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糖尿病是我國中老年人群常見的一種慢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雖僅表現為血糖升高,但長期不能得到控制的高血糖可對神經、器官、血管等造成損傷,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嚴重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1]。嚴格控制血糖是減少高血糖對機體造成損傷、延緩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發生的關鍵。然而在長期控糖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往往過于關注降糖,而忽略了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對糖尿病患者的危害遠高于高血糖,有研究表明[2]:低血糖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腦死亡等的發生;一生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內所帶來的好處可能因一次嚴重的醫源性低血糖或因此引發的心血管事件而抵消。低血糖一般表現為心慌、饑餓感、出冷汗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也可能無任何表現。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覺、反應遲鈍,生理機能減退,常發生低血糖而無明顯癥狀或無任何感知,尤其在夜間,部分老年患者發生低血糖而未被及時發覺和處理,因此發生嚴重的低血糖昏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此外,夜間低血糖的發生可誘發低血糖—高血糖反應,導致早晨空腹血糖升高,干擾醫生的判斷,部分醫生可能因此增加降糖藥物的藥量,加重了夜間低血糖的發生,形成惡性循環并加速胰島功能的衰竭[3]。研究認為[4]:檢測睡前血糖對夜間低血糖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因此,根據睡前血糖水平調整藥物用量或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睡前飲食指導,有助于降低夜間低血糖的發生。護理風險管理則是通過識別護理工作中現有及潛在的風險,分析相關因素,制訂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干預計劃,將風險控制在發生前,是一種前瞻性的護理管理方式。本文將個體化睡前飲食指導聯合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預防并減少了夜間低血糖的發生。報告如下。
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1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27例,年齡65 ~ 88歲,平均年齡(76.5±2.1)歲;對照組中男32例,女29例,年齡64 ~ 86歲,平均年齡(74.3±2.4)歲。
納入標準為:① 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5];② 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③ 認知、溝通正常;④ 能配合研究工作,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① 合并有其他代謝系統疾病者;② 認知、溝通障礙者;③ 不能配合研究者或中途退出研究者。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治療方案等一般資料相比,具可比性(P>0.05)。
對照組予常規糖尿病護理,即遵醫囑予降糖藥物治療,并按時進行血糖監測、及時記錄。對患者及其家屬予以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囑其合理飲食,三餐必須定時定量進餐;應隨身攜帶餅干、糖果等含糖食物,運動應安排在進餐后1 ~ 2 h進行,告知患者如出現頭暈、手抖、出冷汗、饑餓感等低血糖表現,應及時匯報醫護人員,以便及時處理。
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個體化睡前飲食指導聯合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個體化睡前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體重、身高計算其身體質量指數(BMI)和每日所需總熱量,計算其睡前合理的加餐熱量。每日總熱量(kcal)= 理想體重(kg)×每日每kg體重需要熱量[kcal /(kg·d)];睡前加餐熱量=每日總熱量—白天已攝取熱量[6]。在保證患者膳食均衡的前提下,確保低熱量攝入。遵循食物多樣化原則和食物的升糖指數,合理選擇夜間加餐食物,參考食物交換份法,在滿足患者飲食喜好的前提下,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一般睡前加餐推薦粗糧餅干、豆類、少量堅果、低脂純牛奶等復合型碳水化合物,可增加患者的飽腹感,同時預防夜間低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反跳的發生。睡前加餐水果應選擇升糖指數較低、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如番茄、櫻桃、草莓、柚子等。同時應遵醫囑測量睡前,即22:00血糖,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確定是否需要夜間加餐及加餐的種類和量,同時測量并關注患者清晨6:00空腹血糖,將血糖結果匯報醫生,以便制訂準確的治療方案。
(2)護理風險管理:① 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明確低血糖的發生原因、臨床表現、嚴重后果等,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到低血糖可能造成大腦不可逆的損傷,導致昏迷、休克、腦死亡等嚴重結局,遠比高血糖對人體的危害更大,從而提高其重視程度。② 糾正患者對于血糖錯誤或片面的觀念,告知患者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應維持在合理范圍內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指導患者隨身攜帶糖果、餅干等含糖食物;向患者講解目前所使用的藥物的名稱、藥理作用、服藥時間及服藥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必須遵醫囑用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擅自停藥。③ 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應手把手指導患者規范、正確注射胰島素,要求患者獨立操作并由護士對其操作進行評價,必要時予以再次指導,以確保胰島素注射流程的正確。④ 部分患者對于血糖升高存在較為明顯的焦慮、擔憂情緒,護士應予以相應的心理干預,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合理飲食可達到良好的降糖效果。⑤ 夜間護士應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和精神狀態,對于已入睡的患者應用手觸摸其是否出虛汗,以便及時發現低血糖并處理。⑥ 完善低血糖應急預案,夜間有低血糖癥狀或測量血糖≤3.9 mmol / L的患者,如其意識清晰,應立即予以糖果、含糖飲料、果汁等含糖量較高的食物服用,使用胰島素泵治療的患者應暫停治療,每15 min測量1次血糖,如血糖仍低于3.9 mmol / L,則重復以上步驟,直至血糖恢復正常;如患者意識障礙,則應立即匯報醫生,遵醫囑予50%葡萄糖20 mL靜脈推注,15 min后再次測量血糖,如血糖仍低于3.9 mmol / L,則再次予以50%葡萄糖60 mL靜脈推注;如血糖>3.9 mmol / L,但距離下次進餐時間>1 h,則應予以含有蛋白質或淀粉的食物[7]。同時應積極尋找發生低血糖的原因,以便調整治療方案。⑦ 規范各項護理操作,嚴格查對制度,口服藥必須發藥到口,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應嚴格執行醫囑,規范注射流程。關注患者每日每餐的進食情況,盡量安排患者進食醫院提供的糖尿病套餐,對于不合理進食者應及時指出并要求患者改正。
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夜間低血糖的發生情況。即凌晨3:00護士予以末梢血糖監測,以血糖≤3.9 mmol / L診斷為低血糖。
數據經整理后采用SPSS 19.0軟件,2組老年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率的比較采用計數資料、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個體化睡前飲食指導聯合護理風險管理后,觀察組患者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率的比較
老年人是糖尿病主要的患病群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高達28.7%。目前對于糖尿病的治療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適當運動、血糖監測等。然而由于部分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缺乏認知或治療不合理等因素,低血糖的發病率較高。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 / L,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2.8 mmol / L即為低血糖,可表現為出冷汗、心慌、饑餓感等,嚴重者可發生低血糖昏迷,甚至危及生命[8]。
有調查顯示[9]:73.7%的低血糖發生在夜間。由于老年人感覺遲鈍、對自身生理疾病的反應性降低,加之夜間入睡后多無明顯癥狀,常發生夜間低血糖而不自知,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個體化睡前飲食指導是預防夜間低血糖發生的關鍵,護士通過測量睡前血糖,根據血糖值和患者所需能量,指導患者進食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合理控制加餐量和加餐種類。同時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夜間巡視及健康教育,從而有效預防夜間低血糖的發生。
綜上所述,本文將對個體化睡前飲食指導聯合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預防并減少了夜間低血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