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 馮雷江/文
星辰大海,征途萬里,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明確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一重要論述。這十年,重慶紅宇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近中遠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強化激勵機制、不斷加強人才“引培用”、不斷打造一流創新平臺,堅持建設科技資源富集、創新活力迸發、創新成果倍出、能力地位突顯的高技術科技領軍企業,交出了一份科技創新的亮麗答卷。
十年來,公司產業發展呈現出國內裝備與外貿出口并舉,基礎應用研究、預先研究與裝備研制并舉,特品產業與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并舉的良好局面。在激烈競爭中,公司始終保持行業領軍企業的優勢地位,占有份額達70%以上。公司保持40多年持續盈利,經濟效益穩步增長,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目前裝備在研、預研及基礎研究項目120余個;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0余項,擁有發明專利200余項,填補了30余項國內技術空白。掌握了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研制出多譜系重點型號項目產品,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公司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文明單位”“中央企業先進集體”“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重慶企業百強”等數十項榮譽稱號,多次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部委的表彰。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時代的十年,重慶紅宇高位謀劃“112”發展戰略和“1348”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推動形成了科技創新實踐、科學技術發展與科技人才成長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構建起以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激勵體系,先后出臺了《科研項目獎勵管理辦法》《科研項目等級評價辦法》《設計師評聘管理辦法》《博士后激勵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激勵制度,大力推行“研制一個型號、衍生多項課題、形成系列規范、獲得多項成果、成長一批人才”的項目研發模式和科研管理理念,推行“項目評級、按級設崗、因崗選聘、分段評價、階段激勵、交叉組合、動態調整、優勝劣汰”的科研項目分級管理制度,充分激發科研人員銳意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科研人員在科技創新的火熱實踐中“動”起來。
大力改革項目管理模式,推行“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小兩總制,傳遞責任的同時充分放權,更加激活管理動力。始終堅持“寧可犧牲當期利潤,也要確保科研投入”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自2012年以來,年均科技創新投入保持在13%以上),保障公司始終站在科技前沿,全力開展基礎應用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開放型科技創新機制,充分發揮研發中心平臺優勢,加強與國內知名高校、相關院所企業強強聯合,深化在項目爭取、產品研發、先進技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時,通過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斷吸納社會科研資源,助推公司的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

2023年科技獎勵大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要“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和“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十年,重慶紅宇始終堅持將人才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人才量質均走在同類企業前列。
建立研發、管理和工程技術、技能等三支人才隊伍職業發展管理體系。為研發人員建立“Y 形”職業發展通道,為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建立“階梯形”職業發展通道,為技能人員建立“塔形”職業發展通道。通過職業通道建設,員工職業規劃目標清晰,三支人才隊伍職業晉升暢通。
大力實施人才高地工程,構筑完善的人才成長平臺、借智創新平臺、引才引智平臺和人才服務平臺等四大人才平臺。新建院士工作站并連續兩屆被評為重慶市“優秀”級院士工作站,做強做實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卓越工程師培養基地,與北京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聯合成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人才培養平臺更加完善。


傳動產業自動化生產線
目前公司員工近3000人,擁有科技人員近700人,其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人員300多人,柔性引進國內資深專家、海外人才12人。累計獲得國務院政府津貼25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00多人,選派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10余人。十年里,新增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名、全國技術能手1名;新增集團公司首席科技專家、科技帶頭人、技能帶頭人6名,青年科技、技能拔尖人才8名,科技創新團隊4個;新增納入“重慶英才”計劃6人,重慶市科技創新團隊4個。公司特種力學裝備團隊、新型含能材料應用團隊獲評重慶市“英才計劃”創新示范團隊和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團隊”。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就要“加強國防科技工業能力建設”。重慶紅宇切實履行科技強軍的職責使命,持續打造一流的創新平臺,兩大產業實現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全力推進精密工程研究院各項工作,公司先后成立科技委、科技發展部等,與知名高校聯手共建“先進制造技術創新中心”,不斷拓展科技創新平臺和企業發展領域。著力推進三廠深度融合,優化功能布局,形成“兩大產業五大板塊”的產業格局和“一企三區七基地”的區域布局,全力打造國家特種裝備及汽車部件科研生產基地。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和自主投入相結合,完成多項固定資產投資建設。建成一流的設計、仿真、檢驗檢測、試驗、機加、熱表處理、焊接、信息化等科研生產條件,建成特種裝備6大國家專業試驗室,建成16000平方米科技研發大樓,為科技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為科研生產創造了優質條件。
圓滿完成新產品設計、仿真、測試、工藝試驗、生產線產能建設。建成傳動部件工業園,具備國內一流的研發與生產條件,擁有年產200萬套油泵和100萬套液力變矩器生產能力,實驗室獲評“重慶市工業與信息化重點實驗室”。摩擦制品不斷加強研發條件建設、生產線技改擴能和人才引進,技術實力和生產效率持續提升,行業競爭實力不斷加強。
又踏層峰辟新天,更揚云帆立潮頭。邁進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強軍的新征程,重慶紅宇將始終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始終保持追逐夢想、干事創業的激情活力,始終堅持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努力成為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的需求提出者、創新組織者、技術供給者和市場應用者,全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為建設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