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對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而言,合理、穩定的血糖水平是預防并減少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發生,延緩疾病進展的關鍵。受我國醫療條件的限制,糖尿病患者多在血糖平穩后安排其出院進行疾病的自我護理,因此,飲食合理性、用藥是否規范及參加運動等,均可對其血糖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普及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多對高血糖有一定的認知,而對低血糖則缺乏相關知識,未予以足夠的重視。部分患者在血糖控制期間,常由于飲食不當或藥物、運動等影響而發生低血糖。低血糖是指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 / L,患者可出現頭暈、乏力、心慌、出冷汗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可發生低血糖昏迷,危及患者生命[1]。有調查顯示[2]: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的發生率高達20%。在經歷過低血糖后,患者極易出現低血糖恐懼感。低血糖恐懼感(fear of hypoglycemia,FOH)指由于懼怕低血糖發生時產生的不適感和對生命安全潛在的威脅而產生的恐懼情緒。有調查顯示:低血糖恐懼較高水平的患者可出現對血糖表現得極為敏感、警惕性加餐、限制外出活動等,部分患者寧愿選擇高血糖。這不僅影響了血糖的有效控制,還造成了患者的心理問題,影響了糖尿病治療和管理效果[3]。知信行理論(knowledge-attitude-belife-practice,KABP)是指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提供健康相關的知識,改變其認知,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態度,進而促使其主動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教育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態度和行為,提高健康教育質量[4]。本文將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教育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降低了其低血糖恐懼。報告如下。
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隨機分為2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42 ~ 81歲,平均年齡(59.6±2.8)歲;對照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44 ~ 78歲,平均年齡(60.1±2.6)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疾病診斷、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 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5];② 精神、認知、溝通正常;③ 能配合研究及問卷調查工作;④ 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 合并有其他內分泌、代謝疾病者;② 既往曾接受系統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者;③ 有精神病病史者或近1個月內服用精神癥狀藥物者;④ 溝通障礙者;⑤ 無法配合研究者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予常規糖尿病健康教育,即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糖尿病飲食的要點和方法,囑患者三餐定時定量,不進食含糖率較高的食物;指導患者遵醫囑規范用藥,鼓勵患者參加運動鍛煉,以降低血糖。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
① 提供健康知識:通過訪談的形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對于糖尿病及低血糖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要求患者回顧過去是否曾發生過低血糖,以及低血糖事件的發生是否對其血糖管控造成影響。根據患者的敘述分析其對于低血糖及血糖控制的認知和態度,并對其錯誤、片面的想法予以糾正。如患者表示“低血糖可能危及生命安全,血糖寧可高一點,也不能低”,護士應予以正確的解釋,肯定低血糖可能危及生命,但高血糖可能造成酮癥酸中毒,并引發各類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同樣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血糖管理的重點在于保持血糖的穩定,處于一個合理的水平。
② 樹立健康信念:幫助患者樹立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的目標,與患者共同制訂可行性較強的近期、遠期目標。如短期內控制血糖在一定水平內,或1個月內不發生低血糖。提高患者家屬對于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意識,調動家屬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血糖的防控中,并以其態度影響患者的行為。
③ 建立健康行為:要求患者以筆記本的形式記錄每日的進食和血糖水平,對于血糖波動的情況,應分析相關因素,如進食是否存在問題,運動是否合理,服藥或注射胰島素的時間、方法、劑量是否有誤等,查找出相關問題后予以改進,并繼續觀察血糖,以確定最適宜患者血糖平穩的飲食、運動及用藥方案。研究過程中應尤其關注患者發生低血糖事件,分析發生前后患者的飲食、用藥、活動等情況,以總結低血糖發生的原因,并對患者予以相應的健康教育,如“因為你今天吃飯量太少/吃飯吃得太晚,所以發生了低血糖”,以此教育患者應定時定量進餐;或“打胰島素的量不對,所以發生了低血糖”,并重新指導患者正確注射胰島素,對其注射胰島素是方法和流程進行重新評價,以確定其規范性。對于血糖波動較大的患者,可遵醫囑予以動態血糖監測儀,即將儀器放置于腹部,可無痛、24 h獲取血糖數值,并將數據匯總,便于觀察和分析每日每時段的血糖情況,在其發生低血糖時,儀器可報警,便于及時干預。既可減輕患者低血糖恐懼感,又可密切監測全天血糖波動情況,以便調整飲食、用藥,予以有效的干預。
干預前后2組患者低血糖恐懼水平及低血糖態度和行為的評價和比較采用低血糖恐懼量表(HFSⅡ)、低血糖態度和行為量表。
(1)低血糖恐懼水平:評價采用低血糖恐懼量表(HFSⅡ),包括行為量表和憂慮量表共1個分量表,15個條目,用于評價患者為避免低血糖時間的發生及后果而采取的行為,采用0 ~ 4分表示“從來沒有”到“總是”,總分0 ~ 132分,評分與被測試者的低血糖恐懼水平成正相關。
(2)低血糖態度和行為:評價采用低血糖態度和行為量表(HABS),包括低血糖焦慮、回避、自信3個維度,共14個條目,采用1 ~ 5分評分法,總分14 ~ 70分,評分越高表示被測試者的低血糖態度和行為越好。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2組患者干預前后低血糖恐懼評分及低血糖態度和行為評分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干預前的低血糖恐懼及低血糖態度和行為評分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教育后,觀察組低血糖恐懼水平顯著降低,并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低血糖態度和行為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低血糖恐懼及低血糖態度和行為評分的比較(分)
低血糖恐懼是指患者由于懼怕低血糖發生的一種焦慮、恐懼情緒,其不僅影響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還可能造成患者放棄血糖的自我管理,放任血糖維持在較高水平,并因此引發各類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低血糖恐懼的發生與患者的認知及心理狀態密切相關,常規的健康教育不能有效改變患者的認知及行為。
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教育從認知出發,根據患者對糖尿病和低血糖相關知識的掌握予以針對性的宣教,糾正其錯誤和片面的觀點,樹立患者正確的血糖控制信念,幫助患者查找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采取多種有效方式進行干預,以確保患者血糖平穩;動態分析患者血糖波動情況,優化飲食、運動及用藥方案,以便控制血糖在合理、平穩的狀態。同時,調動患者的家屬參與到血糖控制中,起到有效的監督、幫助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將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教育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減輕了患者的低血糖恐懼水平,對糾正患者對于血糖的錯誤觀念,有助于改善其低血糖態度和行為、提高健康教育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