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農畜產品安全保障中心 陜西榆林 719300)
目前,隨著我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豬養殖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大多地區企業已經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的養殖模式。豬養殖過程中,豬的生長環境成為豬養殖中主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在豬生長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環境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2]。在現代養豬生產過程中,由于養殖管理技術不規范,尤其在飼養過程中的飼養密度問題對仔豬的生長性能、抗病能力、行為能力等多個方面影響比較大,但在仔豬的飼養實踐過程中,為了節約飼養空間,增加豬舍的每欄仔豬的飼養頭數,提高仔豬的欄舍的高效利用率,同時也節約在養豬過程中的人工開支,這些在養豬實際生產實踐中看似節約養殖成本,實際在卻大大降低仔豬的生產養殖效益,因為豬養殖生產操作中忽視了飼養密度嚴重影響仔豬生長性能這一點[3,4]。相關研究表明,飼養密度是生豬養殖環境因素的重要的環境之一,豬的飼養密度的大小變化直接影響著豬的健康生長及養殖效益,豬的飼養密度與豬只生長過程中的采食、排便、躺臥、運動、飲水及爭斗等密切相關,同時嚴重影響其豬只的機體的抵抗力、抗氧化能力等健康狀況和經濟效益[5,6]。因此,飼養密度大小成為豬養殖過程中重要的環境因素之一。在豬的養殖過程中,飼養密度過高其飼養數量增加,加大豬之間的斗爭嚴重影響其健康狀態,同時增加養殖成本;飼養密度過低,豬只在養殖過程中健康生長,造成養殖資源和成本的浪費,不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7]。因此,在豬養殖過程中適宜的飼養密度尤為重要。目前,國內關于豬養殖過程中飼養密度的報道較少。鑒于此,本試驗以6.25±0.15kg“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為研究對象,設計不同的飼養密度,研究在養殖過程中對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旨在探索飼養密度與“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之間的關系,為科學養殖提供參考依據。
在榆林市的“杜×長×大”三元豬繁殖與養殖基地進行飼養試驗,參照試驗設計(單因素隨機設計試驗),飼養試驗選擇日齡相同、健康的體重相近的(6.25±0.15)kg“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132頭,根據試驗設計進行飼養密度分成4 組,每個組為1 組為一個飼養密度,每個梯度3 個重復,組別分別1 組8 頭試驗仔豬(0.58 m2/頭)、2 組10 頭試驗仔豬(0.464 m2/頭)、3 組12 頭試驗仔豬(0.387 m2/頭)、4 組14 頭試驗仔豬(0.331 m2/頭),4 個試驗組試驗條件一致,預試驗7 d,試驗期為28 d。參照榆林市的“杜×長×大”三元豬繁殖與養殖基地飼養管理制度進行“杜×長×大”三元斷奶飼養試驗。飼養試驗中的基礎飼料表1。

表1 日糧組成成分與營養水平
于2022 年9—11 月,在本市的“杜×長×大”三元豬繁殖與養殖基地,參照試驗設計,選擇日齡相同、健康的體重相近的(6.25±0.15)kg“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132 頭進行飼養試驗。
在榆林市的“杜×長×大”三元豬繁殖與養殖基地進行飼養試驗,并測定每個試驗組的“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及料肉比等生產性能指標。試驗仔豬的生產性能指標計算如下:平均日增重=(試驗仔豬的末重-試驗仔豬的初重)/試驗仔豬的飼養天數;平均日采食量=每頭斷奶仔豬試驗期內采食量/天數;料重比=試驗仔豬的平均日采食量/試驗仔豬的平均日增重。
對每個試驗組進行統計并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試驗數據用SPSS 18.0 軟件對每個重復組的數據比較,用Duncan's 法對每個試驗組數據進行多重因素比較,用p<0.05 表示差異顯著性。
在榆林市的“杜×長×大”三元豬繁殖與養殖基地進行飼養試驗,結果由表2 可知,試驗1、2、3 組“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的采食量均高于4 組(p>0.05),試驗1、2、3 組“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1 組,其中1 組高于4 組(p>0.05),試驗2、3組“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1 組(p<0.05),試驗1、2、3 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試驗1、2、3 組“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的料肉比均低于1 組,其中1 組低于4 組(p>0.05),試驗2、3 組“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的料肉比顯著低于1 組(p<0.05),試驗1、2、3 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
表2 斷奶仔豬生長性能的檢測結果 (±s)

表2 斷奶仔豬生長性能的檢測結果 (±s)
注:同行數據肩標相同字母或無字母表示為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字母表示為差異顯著(p<0.05)。
?
飼養密度是生豬養殖環境因素的重要的環境之一,在豬養殖的過程中,其飼養密度過高,豬的飼養數量增加,同時豬之間的斗爭嚴重影響其健康狀態,豬的飼養密度過低,造成養殖資源浪費導致使豬的飼養成本的增加,降低其經濟效益[8]。因此,在豬養殖過程中適宜的飼養密度尤為重要。豬的飼養密度大小嚴重影響著豬在生長過程中的采食、排便、躺臥、運動、飲水及爭斗行為,飼養密度不當可以導致生長性能下降、機體的抵抗力下降等,直接影響著豬的健康狀況和經濟效益[9]。許多研究表明,在豬的養殖過程中,其豬群飼養密度對豬的生長性能具有一定影響,實踐生產中仔豬在適宜的環境,尤其是適宜的飼養密度下,可以提高生長性能。這有助于仔豬在圈舍內適當運動,促進仔豬的生長;反之,養殖密度過高,致使仔豬活動范圍較少,同時使豬圈內局部的室內溫度較高,導致豬群的整體的食欲減退,采食量減少,并且仔豬與仔豬之間容易發生沖突,引起打架并且改變仔豬的群居環境,在這種高密度的飼養條件下,嚴重降低仔豬的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同時還嚴重降低仔豬飼料的利用率,導致仔豬的群體生長性能出現差異[10,11]。因此,在仔豬養殖過程中適宜的飼養密度對提高仔豬生長性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試驗研究表明,試驗1、2、3 組“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的采食量均高于4 組(p>0.05),試驗2、3 組“杜×長×大”三元斷奶仔豬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1 組(p<0.05),其料肉比顯著低于1 組(p<0.05)。說明斷奶仔豬以飼養密度為0.464 m2/頭、0.387 m2/頭較適宜,可以在臨床中推廣應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