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采梅,余愉玉,黃俊明
(廣東省梅州市人民醫院創傷骨外科,廣東 梅州 514031)
髖部骨折多見于老年人群。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機能開始逐步減退,出現骨量丟失及降低現象[1],增加了髖部骨折的發生風險。相關調查顯示,僅2010年我國髖部骨折人數就達到了36 萬,而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再次骨折的幾率為20%[2]。因此,臨床應加強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術后護理干預,從而促進骨折愈合及髖關節功能的恢復[3]。以往臨床上針對此類患者多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受限于患者依從性差、認知能力不足等因素,導致患者術后恢復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不便。因此,尋找一種更好、更有效的護理方式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臨床開始嘗試建立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4-5],并取得了較為優異的干預效果。本次研究就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干預在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70 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65 ~75 歲48 例,76 ~85 歲63 例,86 ~100 歲58 例,101 歲1 例。納入標準:(1)依據相關指南[6]確診髖部骨折,并已完成髖部骨折手術;(2)依從性好,能夠遵醫囑服藥及定時復查;(3)有良好的認知功能,可正常溝通交流;(4)可完成量表填寫;(5)年齡≥65 歲。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的心、腎、肝、肺等器官功能不全;(2)合并惡性腫瘤;(3)認知功能較差或無法正常溝通;(4)存在手術禁忌證;(5)合并精神疾?。唬?)文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85 例。對照組中男性37 例,女性48 例,年齡65 ~101 歲,平均(82.51±3.87)歲。觀察組中男性40 例,女性45 例,年齡65 ~100 歲,平均(82.73±3.6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術后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常規護理指導及心理疏導,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多進食富含蛋白及鈣質的食物;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對疼痛感明顯的患者給予鎮痛藥物治療;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同時觀察手術切口的恢復情況、疼痛程度以及下肢周徑、皮膚膚色、腫脹程度等,若發現異常情況,需及時匯報醫生處理[7]。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內容包括:(1)團隊組建:由1名護士長、3 名護士、1 名營養師、1 名臨床醫師組成干預小組,采用營養風險篩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作為營養篩查工具,后續數據采集分析均由團隊成員協同完成。(2)營養支持:由干預小組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及調查,并依據評估及調查結果給予個體化的護理干預:①對于能夠咀嚼食物的患者,由護士及護士長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飲食偏好等,由營養師制定個性化的膳食方案,對瓜果蔬菜、肉類等進行分類,根據患者的口味和喜好,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以提高患者的食欲,增加食物的攝入量,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②對于咀嚼能力較差的患者,指導患者家屬將飲食方案中的固態食物加工成半流質或流質食物,確?;颊吣軌蝽樌M食。保證菜品的多樣化,以增加患者的食欲,并滿足營養均衡的要求。③對于無法自主進食的患者,可通過鼻飼的方式進食,將營養液直接輸送至患者胃部,為其提供營養支持。若通過鼻飼無法滿足患者對營養的需求,可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輔助營養輸送。④因老年患者腸道吸收能力下降,故需要口服營養補充劑。由護士及護士長評估患者的具體情況,如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然后由營養師選擇適合于患者的營養補充劑,如為糖尿病患者選取糖尿病人專用的營養補充劑等。⑤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調節營養的攝入方式,待患者病情穩定后,以經口進食為主要的營養攝入方式,同時逐漸減少或停止營養補充劑的攝入。(3)康復護理:①并發癥的護理:術后及時為患者換藥、翻身,密切關注切口的情況,避免發生切口感染。定期采用預警評估量表評估患者是否有壓力性損傷、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患者給予個體化的護理干預。②心理護理:本次研究對象均為老年人,受限于文化水平較低、認知能力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因素,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煩躁、抑郁等負面情緒,故應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及時解答其提出問題和疑惑,同時講解髖部骨折的相關護理知識、禁忌事項等,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在患者病房內增加一些綠植和紅色物品,并在電視中播放患者喜歡的節目,增加病房內歡慶、舒適的氛圍感。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時態度要好并有足夠的耐心,保持微笑。若患者一直不理解,可先向其家屬解釋,然后與家屬一同向患者講解,或多次向患者解釋以便于理解。嚴禁與患者發生爭執,或出現抱怨等行為。③肢體康復訓練:術后初期,干預小組積極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如進行關節伸展或抬舉訓練等。堅持每天對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等肌肉進行被動訓練,每天堅持訓練6 ~8 組,每組15 ~30 次。對上肢和腰背肌肉進行被動訓練,通過緩慢升高、降低病床來提高訓練的效果,每天堅持訓練20 min。④其他康復訓練:干預小組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康復訓練的具體實施方案和注意事項,初期進行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后期依據身體恢復情況進行下床行走、上下臺階、穿脫褲襪鞋、獨立出入衛生間等訓練。⑤居家護理:由干預小組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疾病相關知識和護理內容,介紹如何正確開展居家護理,以預防患者受到二次傷害,內容包括禁忌事項、飲食搭配、合理運動及心理安慰等[8]。(4)出院隨訪:干預小組成員通過QQ、微信、電話等工具,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隨訪,每月隨訪1 次,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幫助其調整食譜、指導用藥等。
(1)術后恢復效果:依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和住院時間進行評判。顯效:術后住院時間<4 d,出院時可下床活動,無并發癥發生;有效:術后住院時間為4 ~7 d,出院時可自主進行床上活動,輔助下可下床活動,無并發癥發生。無效:術后住院時間>7 d,無法進行康復訓練,且發生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2)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由患者根據環境、服務狀況、服務質量等自行進行選擇,共20 項,每項1 ~5 分,共計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滿意度越高。(3)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SAS 包括20 個選項,每項滿分均為5 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SDS 包括20 個選項,每項滿分均為5 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抑郁情緒越嚴重。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36 項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9]。(4)術后恢復時間:比較指標包括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
觀察組術后恢復效果的總有效率為97.6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82%(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效果的比較[例(%)]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7.61±5.86)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9.55±5.49)分(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分,± s)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分,± s)
組別 護理滿意度評分觀察組(n=85) 87.61±5.86對照組(n=85) 69.55±5.49 χ2值 20.735 P 值 <0.001
干預前,兩組的SF-36 評分、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SF-36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F-36 評分、SAS 評分、SDS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F-36 評分、SAS 評分、SDS 評分的比較(分,± s)
組別 SF-36 評分 SAS 評分 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85) 62.57±4.29 86.97±4.83 67.45±3.61 31.55±2.89 65.14±5.18 33.69±2.56對照組(n=85) 62.83±4.17 73.39±5.31 67.12±3.85 46.93±3.73 65.29±5.21 48.28±3.55 t 值 0.401 17.442 0.576 30.051 0.188 30.733 P 值 0.689 <0.001 0.565 <0.001 0.850 <0.001
觀察組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d,± s)

表4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d,± s)
組別 術后恢復時間 術后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 骨折愈合時間觀察組(n=85) 2.48±0.67 61.54±6.84 3.68±1.69對照組(n=85) 3.65±0.82 76.55±9.31 6.81±2.59 t 值 9.648 11.978 9.331 P 值 <0.001 <0.001 <0.001
髖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多發生于老年群體。因老年人機體功能減退、骨密度降低等,易發生骨折,而髖部作為承受身體重量的重要部位,其骨折率居高不下[10]。臨床上在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手術后多給予常規護理,但因老年人理解能力不足、恢復效率低下等原因,常導致術后恢復效果達不到預期,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11-12]。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干預近年來在臨床上逐漸興起,因有效的營養支持和合理的康復護理而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易因胃腸功能下降、心態不佳等因素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對術后恢復和后續生活造成影響[13-14]。而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干預可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合理調控營養的攝入,保證營養攝入充足,進而可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提升其康復效果和滿意度[15]。同時,早期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不僅能夠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還能減少因長時間臥床而導致的并發癥,有利于患者術后盡快康復及遠期預后的改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恢復效果的總有效率為97.6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82%(P<0.05)。表明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干預較常規護理效果更優,能幫助患者術后更好地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7.61±5.86)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9.55±5.49)分(P<0.05)。表明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干預對患者產生的幫助更大,效果更好,更能得到患者的認可。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SF-36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干預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心理壓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干預能促使患者術后更快恢復,縮短整體康復時間,進而減輕其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
綜上所述,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開展基于營養支持的康復護理干預能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提升康復效果及護理滿意度,減輕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