照組(n=42) 6.96±1.10 2.37±0.67a 53.14±5.20 80.10±3.32a t 值 0.339 8.090 0.247 16.930 P 值 0.735 <0.001 0.806 <0.001
兩組術后均未發生血栓、感染、骨折不愈等并發癥。對照組中1 例患者發生關節僵硬,1 例患者發生骨折延遲愈合,并發癥發生率為4.76%;觀察組中無患者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0.00%。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χ2=0.512,P=0.474)。
經皮鎖定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脛骨骨折的常用術式,但因脛骨解剖結構復雜,骨折后常因局部血供不足而導致骨折愈合延遲或不愈合[5]。為了促進脛骨骨折患者術后骨折的愈合,需要在術后輔以科學、合理的治療措施。中醫認為骨折后氣血不通、瘀血積滯,不通則痛,故在骨折初期建議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治則。同時,時間日久,腫脹漸退,但瘀腫未消,斷骨雖連未堅,加之損傷日久使機體正氣虧虛,瘀血凝結,肌筋粘連而使骨折部位攣縮,影響骨折愈合效果[6]。總體來看,中醫治療骨折不僅要重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也要強調滋肝補腎、強筋壯骨、疏經通絡。本研究采用的傷科骨愈湯由桃仁、紅花、生地黃、赤芍、血竭、當歸、續斷、骨碎補、川芎、自然銅、川牛膝、杜仲、炙甘草組成。其中杜仲可補中益氣、強筋壯骨,使筋骨氣血充足;當歸可活血養血,使血行經絡;續斷可補肝益腎、理傷續筋;川牛膝可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引諸藥下行;骨碎補可活血固腎,是治療骨折損傷的專藥;桃仁、紅花、川芎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自然銅可散瘀止痛、續筋壯骨;赤芍、生地黃可補血活血、消腫止痛,達到化瘀生新的目的;血竭可祛瘀生新、止痛、止血生肌;炙甘草可調和諸藥。全方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補益肝腎、舒筋壯骨之功。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6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P<0.05);觀察組術后的患肢消腫、切口愈合、骨折影像學愈合及完全負重下地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脛骨骨折患者術后采用傷科骨愈湯治療能夠促進骨折愈合,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原因是傷科骨愈湯可活血化瘀、補益肝腎、舒筋壯骨,使骨折術后瘀血吸收,促進新骨生長,且骨折愈合受到肝腎功能的影響,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腎主骨生髓,最終能促進骨折的愈合。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的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Baird-Jackson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脛骨骨折患者術后采用傷科骨愈湯治療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踝關節功能的恢復。原因是傷科骨愈湯的應用可實現養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破血,并具有消腫止痛、補肝益腎、強筋壯骨的功效,由此能有效減輕疼痛,促進骨折愈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當歸可擴張血管、抗栓、鎮痛,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杜仲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骨細胞增殖、防止骨質疏松、延緩衰老、鎮痛、鎮靜、抗炎等多種藥理作用;生地黃中的地黃苷、地黃低聚糖等藥理成分可提高機體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并能促進骨髓造血、抗骨質疏松。可見,脛骨骨折患者術后采用傷科骨愈湯治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減輕炎癥反應及疼痛程度,促進骨細胞增殖,調節骨代謝,進而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踝關節功能的恢復。但在術后骨不連、骨折延遲愈合等方面,因本研究樣本量小、研究時間短,導致兩組的研究結果差異不明顯,今后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經皮鎖定內固定術結合傷科骨愈湯治療脛骨骨折療效顯著,能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促進骨折愈合,降低VAS 評分,有效緩解疼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