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斌 夏增妍
“以往靠燒煤烘干,稻谷烘干質量得不到保證,甚至把糧食烘焦的狀況時有發生。現在我們農機合作社烘干設備采用的電熱泵智能烘干系統,是完全實現了智能化操作,并且省時、節能、環保。”這是由常州市金壇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組織的一期高素質農民培育(糧油)培訓班“理論+實操”觀摩現場講解。
為切實幫助農戶掌握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抓住生產有利時機,從解決服務三農最后一公里破題,將農技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面對面講理論,手把手教技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為他們“量身定制”的農技服務和指導,用科學的力量幫助廣大種糧大戶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車。
一、牽手名校共發展,構筑農民培育“新平臺”
為了讓更多的學員有“一技之長”走出“一畝三分地”去外面的世界“勇闖天涯”,金壇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積極協調、精心組織,與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對接,蹚出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聯合辦學”之路,培養出一大批懂技術的“田秀才”、善經營的“農創客”、會管理的“土專家”,引領全區農業規模發展、產業化經營,助力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區9個鎮(區、街道)、129個行政村(社區)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通過持續“充電”,不斷涌現出致富帶頭人、領頭雁。
位于金壇區直溪鎮的呂坵井道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從事糧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孫井道起初由于不懂技術,種田只能算是解決溫飽問題,經濟效益始終不理想。2019年,通過鎮農技站的推薦參加省級高素質農民培養(糧油)培訓班進行學習。在學習期間,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與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多次組織專家和院校的教授到該合作社調研指導,糧食種植收入加上農機合作社收入突破百萬,井道合作社社員由原來的6戶發展到12戶,壯大了合作社規模。
二、惠民政策暖人心,激發農業經營“新活力”
金壇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在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同時,積極落實各項惠民幫扶政策,特別在金融與資金幫扶方面,主動靠前,支持高素質農民成立具有法人資質的經營實體,為他們創辦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綠色通道”。同時,利用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和區融資擔保中心整合的機會,將農業融資擔保嵌入培訓內容,形成面向高素質農民的全鏈條服務體系,以“農民田間學校”為支撐,將農業融資服務網絡延伸到農村基層;以培訓為抓手,為金壇區財政撬動金融協同支農提供了政策工具,將財政金融協同支農惠農的“金融活水”引入田間地頭,潤澤每一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22年為全區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共計108戶發放擔保貸款8515萬元,為鄉村振興貢獻“金融力量”。
三、靶向培育新農人,注入鄉村振興“新動能”
為打破鄉村人才的瓶頸制約,金壇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在工作中不僅創新培訓方式、精選培訓內容、優化師資結構,還依據金壇區農業地域特色、農民素質參差不齊、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實際情況,創新推出“田間課堂”“茶園課堂”,并和支部聯合推出“塘口大學堂”,對從事不同產業的農民進行針對性的特色培訓。在培訓過程中不斷加強對市場的研究,做到緊扣市場,以農業生產經營者與市場的需求為導向,高精準提供培訓服務。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金壇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已舉辦省級培訓班10期895人,部級培訓班4期260人。其中,根據金壇區地方特色,舉辦部級茶葉精制加工企業培訓班一期70人,農村創新創業培訓班一期50人;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糧油)五期475人,紅香芋種植二期268人,水產班一期115人,農村宅基地改革培訓班一期39人。“同樣是一樣的水面,你看經過專業培訓的高素質農民,經營收益遠高于沒有培訓過的農民。作為新時代的農業農村創業者,在家借助網絡‘數字快車, 輕點鼠標就能將我們養殖的長蕩湖大閘蟹銷售到全國各地,我們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手機成為‘新農具。”高素質農民沈俊說道。
(作者單位:1.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職業農民培育指導站;2.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東城街道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