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晴
一次又一次,那句話在我耳畔響起——“又何妨!”
醒來,又何妨
我正糾結著要不要再去一次拙政園時,耳邊響起的“又何妨”替我做了選擇。
第二次踏進拙政園,是一個春日的清晨。園子里的人很少,略帶涼意的風掠過白墻黑瓦,掠過墻頭的一簇紫藤花,摩挲著我的臉頰,使我漸漸蘇醒。
湖中,一座古塔的倒影在水面晃動,像一只歷史的眼睛,穿過嬗變的時光與我對視。我怔住了,這是昨日的我不曾發現的美。往遠處看,瓦藍的天空與黑白的圍墻交界處有一座塔。塔!這不是剛才倒映在水里的那座古塔嗎?
園林的美其實從未改變,只是昨日的我未曾看清罷了。
醒來,又何妨!
忘卻,又何妨
耳邊嘈雜的人聲、交錯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的鳴笛聲,讓我越發煩悶,恨不得把眼前一切能發出聲音的東西全部碾碎。我眉頭緊鎖,呼吸聲越發急促,抬起頭,發泄似的朝天空大喊一聲,想把這段時間積攢的怨氣一下子迸發出來。此時,我耳畔又響起了那個聲音——“把這件事忘掉,又何妨!”
深呼吸,再次睜開眼,我的眼前不再是雨霧蒙蒙的街道,而是變得恬靜起來。這一刻,我聽不見人們的大呼小叫,聽不見各種各樣的買賣吆喝,聽不見來往汽車的鳴笛聲響,壓在我心頭的那塊巨石頃刻間瓦解了。
沉著,又何妨
“啪!”毛筆被我重重地拍在硯臺上。少頃,灰白的月光越過矮墻,闖進房間,把那筆、那墨、那畫映得更加明亮。明明畫得很好,卻總覺得缺點兒什么,不由得,我心中生出把原稿撕掉的沖動,耳邊的聲音適時響起:“冷靜下來,又何妨!”
看著原稿上的竹,我耳畔回想起老師在課上講過的話:“在竹子前四年的生長過程中,出土的只有區區3厘米,地底下的根卻扎得很深。從第五年開始,它會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正因為它沉得住氣,不斷積淀力量,才最終成為‘一枝獨秀。”此刻,我對這竹越發欽佩,也明白自己“差點什么”了。
竹雖前日之遲,然得此氣,遂為風所生,是為沉著。是啊,沉著,又何妨!
“又何妨”一次又一次在我耳邊響起,引領我不斷向前,再向前!
【黑龍江綏棱縣第六中學七年級(10)班,指導老師:謝坤坪】
點評
古人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小作者也具有如此良好的心態:不斷發現美好的事物,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嶄新的精神面貌。
習作借助三個小標題,從不同的側面闡明“又何妨”的真正內涵,敘事過程中情景交融,意蘊深刻,讀后發人深省。
(張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