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田
(中共秦安縣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600)
黨的二十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描摹了偉大藍圖。其中,最難最重的任務仍然聚焦在農村。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力量攻堅克難,解決好“三農”問題,要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和鄉村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要集中力量,同步打造美麗鄉村和繁榮鄉村文化。《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在鄉村振興中實施“德治”措施。按照相關重要工作部署,探索如何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圍繞鄉村振興工作,孕育高質量鄉村文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鄉村文化的發展和孕育基礎必須是特定的農村經濟和農村環境,其文化根基和文化氛圍都比較特殊。鄉村文化的發源背景和根基是農村,是我國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鄉村文化的內涵可分為物質、精神、行為和組織等方面。其中,物質文化是鄉村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包括鄉村景觀、鄉村建筑、鄉村空間布局、鄉村生產資料等。精神文化是鄉村文化的重要內核意義,是農民在特定的農村自然和社會環境下,經過改造和創新、積淀和發展而來的特殊意識形態,包括精神、信仰、道德、理想、價值觀等。行為文化是農民表現出來的特定的生產生活行為方式和結果,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組織文化是農民之間在行為文化指導下形成的多種社會關系,包括村約、村規及村集體生產方式等。
鄉村振興是關于“三農”問題的重要決策部署,體現了國家在發展農村方面的決心,這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從傳統角度來看,我國古人就有追求家國天下“大同”的樸素觀念。鄉村振興不僅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征程中實現“大同”的重要推進型舉措,也是國家在幫助人們改善生活品質并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的見證[1]。
對鄉村振興而言,文化振興既可以被認為是前提,也可以被認為是成果。在描摹鄉村振興的偉大藍圖中,將鄉村文化振興納入進來,能夠為其增添強有力的內核驅動力。
秦安縣不僅旅游資源豐厚,而且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從2022 年開始,為響應黨中央、國家,以及各級黨委、政府號召,秦安縣充分積聚了深藏在鄉村文化中的深厚力量和智慧,讓鄉村振興有架構、有層次地精準實行。圍繞“一村一落皆風景,看山望水憶鄉愁”主題,秦安縣進行了文旅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包括大地灣峽谷探秘漂流景區、大地灣之眼——蘇家峽景區、沐心谷藝術溫泉度假村等22 個項目,旨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形成良好發展導向,凝聚文化力量,謀劃秦安縣新發展。
2.1.1 發揚鄉村文化,打造“秀美小鎮”
秦安縣在鄉村文化建設帶動鄉村振興發展中,結合鄉村文化特色,著力發展旅游產業,做好3 篇文化發展文章。一是建設美麗鄉(鎮),加速推進康養文旅結合的全域旅游項目基礎建設,開展2.0 版本的環境綜合治理。二是提升美麗鄉村,高標準重點建設幾處美麗鄉村“樣板間”,打造高精尖旅游。三是創造美好生活,提高精準服務實施水平,打造專業服務團隊。基于此,秦安縣計劃在5 年時間內建設成高幸福指數的美麗縣城。為此,秦安縣充分開發當地鄉村文化中具有文旅互動性、地域特色性、品鑒藝術性的可開發要素,并將縣內的開發景區串聯,分別推出縣域內3 h和鄉鎮域內8 h 的精品旅游線路。在秦安縣打造的精品旅游路線中,包括愛國教育紀念館、歷史文化街區、生態康養景區、文化藝術中心、山水民宿酒店等特色項目。例如,在歷史文化街區和生態康養景區部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有機整合美麗鄉村文化中彩陶、草編、麥稈畫、麻鞋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北文化遺產,充分展現了秦安縣的鮮明文化特色和美麗鄉村風貌,同時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游覽方式和清晰的游覽思路,力求在動靜結合中實現融合文化內涵和風情韻味的文旅特色。
2.1.2 著眼特色亮點,建設“一村一點一品”
秦安縣各村鎮聯合文旅局和文化團隊,著眼自身特色和亮點進行“特色”加工融合和“亮點”嵌入整合,充分彰顯美麗鄉村的深厚底蘊和生機活力。例如,秦安縣計劃在“紅色革命村”打造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挖掘本村歷史文化基礎,最終整理形成12 個比較成熟的參觀節點。秦安縣邢泉村以農耕和廉孝為內核,打造成教、旅、景相結合的主題性參觀節點。截至目前,各個村鎮打造的文化節點多達52 處,為推動鄉村文化由點向面輻射作出了貢獻。
鄉村文化對鄉村振興影響深遠,利用本土特色鄉村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發展是秦安縣發展藍圖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2]。為此,經過調查和研判,認為秦安縣可以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優勢,主要是具有文化特色的資源優勢,讓鄉村建設形成全方位、高品質的內外合力推動,實現鄉村新文化萌芽。
2.2.1 內生文化煥發光彩,新顏換舊貌
秦安縣專門組建縣鎮文化團隊,廣泛吸收文化界、文旅界、藝術界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其中包括大量本縣籍人員,初步形成社會多方齊心、專家共同謀劃的格局。通過對內進行細致全面的整理,包括自然景觀、歷史人文和產業發展等不同視域下的文化脈絡,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基礎。要充分挖掘秦安縣多年以來的三國文化資源、鳳山古建筑文化資源、大地灣考古文化資源等歷史文化軌跡,并發揮縣鎮文化團隊的引領作用,把金點子和好思路都運用到文化保護和改造當中去,從而浸潤鄉村文化,激發無限生機。
2.2.2 外來文化落地生根,引領新風尚
近年來,以知名的靳勒鄉村美術館為代表,眾多農村美術文化藝術館先后在秦安縣著陸,這代表秦安縣對高素質、高眼界人才具有強勁吸引力。同時,文化發展也成為不同群體的重要精神追求。如今,多所美術培訓學校在秦安縣落地開花,包括雕塑、繪畫、書法等不同的美術類型都得到了發展,這對于提升打造秦安縣的文化品位、知名度和美譽度都具有重要作用。著名藝術家李庚曾帶領20 多名青年畫家到秦安縣進行休養創作,并將優秀的美術作品贈送給縣文化館。現在這些作品正在縣文化館的對外展館進行展覽,吸引了大量慕名而來的游客,全面生動地唱響了秦安縣的文化藝術旋律,也在融合秦安縣本土鄉村文化的進程中,形成具有創意的新文化模式。
2.2.3 文化產業有機融合,形成新合力
縣政府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為實現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特別聘請了國家書法家協會、歷史文化研究會、文化企業等多方在內的4 家新文化組織,期待能夠為秦安縣的美麗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新思路。目前,具有合作意向的團隊已經就文化建設助力項目簽署了結對共建協議。秦安縣本土有很多在外地求學、工作、經商的人才,他們對家鄉的美麗鄉村文化振興十分關心,也樂于發揮自己見識廣、閱歷深、資源多的優勢,助力發揚家鄉文化。為此,秦安縣建設了相應的“鄉籌”和“鄉建”平臺,為積極投身家鄉建設的有志人士提供了渠道。在該過程中,部分知名度較高的成功人士投資家鄉舉措還引發了“明星效應”,循環吸引了更多工商企業家和新知識階層回鄉反哺,并聯結形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新青年力量團體。
2018 年,秦安縣通過學習和借鑒成功案例,結合本地實際,將鄉村和鄉村文化發展2 套體系有機結合,同時發揮各自優勢,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維度內,都花大功夫、下大力氣,做好文化和建設這2 個維度的工作,使秦安縣在全國鄉村振興的發展背景下,能夠突出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文化產業和模式。
2.3.1 加強組織,做到精心規劃
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特別是從文化振興的發展定位出發,科學合理的規劃能夠從根源上保證項目穩扎穩打地推進。盲目推進項目有可能導致項目載體脫離文化,文化內核茫然若失,甚至出現“四不像”的尷尬局面。但是,在人們對于文化發展需求日益凸顯的今天,只做到高質量的規劃設計還不夠,還應做到精益求精,就規劃設計工作下一番“針線繡花”功夫。秦安縣的規劃設計在學習借鑒中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的有機作用,沒有照搬照抄,而是結合自身美麗鄉村文化的優勢,在五彩繽紛的“繡線”中精心挑選了最適合本地發展的美麗色彩,力求能夠繡成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錦繡圖。為此,秦安縣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委副書記和其他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指揮領導小組,將相關各單位、各鎮領導班子吸納為小組成員,廣泛招賢納士,包括社會熱心人士、文化知識精英等,從鄉村文化振興的初心和使命出發,在脈絡清晰、一致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共同努力,為秦安縣美麗鄉村文化建設進行精心謀劃。
2.3.2 以人為本,建設特色鄉村
為了秦安縣能夠在文化振興過程中建設好特色鄉村,挖掘文化重點,打造文化亮點,指揮領導小組成員專門成立了小分隊,對包括村民、游客在內的相關群眾進行了深入走訪和調研,其目的是充分吸收和整理民間遺落的文化碎片。深入村內,對打造美麗鄉村過程中可能具有利用價值的各類文化資源進行初步調研,特別是在多年經濟建設發展中遭受忽視和破壞,甚至瀕臨消失的本土文化,期待在此次文化振興項目中,使這些珍稀的文化碎片能夠得到重新拼湊并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2019 年12 月,秦安縣為了建設特色鄉村,提升轄區內農戶的文化生活品質,創新性開啟了“互聯網+”服務業項目,這些項目在目前的文化振興項目中仍然能夠發揮優化升級作用,有利于將本土文化特色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2.3.3 深挖內潛,實施精準投入
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秦安縣已經初步完成美麗鄉村建設,并基本形成穩定的發展節奏。未來,秦安縣將瞄準焦點進行思路創新,實現高效、精準的資金和資源投入,謀劃與眾不同的發展方向,通過精品項目優先帶動的方式,引領秦安縣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力求強化文化標簽和文化主題,做到項目規劃雖然體量小,但特色和內涵深厚的高級定位。截至目前,秦安縣的愛國教育紀念館和歷史文化街區,從省市的文旅產業排行來看,都是榜上有名,這也驗證了秦安縣文化振興思路的正確性。
鄉村振興要與文化振興齊頭并進,物質文明要與精神文明兩手齊抓[3]。對于鄉村文化的建設和開發,應該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對文化進行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發展,堅決杜絕非法開發利用,甚至破壞情況發生。積極弘揚正能量,摒棄落后腐朽,提升鄉村文化振興的檔次和品味,讓鄉村文化醞釀有發展、有淵源的深刻內涵。
2.4.1 完善文化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
地方政府和相關單位要從基本法律法規出發,對涉及鄉村文化的違法違規行為,例如非法損毀或者非法利用等實行嚴厲處罰。同時,還要加大保護和管理力度。在積極響應相關政策的實際工作中,黨員領導干部要堅持始終沖在最前列,同時,從保護和開發鄉村文化資源的角度出發,進行廣泛有效的宣傳[4]。選擇宣傳方法時,要使用容易被不同群體接受的有效方式,例如短視頻媒體、電視媒體等,避免使用傳統老舊的宣傳渠道,宣傳效果差、輻射窄,容易使宣傳流于形式。選擇宣傳內容時,要包括文化資源利用和保護等多方面知識,切實提高社會各界對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5]。
2.4.2 發揮地方文化特色優勢,引進復合型人才駐扎
對全國發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進行分析,認為在鄉村振興中人才稀缺現象尤為凸顯,特別是能夠實實在在扎根鄉村基層,并同時具備理論基礎和實踐功底的復合型人才。為了讓鄉村文化振興的產業發展能夠更有競爭力,要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制定有效戰略,落實培訓和管理機制,為順利實施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做好前提準備。一是要大力培養綜合性文旅產業人才。挖掘一批在文旅領域有熱情、有知識、有素質、有實踐經驗的人才。二是要制定科學長期的人才引進方略。優化人才落地激勵機制,充分重視本地離鄉就讀大學的畢業生返鄉就業,吸引有文化特長的外籍人口落戶,為秦安縣發展助力。
2.4.3 強化村民保護鄉村文化資源的觀念
村民既是過去鄉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將來鄉村文化的耕耘者。鄉村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需要依靠村民。為此,在鄉村文化產業開發全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和尊重村民的地位和作用,保障村民參與建設自己家園的基本權利,讓村民積極投身鄉村文化的建設、發展、保護和傳承,發揮村民的關鍵作用[6]。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在強化農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上,提升農民綜合素養、培養農村文明風尚,廣泛挖掘和發揚優勢,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