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陽 何琳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腦血管疾病中,腦梗死為中老年人群多發病,由個體腦部組織出現局部缺血性壞死誘發,而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主要因素為個體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因而,臨床上,又將這一疾病稱之為缺血性腦卒中[1]。雖然患者可經臨床專業治療,通過溶栓以及口服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等手段,來改善和控制病情;但由于患者機體各項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所以致使部分患者即便是經專業且對癥治療干預后,依然會殘留一定后遺癥,譬如語言/認知功能障礙和偏癱等,并因此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致使日常生活質量大大降低[2]。所以,有必要采取尋找有效手段,以促進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更好恢復正常生活。多項實踐和研究表明,基于常規康復理療基礎上,輔以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活血、化瘀類中藥湯劑治療,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康復療效[3]。鑒于此,本期研究選取調研對象95例,將深入探究實施聯合療法(康復理療+活血化瘀中藥),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作用與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95例調研對象,均為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按照不同治療方案分組,1組傳統組(n=48),1組聯合組(n=47),研究起止時間2021年1月—2022年1月。傳統組:男∶女25(52.08%) ∶23(47.92%);年齡:46 ~ 80歲,均值(64.64±6.40)歲;后遺癥類型:20例(41.67%)語言障礙、11例(22.92%)吞咽障礙、9例(18.75%)認知障礙、5例(10.42%)運動障礙、3例(6.25%)其他。聯合組:男∶女24(51.06%) ∶23(48.94%);年齡:44 ~ 79歲,均值(64.74±6.43)歲;后遺癥類型:18例(38.30%)語言障礙、10例(21.28%)吞咽障礙、8例(17.02%)認知障礙、6例(12.77%)運動障礙、5例(10.64%)其他。分組資料差異較小,呈現統計學意義(P>0.05)。
入組標準:① 均為腦梗死后伴隨后遺癥;② 年齡<80歲;③ 知情、認可研究,了解研究具體操作與流程;④ 愿意無條件依從研究;⑤ 對康復理療有良好耐受性,無中藥服用禁忌指征。
排除標準:① 拒絕全面依從研究和交流;② 伴有惡性腫瘤;③ 家屬不贊同并拒絕參與研究;④ 對研究治療方案存在禁忌指征;⑤ 研究中途自主脫離。
1.2.1 傳統組
在為期3個月(90 d)的治療周期中,單純接受康復理論治療,詳情如下:指導患者正確平躺并取仰臥位,開展上肢舒展訓練;基于一定頻率下,協助患者調節體位,一般交替取仰臥位和側臥位,同時予以患者叩背、翻身干預,指導患者開展關節被動運動;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開展進食、穿衣、如廁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待患者恢復到一定標準后,再輔以患者以蠟療、懸吊訓練等,以進一步強化康復治療效果。
1.2.2 聯合組
在為期3個月(90 d)的治療周期中,聯合接受康復理療(同上)+活血化瘀中藥湯劑治療,詳情如下:中藥方劑基本構成:60 g黃芪、20 g當歸、20 g地龍、15 g川芎、15 g桃仁、15 g牛膝、15 g桑寄生、12 g紅花、3 g水蛭、3 g蜈蚣、3 g全蝎;用藥期間,還可立足于中醫學辯證實施原則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加減治療;如患者合并偏癱,可在上述基本方劑基礎上加以30 g雞血藤;如患者合并語言障礙,可在上述基礎方劑基礎上加以10 g遠志;用法:用水煎煮,取藥汁服用;用量:每次200 mL,2次/日(早晚),每日1劑。
(1)以顯效(結束90 d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改善超90%以上,病癥/體征消失)、有效(結束90 d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改善46% ~ 90%,病癥/體征改善)、無效(結束90 d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病癥無明顯改善)為標準,評定、對比2組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療效;有效率 =(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限定評分值(0 ~ 10,0 ~ 100),應用NIHSS、QOL量表,評定、對比2組治療前、治療后神經缺損情況、生活質量;NIHSS評分值與神經缺損嚴重程度呈正比,QOL評分值與生活質量水平高度呈正比。
(3)限定評分值(0 ~ 100),應用FMA量表,評定、對比2組治療前、治療后上、下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值越高提示肢體運動功能越佳。
利用SPSS 25.0軟件處理數據,變量資料以t計算,定性數據用χ2核實,分別以(±s)與(%)表示,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較之傳統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對比[n(%)]
聯合組較之傳統組,治療后NIHSS評分更低,QOL評分更高,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治療后神經功能、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表2 治療前、治療后神經功能、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組別例數NIHSS(分)QOL(分)治療前傳統組489.69±1.5247.57±3.01聯合組479.55±1.3948.32±3.01 t值—0.4681.214 P值—0.6410.228治療后傳統組486.41±0.6361.70±4.78聯合組473.41±0.2678.28±6.38 t值—30.22114.355 P值—0.0000.000
聯合組較之傳統組,治療后上、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更高,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s)
表3 治療前、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s)
組別例數上肢功能(分)下肢功能(分)治療前傳統組4833.01±3.078.07±1.43聯合組4732.82±3.048.04±1.37 t值—0.4681.214 P值—0.6410.228治療后傳統組4840.23±4.4114.13±4.14聯合組4753.50±4.4929.30±4.42 t值—30.22114.355 P值—0.0000.000
針對于此,臨床提出積極給予腦梗死后遺癥患者以康復干預,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相關方面的功能障礙,進一步提升和增強患者腦梗死療效,以及生活質量。
臨床腦梗死后遺癥康復理療治療中,主要是采取蠟療以及懸吊和功能鍛煉等多樣化手段,來幫助患者恢復相關功能,糾正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機體紊亂的血液流變學,改善患者腦部組織缺氧/缺血的情況[4]。
研究中所應用中藥方劑主要由十一種中藥材組成,方中黃芪為補氣之藥材,主要作用于人體脾經和肺經,可起到祛邪、養元、扶正以及益氣之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觀之,該藥能夠促進血管擴張,改善機體血液循環與微循環[5]。方中當歸、赤芍和桃仁三味藥材具備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方中牛膝具備通淋、補肝、益腎、通絡、舒筋之功效;方中桑寄生具有通筋、除濕、祛風以及利尿之功效。從現代藥理學層面觀之,方中桑寄生這一藥材能夠很好促進心臟收縮能力的增強,對人體內血小板聚積進行有效抑制,改善冠狀動脈循環。方中水蛭以及蜈蚣和全蝎三味藥材,具備散結、破淤之功效,諸藥合用,可很好治療腦梗死后遺癥[6]。
本期研究所獲得數據呈現,經過不同方案治療90 d后,雖然傳統組、聯合組2組患者神經缺損情況都有改善,該以聯合組改善效果最優;不僅如此,該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也顯著提升,組間對比呈現較大差異。由此提示:聯合實施康復理療+活血化瘀中藥湯劑療法,對治療腦梗死后遺癥有顯著效果。另外,經治療90 d后,聯合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對比傳統組,也顯著更優;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也同樣高于傳統組,組間對比差異較大;提示,腦梗死后遺癥治療中,活血化瘀中藥湯劑的應用具有良好效用價值。
綜上所述,腦梗死后遺癥治療中,在顯著改善患者神經/肢體運動功能,提升患者預后療效及生活質量方面,康復理療+活血化瘀中藥湯劑的聯合應用有顯著作用;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