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玉,程 麗,姚碧霞,李 容,李 苑
(高州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二區,廣東 高州 525200)
在癌癥患者的治療中,化學療法是一種常用的療法。因為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可導致患者出現滲透性的傷害和靜脈炎癥,而一旦出現了靜脈破裂,就會導致后續的治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1]。所以,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既能減輕患者的疼痛,又能防止外周血管的化學藥劑損傷及相關局部損傷,確?;瘜W治療的平穩進行。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通過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2]。置入PICC 具有操作簡便、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研究發現,PICC 易于保持,不容易脫落,對患者手臂的運動沒有任何的影響,且可以在病床邊進行置管。PICC 能有效地防止患者因外周靜脈重復穿刺而出現疼痛,減少了對外周靜脈的損傷[3]。隧道式PICC 技術是一種新型技術,可更好地保證導管的安全性,減少導管相關性感染、導管相關性血栓、導管脫落的發生,提高患者插管的舒適度和滿意程度[4]。優質護理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護理模式。近年來,隧道式PICC 和優質護理在腫瘤患者置管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選取高州市人民醫院2021 年12 月至2022年12 月收治的40 例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隧道式PICC 和優質護理在腫瘤患者置管中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選取高州市人民醫院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2月收治的40 例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21 例患者,研究組19例患者。對照組:男12 例,女9 例;年齡23 ~78 歲,平均(45.22±2.33)歲;其中包括淋巴瘤10 例,肺癌3 例,直腸癌3 例,胰腺癌1 例,胃癌4 例。研究組:男10 例,女9 例;年齡20 ~88 歲,平均(48.11±3.66)歲;其中包括淋巴瘤8 例,肺癌6 例,直腸癌2 例,胰腺癌1 例,胃癌2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為所有患者均應用PICC,方法是:(1)材料選擇: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美國BD 公司或德國Braun公司生產的PICC 穿刺套筒,采用4Fr ~5Fr 型,并按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PICC。準備以下用品:1個可來福密封的輸液管,2 副消毒手套,10mL 和9mL氯化鈉注射器,止血帶,碘伏,酒精,棉簽,皮尺,20mL 注射器,3L 創面敷料,脫敏膠帶。(2)患者準備:仰臥姿勢,雙臂90 度向后伸展。(3)選擇靜脈及穿刺部位的選擇:以血管直短、靜脈瓣數較小的貴要靜脈為佳,次之為肘正中靜脈、頭靜脈。左邊的靜脈通路較長,彎曲較大,插入困難,易造成血管內壁受損,術后并發癥較多,故應以右側穿刺為宜。肘下兩橫指處為最好的穿刺點,穿刺點過高會對神經系統和淋巴管造成損害;如果穿刺點過低,會導致血液循環紊亂、機械性靜脈炎等[5]。(4)置管:①使用經B 超引導的改進塞丁格技術置入PICC ;②在上臂橈側15 ~20度處開一個3 ~6cm 的小口,在隧道出口處進行局麻后,沿切口方向切開0.5cm;③從隧道出口到穿孔處,用隧道針頭從隧道出口處穿過,直至穿刺孔;④用隧道針引流PICC 隧道后,對PICC 的導管進行修整,并用紗布將其固定[6]。(5)導管置入后的記錄:PICC患者的名字、PICC 放置時間、PICC 類型、導管型號、導管尖端位置、穿刺長度和外露長度、穿刺靜脈名稱、穿刺過程是否順暢、是否有固定[7]。護理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對置管時的效果進行觀察和一般護理。研究組采用優質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置入術的前期準備:PICC 是一項新技術,患者對它的功能和重要性不甚清楚,容易出現恐慌情緒,不愿使用PICC。在插入導管之前,要對患者進行相關健康宣教,具體內容包括:因為腫瘤患者需要長時間的化療,由于化學成分、酸堿度和高濃度,會導致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從而導致藥物的滲透,血管和皮膚的損害。經PICC 置管可快速地將化學藥劑經導管注入靜脈,從而對上肢的血管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消除了外周血管的損害,減少了化學治療相關靜脈炎的發生,為靜脈化學治療提供了便利[8]。(2)置管中的護理:①在置管期間,應保持患者體溫的正常。在導管插入后,將患者的頭朝向穿刺側,下顎抵住肩膀,以防氣管插管侵入頸部血管。②如果給藥不方便,可以稍微往后拔,調節一下,或者邊推0.9% 的氯化鈉注射液邊給藥,遇到阻力時不要勉強,要讓患者的上肢和身體保持一定的角度。在短暫的停留后,繼續插管,若仍有阻力,應換成對側的血管。(3)置管后的護理:①敷料的選用與替換:棉質敷貼優于透明敷貼,所以通常選擇3L 創面敷料敷貼創面。置管后24 小時內應更換新敷貼,之后根據季節的不同,確定更換新敷貼的頻率,出汗過多或沾水后應立即進行更換[9]。②沖管與封管:在正常的輸注完畢之后,使用10 ~20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脈沖灌注,當僅剩下1mL 時,一次性全部注射,同時將注射機向下推進,直至正壓密封。在治療間歇時,每天或隔天用0.9% 氯化鈉注射液沖洗一次。③導管留置時間:對于需要長期接受化療的患者,PICC 的持續時間是非常關鍵的。在留置期間無并發癥,不影響置管,可延長時間,不必換管或拔管。④防導管脫出:應注意導管的插入深度,隨時注意是否脫落;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和處理時,盡量不要拉動導管,并叮囑患者不要進行劇烈的活動,以防導管脫落。(4)常見并發癥防治:①穿刺點出血:插入的導管插入到一定的距離內,然后馬上進行局部壓迫,并按患者的血液凝固程度來決定壓迫時間。在傷口處用一條繃帶包扎傷口,防止出血,第二天再換。插管后1 ~2 日內出現輕微出血是很常見的情況,應立即進行繃帶替換。如果有大量的出血,建議患者屈肘10 ~20 分鐘或進行加壓包扎,如果有需要,可以用云南白藥進行局部治療。②感染:在進行穿刺之前必須對穿刺點進行消毒,在穿刺時要進行無菌性的操作,用0.9% 氯化鈉注射液沖洗,再用2% 碘伏進行消毒。在連接輸液和注射藥品時,必須進行嚴格的無菌性操作,每24 小時換一次輸液回路,可來福無針密封的輸液管一周更換一次[10]。在更換的時候要對輸液管周邊的部位進行殺菌,以避免輸液管周邊皮膚的感染。如果有需要,可以在穿刺管四周涂抹百多邦軟膏,以防止感染。患者若表現出寒戰、發熱、局部發紅、腫脹、化膿等癥狀,需將導管取出,并進行細菌培養及局部換藥。③導管堵塞:護士應熟練掌握封閉技術,合理封閉導管能有效地避免血栓堵塞。血漿、脂肪乳劑等均有可能導致導管阻塞;如果出現阻塞,不要用手用力推動,以免造成血管爆裂或血栓形成。首先要查看導管夾具是否已封閉,導管有無折疊,排除上述情況后,可用0.9% 的氯化鈉注射液反復清洗導管。如仍無法解決,則使用20 ~50U/mL 的肝素鈉溶液10mL 進行負壓注射沖洗[11]。④靜脈炎:PICC 術后,受靜脈腔內血流速度較慢、靜脈導管的刺激、神經壓力、血管收縮和抽搐等因素的影響,患者易發生靜脈炎。為了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應選用合適的管腔類型,同時要溫和地進行穿刺,以減輕對靜脈的機械刺激及對內壁的損害。注射高劑量的化學制劑會導致化學性靜脈炎。因此,注射時必須保證導管末端在上腔靜脈。在出現靜脈炎后,將患者的肢體抬起,用濕熱法進行治療,每天4 次,每次20 ~30 分鐘,如果3天后仍沒有好轉,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在拔掉導管后,應該持續進行濕熱敷。(5)出院帶管及拔管的護理:①出院時帶導管的護理:在患者離開醫院時,記錄其導管留置體外的長度、封管及更換敷料的日期等信息,向其講解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具體包括:放置導管的上肢盡量不進行激烈的運動,盡量不舉太重的東西,不能進行引體向上等負重訓練,也不能在非無菌區內進行游泳等活動。在洗澡之前,要用塑料紙將插管的肢體包裹2 ~3 次,用橡皮紙將其固定好或用寬大的橡皮筋將其包裹起來,防止進水。沐浴后要仔細觀察傷口,如發現有水漬,應立即更換敷料[12]。避免盆浴、泡浴等。注意保持傷口的清潔和干燥。密切觀察針刺部位是否發紅、腫脹、疼痛;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告知護理人員或到當地的醫院進行治療。②拔管后護理:在進行拔管前,將拔管操作的步驟告訴患者,以減輕患者的壓力。患者采用平躺姿勢,讓其進行深呼吸,然后慢慢抽出導管;如果感到有阻力,應立即停止拔管。完成拔管后,按壓穿刺部位至少5 分鐘,然后用消毒紗布包扎24 小時。為了避免發生術后大出血,建議患者在拔管后24 小時內盡可能地減少肢體活動[13]。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護理效果分為優秀、良好、一般三個等級,總有效率=優秀率+良好率。
利用SPSS17.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對比[例(%)]
在腫瘤化療過程中,保護血管是很關鍵的一項護理措施,常規的靜脈穿刺針由于部位較淺,容易受到患者身體運動的影響,加之化療藥物的刺激,易引起血管炎癥或滲透性損害。采用PICC 技術,可使穿刺的成功率大大增加。PICC 與出口處的皮膚保持著一定的間隔,以此作為一種自然的保護措施,可以減少相關血液感染的發生。有研究指出,置入PICC具有導管保養方便、患者舒適度高、安全性高等優點[14]。研究表明,PICC 可以避免反復穿刺輸液帶來的疼痛,同時可以有效地減少化療藥物外溢而導致的慢性靜脈炎、組織損害和壞死,保證靜脈的暢通,從而有助于化療的順利進行。相關研究顯示,為腫瘤患者應用PICC 注入化學藥劑可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后續的治療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優質護理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護理模式。對置入PICC 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宣教可使其認識到PICC 的應用優勢,減輕恐懼、焦慮等情緒,使其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手術。近年來,隧道式PICC 和優質護理在腫瘤患者置管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觀察隧道式PICC 和優質護理在腫瘤患者置管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高州市人民醫院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40 例腫瘤患者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隧道式PICC 和優質護理在腫瘤患者置管中的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的化療過程更加順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