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立,賈志榮,姚 勇,王 鎮,周元成
(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0)
大麥作為新興工業的重要原料,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生育期短、茬口性強、用途廣泛、營養全面等特點,具食用、飼用和啤酒釀造等多種用途[1-3]。在世界范圍內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居第4 位,有很高的商品價值和推廣潛力[4]。
近30 年來,世界大麥種植面積擴大近50%,總量增加近2 倍,在工業發達國家,大麥是干旱地區發展速度最快的谷類作物[5]。國際上,2000 年以來大麥生產呈一定波動態勢,但產量在最低年也達到12 260.7 萬t/年,最高則達15 507.3 萬t/年,中間過程雖有部分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從國內看,隨著我國啤酒工業的迅猛發展,甘肅省以啤酒大麥為基礎的大麥產業化體系已經基本建成,形成了“企業+農場+農戶”的啤酒大麥生產基地,并帶動了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優勢[6-9]。
山西是大麥需求大省,大麥需求企業較多,多數企業所需大麥基本以制曲為目的。僅山西汾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需大麥4 000 t 以上。此外,山西汾陽地區眾多清香型釀酒企業、“醋都”清徐的多家“老陳醋”企業以及遍及省內的各種釀造業和本土啤酒企業預計對大麥年總需求量達到50 萬t 以上[10]。由于山西的氣候特點比較特殊,春季氣候干旱少雨,經常會出現倒春寒;夏季炎熱多雨;秋季短暫,溫差大;冬季干燥寒冷:導致山西省內幾乎無大規模大麥種植,所需大麥完全依靠進口和外省調入,大大增加了企業成本[11-13]。進口和外省調入的大麥存在品種多樣、品質不一、成本偏高、標準偏低等弊端,在“曲坯”品質上存在一定差異,為汾酒釀造平添諸多不穩定因素[14]。
為了選育出適于山西種植的制曲大麥新品種,以山農193 為母本、02 京972 為父本進行雜交,經過多年選育,育成大麥新品種汾麥30,2022 年12 月30 日通過農業農村部登記,登記編號:GPD 大麥(青稞)(2022)140032。該品種產量、生育期、抗逆性、品質等方面均優于目前山西種植的大麥,更加適宜在山西省南部及黃淮冬麥地區種植。通過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試驗得出:汾麥30 大麥屬于高蛋白質含量(15%)大麥品種;其水分(10.02%)、千粒質量(44.1 g)符合汾酒釀酒原料的標準要求;所產紅心曲的出房大曲水分(12.7%)、糖化力[葡萄糖925 mg/(g·h)]和液化力[淀粉1.6 g/(g·h)]均可達到汾酒出房大曲的質量要求;制得的出房大曲上霉均勻,具有典型的曲香味;斷面整齊,菌絲健壯,曲心(中心)呈一道紅;汾麥30 大曲X 原酒的總酸[(0.52±0.08)g/L]、總酯[(3.5±0.46)g/L],二X 原酒的總酸[(0.65±0.11)g/L]、總酯[(4.03±0.5)g/L]均符合新產汾酒的理化要求;出房大曲的出酒率為48%,而現用大麥品種大曲出酒率為47.1%,汾麥30 大曲的出酒率比同時期現用品種大麥高0.9 百分點。
母本山農193 是2008 年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引進的弱冬性皮大麥品種,穗二棱,長芒,葉色深綠,分蘗力強,抗寒性中等,穗粒數在23 粒/穗左右,莖稈韌性強,抗倒伏,在臨汾地區引種試種過程中產量表現較高。父本02 京972 是2006 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二棱皮大麥,是具有較強抗寒性的強冬性品系,長芒,分蘗力強,穗粒數在27 粒/穗左右,籽粒較大,千粒質量50 g 以上,但該品系株高100~110 cm,抗倒伏性稍差。
2010 年用山農193 與02 京972 在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試驗田配制雜交組合,以系譜法選育,當年F0收獲種子28 粒;2010 年F1種植2 行,2011 年將F1全部收獲;F2種植20 行進行培育選擇,經過田間農藝性狀考察和實驗室品質測量,選分蘗力強、抗凍性好、抗病性強、穗長、籽粒大的優良植株40 株。2012 年F3在F2選擇的基礎上,選擇較理想的株行,從中選單穗、性狀分離大或特好的株行10~20 穗。2013 年用同樣方法選F4。2014 年F5收獲植株群體表現整齊一致、綜合性狀好的優良穗系混收,2015 年以F5出圃。2015—2016 年度在小麥研究所試驗田進行品比鑒定試驗,2016—2017 年度和2017—2018 年度自主安排2 個生長周期進行多點產量測定。

表1 汾麥30 育種過程
2014 年在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試驗基地的品鑒試驗中,汾麥30 折合產量為329.60 kg/667 m2,較對照品種晉大麥(?。? 號增產9.35%。
汾麥30 于2015—2016 年在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品比試驗,包括甘啤6 號、山農193、花22、港啤一號、02 京972 和浙啤33 號6 個參試品種(系),汾麥30 號折合平均產量達335.4 kg/667 m2,居8 個參試品種第1 位,較對照晉大麥(?。? 號增產9.90%。
汾麥30 于2016、2017 年在晉南地區5 個承試點參加山西省大麥生產試驗。5 個試驗點中分布在山西省臨汾市4 個點,分別為臨汾市堯都區、洪洞縣道覺村、曲沃縣史村鄉東寧村和翼城縣中衛鄉西浮圖村。山西省運城市1 個點是臨猗縣孫吉鎮屈村。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設2 次重復,1 個品種,1 個對照。參試品種為汾麥30,對照品種為現山西種植的主要品種晉大麥(?。? 號。試驗地小區四周設保護行,試驗點小區面積為150 m2,全區收獲計產。
2016—2017 年度參加大麥生產試驗,汾麥30平均產量為352.80 kg/667 m2,比對照晉大麥(?。?號增產10.4%(表2);2017—2018 年度,汾麥30 平均產量為348.38 kg/667 m2,比對照晉大麥(啤)3 號增產8.7%(表3)。汾麥30 這2 年度平均產量為350.59 kg/667 m2,比對照晉大麥(?。? 號增產9.6%,2 年度10 點次,點點增產,增產點次達100%。

表2 汾麥30 2016—2017 年度各試驗點生產試驗結果

表3 汾麥30 2017—2018 年度各試驗點生產試驗結果
汾麥30 區域試驗2 年度平均生育期約為224 d,比晉大麥(?。? 號的232 d 縮短了8 d。汾麥30 生育期縮短,成熟期提前。在山西省南部復播區,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下汾麥30 的生育期短,遲播早收使其具有良好的茬口性和適應性,可為播種下茬作物提供充足的時間,提高了土地和光熱資源利用率,充分保障了下茬作物的生長空間和時間,有效提高了下茬作物產量,在山西南部麥區尤其是旱作地區具有很強的種植優勢。
汾麥30 為半冬性大麥,幼苗直立,分蘗力強,葉片深綠;莖稈韌性大,成穗率較高;穗部性狀為二棱、長芒,穗長7.5~9.5 cm,株高80~90 cm;成穗數36 萬~40 萬穗/667 m2,穗粒數29 粒/穗左右,千粒質量45~50 g;抗倒伏、耐旱、抗干熱風,落黃好。
汾麥30 籽粒較大,粒形為橢圓形,粒色為白色,粒質硬質,較為飽滿。
汾麥30 旱地最適播種期為10 月15—22 日,水地最適播種期為10 月18—25 日。由于汾麥30的分蘗力強,播種時種子量不宜過多,適播期內,千粒質量>45 g、發芽率>95%的種子播種量為15~18 kg/667 m2,基本苗30 萬株/667 m2左右。如因特殊原因導致播期推遲,可適當增加播量。
常規條播,行距15~20 cm,播幅4~6 cm;寬幅播種,行距22~25 cm,播幅6~8 cm。
整地前施農家肥1 000~2 000 kg/667 m2或精制(商品)有機肥200~300 kg/667 m2,并且用辛硫磷對水拌細砂土制成毒土,均勻撒施地面,隨耕地翻入土中。播前旋耕1 次,旋耕深度12~15 cm;對連續旋耕播種2~3 年的麥田進行耕翻或深松1 次,深耕翻深度不小于25 cm,深松深度不小于30 cm。深耕翻后耙壓1 次,深松后應先旋耕1 次,后耙壓1 次。為了防止出現條紋病、黑穗病、白粉病、銹病、紋枯病等多種病害,播種前可進行拌種。
大麥3~5 葉期、雜草2~4 葉期、日均溫度5 ℃以上的晴天選擇適宜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苗期重點查治地下害蟲、麥蜘蛛、麥蚜,同時預防白粉病、銹病、大麥黃花葉病、紋枯病、根腐病、條紋病等病害侵染。返青后到拔節前,以闊葉雜草為優勢種和以禾本科雜草為優勢種的麥田,分別選用不同農藥噴霧防治。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4 000 倍液,用藥量25~30 kg/667 m2,噴霧可防治闊葉雜草;用30 g/L 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2 000 倍液,用藥量30~45 kg/667 m2,噴霧可防治禾本科雜草;用3.6%甲基碘磺隆鈉鹽·甲基二磺隆可分散粒劑4 000 倍液,用藥量30~45 kg/667 m2,噴霧可防治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混生。
蠟熟期收割機收獲,及時晾曬、儲藏。如果是小區或者小面積種植且準備人工收割,最佳收獲時機為麥穗九成熟或接近蠟熟末期,帶苗收割,先晾曬再脫粒。如果是大面積播種,準備機械化收獲,應該在完熟期搶晴天收割。因為汾麥30 籽粒較大,晾曬時間應比其他麥類長8~10 h,以保證籽粒水分含量<13%,達到入庫標準。
據山西省南部5 個點生產試驗結果,汾麥30 適宜在山西南部臨汾市、運城市及黃淮冬麥區種植。該品種是比晉大麥(啤)3 號更加優質的制曲大麥新品種,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