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花 高健
西安市鄠邑區農業培訓中心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發展方向,立足實際,聚焦鄉村人才需求,強化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創新思路舉措,積極探索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育“1331”模式,全力打造鄉村人才振興鄠邑樣板。
一、錨定“一個目標”,篤行實干奮楫爭先
堅持“農民是主體、技術是支撐、人才是關鍵、產業是核心”原則,秉持“科技興農、產業富農、人才強農”培育理念,以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目標,累計認定高級職業農民67人、中級職業農民124人、初級職業農民1809人。
二、突出“三個重點”,靶向施策聚力攻堅
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圍繞“糧食生產、葡萄種植、設施蔬菜”三大產業,建立產業鏈條,堅持“鏈主”引領、“鏈隊”提升、“鏈農”增收,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及產品銷售“三大領域”強化人才培訓,引導高素質農民參與其中,解決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
三、創新“三項舉措”,抓實關鍵務求實效
(一)在培育方式上突出教學“三維”
堅持以農業培訓中心為主的一主多元化培訓維度,與農技推廣部門、產業園區、實訓基地等合作共建教、學、研一體化培訓工作機制。
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示范帶動相結合,打造混合教學新常態,嚴格按照綜合素養課、專業能力課、能力拓展課設計教學方案,突出抓好理論知識、實習實訓、動手操作、觀摩學習等教學體驗方式,引導農民課堂學理論、地頭學技能、上網獲信息、外出長見識、交流增本領。
圍繞育前、育中、育后三個環節做文章,抓牢“培訓三步曲”。育前,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摸底,掌握實際需求,嚴格對象遴選、規范班級設置、制定培訓內容、設計培訓課程、明確具體要求;育中,聚焦主導產業分層分類精心組織,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整合各類教學資源,用好固定、田間、網絡、流動“四個課堂”,充實豐富培訓過程;育后,強化跟蹤服務、推進學歷提升、開展宣傳展示、做好示范激勵,為學員搭建一體化服務平臺,推進農民培訓工作高質量發展。
(二)在協同服務上做到縱向“三幫”
聯合戶縣海絲村鎮銀行創新專屬金融產品“高農貸”,幫助解決農民產業發展資金需求,實現“金融幫”。堅持“技術培訓+金融支持”雙管齊下,給予高素質農民5000萬元專項授信,目前戶縣海絲村鎮銀行已累計為高素質農民發放貸款合計137筆1480萬元,有效滿足了高素質農民產業發展中的資金需求,為當地鄉村振興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通過“集中授課+實操演練+觀摩學習”的方式,開展全方位、全產業鏈技能培訓,組織“一對一”上門指導服務,開展“技術幫”。
健全農村實用人才激勵政策體系,各類農業項目申報優先向高素質農民傾斜,落實“政策幫”。2022年至2023年,指導幫助高素質農民經營主體申報中省市農業農村項目8個,落實項目資金200萬元。
(三)在產業壯大上實現橫向“三帶”
通過挖掘優秀人才、樹立先進典型、匯聚榜樣力量,發揮“典型帶”作用。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與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合作,組織開展“頭雁領飛振興路”——鄠邑區高素質農民培育成果展示視頻拍攝和直播訪談活動,對10位高素質農民產業發展典型代表進行宣傳報道,全方位展示培育成果和新時代高素質農民風采,產生了良好社會反響,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通過實地體驗、學習借鑒農業示范園區先進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和生產經驗,發揮“園區帶”作用。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資源優勢,采取一個產業建立一個實訓基地,一個實訓基地帶動一個產業發展,量身定制打造培育目標方向,發揮“產業帶”作用。圍繞主導產業、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先后在西安毅朝種養業專業合作社、戶縣金輝種植專業合作社、西安市鄠邑區裕興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立果業、糧食、蔬菜三個產業實訓基地,發揮資源優勢和示范作用,按照農民產業類型建班育人。
四、靠實“一個機制”,全力促進共同富裕
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高素質農民認定管理辦法》,成立了“鄠邑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實現政府、主管部門、培育機構“三級聯動”的工作體系;利用 “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等合作方式,采取“技術指導、訂單收購、勞動保障、就業帶動”,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生產生活設施、勞動力、自籌資金等資產入股參與,讓農民分享產業發展紅利,建立相對穩固的聯農帶農機制,實現農民穩定持續增收。陜西恒輝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 430 畝,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聯農帶農模式,實行托管和訂單農業生產,帶動周邊 300 戶群眾種植蔬菜達1200 畝,吸納農民就業 110 人,帶動農戶戶均年收入達1萬元以上;西安市鄠邑區裕興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聯農帶農模式,帶動周邊1000多農戶發展高效綠色果蔬種植,解決附近村民就業120人,有效帶動和促進了當地產業發展。戶縣永森草莓專業合作園區420畝,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股權”的經營模式,通過吸納貧困戶、土地流轉、訂單式農業的方式,實現種植戶畝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
通過持續不斷的高素質農民培育,一是樹立了一批先進典型。把高素質農民作為行業標兵進行宣傳報道,鼓勵他們發揚傳、幫、帶作用,為周邊群眾傳播知識、傳授技能,以培育成效和產業成果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如 “糧食產業發展領頭雁”張象竣,“共享發展理念綠色生態養殖”的返鄉創業大學生劉航錄,“草莓種植能手”張轉利,“秦嶺腳下‘95后新農人”張宇浩等。二是壯大了一批經營主體。通過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民的理論知識、技能水平、管理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王戰、權花妮等25位學員創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潘飛龍、李亞康等26位學員創立了家庭農場,王衛鋒、張衛等15位學員注冊了農業企業。這些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為全區果業、糧食、蔬菜、養殖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注入了活力,加快了主導產業的規模化經營之路。三是創建了一批農產品品牌。2020年至2022年三年期間,高素質農民學員先后創建“張毅朝”“秦錦源”“嘉潤瓊珠”“大森果維多”“默然精選”“天菊”“昕永森”“世家百瑞”“稔糧黛谷”等農產品品牌12個,涉及葡萄、獼猴桃、草莓、蔬菜、糧食等產業領域,先后榮獲楊凌農高會“后稷獎”“鉑金獎”。
(作者單位:西安市鄠邑區農業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