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穎,溫 薇,范雨巍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點,要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好現代化農業強國。農村信用社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以信貸支農、持續深化改革、加快普惠金融發展作為主要工作方向,帶動鄉村居民創業創收,滿足農戶對資金的需求,充分發揮信貸支農在穩住經濟大盤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
自2019 年起,我國銀保監會進一步提出加大普惠支農發展、積極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戰略后,各地農村信用社加大信貸支農工作力度,鞏固脫貧攻堅重大成果,為農戶、小微企業提供強勁金融支撐。但由于農信社固有的融資來源窄、金融產品少、業務模式單一等影響因素,導致其難以完全發揮支農效力。
莫媛等(2020)[1]研究表明,農業部門與生俱來的高風險特性將減弱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力度。
丁毅(2019)[2]提出,部分農村信用社由于涉農信貸具有風險高,收益低的特性,將資金逐漸投放于非農領域,出現對涉農資金的“擠占效應”、脫農離小現象,無法滿足農戶對資金的需求。
吳劉杰和張金清(2018)[3]認為,農村信用社正經受著政策性支農和市場化盈利沖突,亟須進行改革。
馬征(2022)[4]認為,涉農貸款成本與收益不匹配、信息不對稱問題始終是金融服務難的癥結所在,而金融科技能改變傳統金融機構的創收方式,推動金融資源支農的向好發展。近年來,金融科技開始在農村金融機構嶄露頭角,將現有農村信用社資源進行更合理的配置,改變薄弱環節的不利地位,加快鄉村振興戰略驅動。
孫繼國和孫堯(2022)[5]研究表明,就目前發展來看,鄉村的數字化建設不完善以及“數字鴻溝”現象等因素,使得金融科技難以完全滲透農村地區。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從鄉村振興視角出發,分析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的發展現狀,明確其離農化傾向日益明顯、信用風險高、金融科技未完全深入信貸支農3 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農信社信貸支農健康發展的建議,助力鄉村振興。
2003 年農村金融試點改革,農村信用社在優化管理制度、信貸規模、金融產品等方面富有成效,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同時帶有顯著的普惠金融色彩。為服務我國“三農”工作,全國多地農村信用社與省級農擔公司合作共贏,聚焦產業興旺,開發出符合支農支小特點的信貸擔保產品,保障信貸資源在農林牧漁業流通,加快農業轉型與升級,構建信貸支農“生態圈”,打造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融生態環境。針對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具體內容,多地農村信用社加快改制農村商業銀行步伐,準確把握再貸款和再貼現的適度范圍,將糧食安全信貸需求與供給的均衡作為工作重點,并結合當地資源、農業發展情形、涉農金融需求等制定個性化政策,改善服務質量和效率,以信貸活水培育農村沃土[6]。
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正在加碼。2022 年第2 季度末,農戶貸款余額達14.39 萬億元,同比增長11.9 個百分點,增長速度較上年末下降2.1%。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季度監測指數表明,截至2022 年末,本外幣涉及農業貸款余額達49.25 萬億元,同比增長14 個百分點,增長速度較上年末上升3.1%。2023 年各大銀行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保障春耕金融需求,為春季農耕開好局,不斷創新涉農產品和服務,涉及農業水利、高端農機裝備制造、農產品存儲等產業鏈,連接農林牧漁業各環節,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平穩進行。此外,郵政儲蓄銀行堅守服務“三農”本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逐漸加大支農信貸款項投放力度。據統計,截至2022 年末,郵政儲蓄銀行發放涉農貸款余額達1.81 萬億元,位居大型國有銀行前列[7]。
近年來,多地農村信用社開啟科技賦能發展的“快速鍵”,開展金融科技賦能試點工作,逐漸摸索出實用性強的“金融科技+三農”模式,用科技改造農村信用社金融產品與服務質量。但由于農業與生俱來的弱質性,農村信用社在收益方面不敵其他銀行,同時也影響其探索金融科技道路、研發創新產品的積極性與工作效率。
受各大銀行網點布局廣泛、業務規模遍及地廣、金融科技勢能強勁等因素影響,農村信用社成本與利潤不相符問題突出,減緩其運用金融科技來優化產品與服務的速度,科技先行趨勢落后于其他銀行。除此之外,農村信用社主設施與系統更新換代速度落后于時代數字化發展進程,也較少根據用戶的差異性偏好完善服務形式,極大地阻礙了研發新產品和金融科技賦能進程[8]。
一方面,基于農業信貸具有風險大、收益低的特性,農村信用社的資金需求量以及投資利潤率等弱于其他行業,增加出現資金運轉困難甚至大額損失的可能性。此外,近幾年發布的政策闡明農村信用社需要因勢而變,轉變為農村金融企業。此變動易于讓監督部門將農村信用社視為商業銀行,依照相應規章制度來要求農村信用社日常運營并下發績效指標,加劇公益性與收益性的對立矛盾。因此,多地農村信用社將資金側重點由助力解決“三農”問題轉向鼓勵鄉鎮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創收,以適應市場嚴峻形勢。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利率市場化、機構兼并以及網上銀行等因素加劇農村信用社“離農化”現象,部分農村信用社急劇縮小公益性質占比,將資金流通于非農業領域,追隨商業化收益,對涉農貸款產生“擠占效應”,加劇農業金融供給與需求失衡[9]。
從金融機構整體發展歷程來看,信用風險始終阻礙貸款的向好發展,壞賬始終是金融機構業務經營中無法消除的副產品以及信用風險的來源。尤其是農村地區,長期經受市場風險、自然災害和收益率低等問題的困擾,導致農業部門信用質量低下,減緩馳援鄉村振興戰略的速度。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1 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評級結果表明:農合機構和村鎮銀行風險位于所調查4 398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首,資產分類占本類型機構的5%、7%。據研究以及實際調研表明,農村信用社信用風險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農業具有波動性強的特征。收成隨自然條件好壞而變動,價格也無法維持在穩定區間,導致農戶難以按時償還貸款的概率增加,提高了農村信用社的壞賬率。
二是農村信用社與信貸人員間“信息壁壘”問題嚴峻。農村信用社無法完全掌握貸款人實際的生產經營情況、信用水平和貸款用途等信息,再加上貸款人在填報時會突出自己的利好信息,加劇了農村地區金融市場失靈現象。
三是農村信用社響應國家號召,加大開發涉農普惠金融產品的力度,但實際收益可能達不到預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信貸支農分銷渠道的成本,提高信貸風險系數[10]。
金融科技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保障,但在鄉村地區面臨重重阻礙,難以深入為信貸支農賦能。在數據采集方面,農村地區的數據零星雜亂,并且存在質量低、數據來源渠道少等問題,實用性弱[11]。
一是在金融科技監管方面。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業務存在一定程度“野蠻生長”現象,存在逃脫現有技術甄別的可能性。
二是在基礎設施方面。農村地區通信設施不發達,互聯網技術難以被推廣,金融科技和數字化業務難以普及。
三是在技術支持方面。鄉村地區的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存在短板以及空缺,無法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完備支撐,在記錄、檢測、追蹤信貸支農業務環節上存在不足。
四是在金融意識方面。農村地區普遍存在金融排斥現象,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資源得不到充分運用甚至出現損失,加重金融服務的“空心化”問題,減弱涉農新興技術得到資金援助的力度。受現有金融形式和傳統經營方式的影響,農村信用社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將繼續以傳統業務模式進行。
五是在線下網點方面。農村信用社在逐利性質的帶動下,逐漸搬離、合并偏遠鄉村的網點,多開設于經濟較好的地區,以“社群化”開展服務。
一是重視入股股東的成分。農村信用社是以服務弱質性農業為主要目標的聯合體,在增加實收資本擴大股份的歷程中要注重以農為主的性質,拉動農戶和涉農企業入股,特別是家庭農場、農業大戶、農村合作社等非傳統農業經營主體,與其簽訂正式合同實現“農村信用社+農業”的實打實聯動。
二是明確規定以支農作為農村信用社業務主線,將部署落實落細。同時,要不斷優化產權保護體系,營造發展與管理并驅的良好環境以及支農與收益同步發展的理念。
三是積極創新抵押擔保模式。挖掘以農民為中心的發散性抵押物,主動創新大型涉農器具、優質牲畜、溫室大棚和自然資源產權等抵押方式,與企業或他行發放聯保貸款,切實滿足農戶的金融需求。
一是切實增強對信貸支農的管理監察體系。監管機構在開展工作前,應當摸清農村信用社信用風險程度,對信用風險高以及監督有困難的農信社伸以援手,跟進并積極指導以降低其信用風險。
二是重點解決信貸存量高風險運行的現狀。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我國經濟發展稍有波動的影響,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嚴重阻礙日常金融業務的開展。基于此,農村信用社應增強支農信貸審核流程,保質保量發放貸款,有效緩解“信貸難”問題。
三是用活用好金融科技力量。運用現有金融科技,優化并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優勢,建立科技監管體系,實現對信貸風險的多方位感知、全面分析和多元化預警處理。
農村信用社應根據自身定位和戰略目標,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制定數字化政策,明晰數字化轉型道路的前行方向和重點建設領域,進一步改善薄弱環節帶來的弱勢。
一是農村信用社重點機構應抓緊提升中樞系統的改造,搭建符合農村信用社定位的數字化平臺,增強數據管制,化解信息孤島、信息不真實等問題。
二是拓寬數據來源渠道和增強數據流動性,實現金融信息的無障礙交互工作,提高農村信用社服務農民的效能。
三是農村信用社應當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交易追溯管理,加快數字化應用場景的開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從技術框架、組織層級、金融業務流程安排等維度進行調整升級,將數字技術運用到金融產品研發和服務質量提升中,實現場景化、智能化精準分析并準確投放涉農貸款。
解決好“三農”問題不僅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需要,也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農村信用社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在做好涉農信用貸款工作和保障農民資金運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支農播撒“及時雨”。近年來,各地農村信用社不斷改革發展,但隨著支農進程的加快,農村信用社出現了不少問題,減弱支農效能。因此,文章從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發展現狀入手,著力解決好現有問題,提出糾正“離農化”傾向和尋找公益性及利益性的平衡點、搭建有效的風險管控機制以盤活信貸業務、優化“金融科技+信貸支農”模式為信貸支農賦能的對策建議,為鄉村振興灌輸“金融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