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琪,朱曉崗,姚蘭,王藝明
(1.貴州醫科大學 臨床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4; 2.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電生理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4; 3.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精神科,貴州 貴陽 550004; 4.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精神科,貴州 貴陽 550004)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情感障礙性精神疾病,以顯著而持續的情緒低落為典型特征,臨床表現包括快感缺失、興趣減退、注意力降低、自殺自傷觀念、食欲降低以及睡眠節律紊亂等。國際睡眠障礙分類第三版將失眠定義為在有足夠睡眠的機會和環境下依然存在入睡困難、早醒、睡眠維持困難的表現,睡眠質量不能滿足日間功能需要,且不能被其他睡眠障礙解釋[1-2]。抑郁癥及失眠均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3-6],認知功能的下降會影響人的工作學習效率、社會交往,甚至日常生活能力。目前對抑郁癥和失眠兩種疾病與認知功能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對這兩種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定,并進行對照研究,探討這兩種疾病與認知功能的關聯。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si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是目前公認能敏感地反應執行功能的神經心理學測驗,主要涉及神經心理過程包括注意過程、工作記憶、信息提取、分類維持以及分類轉換等。基于心肺耦合原理的便攜式睡眠呼吸監測儀(cardiopulmonary coupling,CPC)采用簡單易得、非侵入性的心電生理信號,儀器小巧輕便,受試者可在家監測,減輕“首夜效應”,結果由軟件自動分析,可快速、直觀了解受試者睡眠質量[7-8]。
所有入組患者均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就診。抑郁伴失眠組入組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能夠合作配合完成WCST者;(2)首次發病,測評2周內未服用精神類藥物;(3)24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1分,同時由精神科專科醫師臨床確診;(4)入組前每周>3次以上失眠,病程>1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0分;(5)排除軀體疾病和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單純失眠組入組標準:(1)入組前每周>3次以上失眠,病程>1月,PSQI≥10分,能夠合作完成WCST者;(2)2周內未服用精神類藥物;(3)排除軀體疾病及抑郁發作、焦慮障礙以及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對照組為體檢健康人群,入組標準:(1)無睡眠問題困擾,PSQI<5分,能夠合作完成WCST者;(2)2周內未服用精神類藥物;(3)排除軀體疾病及抑郁發作、焦慮障礙、精神分裂癥以及精神發育遲滯等精神疾病。
1.2.1WCST 由4張刺激卡片和128張反應卡片組成,卡片上繪制不同顏色、不同數量、不同性質的圖案。受試者在事先不知道如何匹配卡片的情況下,將一張目標卡片與4張不同顏色、形狀和數量的樣本卡片中的一張進行匹配。操作者不把分類原則告訴受試者,僅告訴受試者每次選擇正確還是錯誤,受試者根據反饋通過試錯來學習排序規則(顏色、形狀或數字),連續10次正確回答后規則會改變。對WCST中的總應答數、完成分類數、正確率、概念化水平百分數、非持續性錯誤以及持續性應答數等值進行統計。
1.2.2CPC睡眠結構分析 采用CPC監測,通過快速傅里葉轉換的數學方法,將睡眠質量的測量建立在對心率變異性及呼吸變異性關系的分析上,從而獲得睡眠臨床分期結果,包括覺醒次數、入眠時間、總睡眠時間、熟睡時間、熟睡時間占比、淺睡時間占比以及快速眼球運動(rapid eyes movement,REM)期時間等。

抑郁伴失眠組共36例,年齡16~54歲。單純失眠組共31例,年齡12~58歲。對照組共23例,年齡15~50歲。抑郁伴失眠組、單純失眠組、對照組3組被檢者在年齡、性別及受教育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被檢者一般情況比較
在睡眠結構上,3組被檢者的熟睡時間、熟睡和淺睡時間占比、REM期時長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本研究中3組被檢者覺醒次數、入眠時間及總睡眠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抑郁伴失眠組REM期時長高于對照組(P<0.01);單純失眠組熟睡時間占比低于對照組(P<0.05),淺睡時間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抑郁伴失眠組熟睡時間及熟睡時間占比高于單純失眠組(P<0.01),淺睡時間占比則低于單純失眠組(P<0.05)。

表2 3組被檢者CPC睡眠情況
對抑郁伴失眠組及單純失眠組PSQI因子進行分析(表3),發現兩組患者在入睡時間及日間功能障礙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抑郁伴失眠組、單純失眠組患者的PSQI評分
由表4可知,3組被檢者基于WCST測驗的認知功能比較,抑郁伴失眠組及單純失眠組在WCST測驗中的成績均低于對照組,抑郁伴失眠組及單純失眠組總應答數增加、正確率下降、概念化水平百分數下降、持續性應答數增多、非持續性錯誤增加及完成分類數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抑郁伴失眠組及單純失眠組WCST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抑郁伴失眠組及單純失眠組PSQI因子分與WCST各項分數進行相關性分析可知,抑郁伴失眠組PSQI睡眠障礙與WCST正確率、概念化水平百分數、完成分類數呈負相關(r=-0.442 8、-0.518 9、-0.506 8,P<0.01),與持續性應答數、非持續性錯誤呈正相關(r=0.517 7、0.518 0,P<0.01),抑郁伴失眠組余因子分與WCST各值不具有相關性,單純失眠組PSQI因子分與WCST各項結果并不具有相關性。

表4 3組被檢者的WCST結果
本研究顯示抑郁癥人群及失眠人群存在總應答數增加、正確率下降、持續性應答數增多、非持續性錯誤增加及完成分類數減少的問題,提示這部分患者在認知功能的抽象概括能力、概念形成能力、注意力以及認知轉移能力均下降,這與朱璽華[9]研究結果一致。抑郁伴失眠組及單純失眠組WCST成績低主要因持續性應答數及非持續性錯誤的增加,這兩者主要反應認知的轉移能力及注意集中程度。有研究認為,WCST成績與抑郁無相關性,抑郁癥狀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不同的執行功能[10]。注意力的轉移是一種復雜的注意任務,需要認知功能的高度參與,注意的焦點隨著刺激的改變而轉換,并繼續保持下去[11]。也有研究發現,高階認知功能與睡眠節律、穩態睡眠驅動和/或睡眠慣性息息相關[12]。非持續錯誤的增加也可能是記憶力下降導致的測驗過程中出現反復試錯的原因。編碼新記憶的能力最容易受到睡眠缺失的影響[13]。在記憶的形成和提取中海馬起到關鍵作用,抑郁癥患者海馬體區域縮小,進一步分析可能是區域內神經元樹突密度降低和(或)神經元胞體縮小的結果,這可導致抑郁患者記憶力的下降[14-16]。同時在睡眠剝奪的實驗中,相對有睡眠的對照組,睡眠剝奪組海馬體雙側區域可發現高度顯著的缺陷[17]。抑郁癥及失眠癥均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良好的睡眠可以保護認知功能。
本研究發現抑郁伴失眠組患者REM期時長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8]。睡眠中各種類型的記憶得到鞏固,REM期睡眠有助于負效價記憶的鞏固,這種鞏固效應與前額葉θ波活動相關,在REM期夢境中,負面情緒明顯比NREM期的夢境更強烈,無論是抑郁或焦慮的患者,亦或健康受試者從REM期醒來后都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19]。有證據表明,睡眠質量越差預示對負面情緒調控能力下降[20]。抑郁患者在睡眠過程中容易積累更多負面情緒,這也可能是導致抑郁癥患者晨重暮輕的原因。良好的睡眠對于抑郁癥患者可以改善負面情緒。本研究中單純失眠組熟睡時間占比最少,淺睡時間占比最多,提示單純失眠組睡眠更淺,這與Zhang等[21]的發現一致,推測失眠通過改變睡眠節律影響認知功能。
抑郁伴失眠組PSQI睡眠障礙因子分與持續性應答數、非持續性錯誤呈正相關,與WCST正確率、概念化水平百分數、完成分類數呈負相關。有研究發現,睡眠質量差,會導致疲勞、易怒、日間功能障礙、反應遲鈍、咖啡因或酒精的攝入增加[22],這與本研究結論相一致。這提示認知功能與睡眠質量關系緊密,在臨床上對于抑郁伴失眠患者,除了抑郁癥狀,睡眠狀況也應該得到重視。
本研究由于測量儀版本問題,無法對各時間段睡眠情況細化分析,缺失部分可分析的睡眠質量的參數。且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力度不強。本研究未統計抑郁伴失眠患者及失眠患者病程,有待進一步探討相關病程資料與認知功能的關系。未來的研究可考慮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縱向的隨訪觀察,以進一步明確認知損傷在抑郁癥及睡眠研究中的地位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