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玲 魏增玲
(山東省諸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濰坊 262200)
神經外科監護室患者病情較嚴重且病癥較為復雜,病情較不穩定,患者診療過程中面臨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及生理壓力,心理及生理上的雙重壓力對其病情治療不利[1]。在采取對應治療的同時配合高質量護理是盡可能減少繼發性損傷使得患者安穩度過危險期的關鍵[2]。常規優質護理通過對患者各項參數的嚴密監測可及時對病情變化快、生命體征不平穩患者采取對應干預保證患者生命安全。近年來,隨醫學進展,護理舒適度在臨床中越來越受關注,其在臨床中應用價值也得到重視,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時還需盡可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3]。神經外科監護室患者由于疾病自身所帶來的疼痛加之各項治療儀器的限制,可能會面臨睡眠質量低、消化系統不適等問題,且可因并發癥加重生理疼痛,各方面的不適都可影響患者生命質量[4]。由此,對于神經外科監護室患者,強化舒適護理是極具必要性的。同時,神經外科監護室患者病情較復雜,須進一步加強舒適護理方案研究,由此,本研究納入神經外科監護室患者75例進行對比分析,資料如下。
選取諸城市人民醫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神經外科監護患者70例,以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含患者35例,2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對比[n(%)]
納入標準:① 患者一般資料完整;② 均為神經外科監護室患者;③ 患者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 臨床資料缺失;② 惡性腫瘤患者。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且患者對本次研究完全知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案如下。
(1)基礎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意識變化觀察、翻身拍背吸痰護理等等。采取監護儀24 h監測患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體征,了解各項參數異常的意義采取對應干預,如血壓異常下降,則考慮循環系統灌注不足;如血壓異常升高則考慮顱內壓力增高,如體溫升高則考慮感染性高熱;如發現異常立即告知醫生,并監測患者瞳孔變化,如雙側瞳孔不等大則進一步檢查考慮腦疝可能,及時告知醫生采取搶救。
(2)引流管護理:監測引流液顏色及性質,更換引流袋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24 h引流量≥500 mL需及時告知醫生,如沒有引流液也需通知醫生,排查引流管堵塞、彎曲等情況。
(3)對癥護理: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癥狀,如有高血壓則遵醫囑為患者合理采取降壓藥治療,如3 d未解大便則視情況采取緩瀉劑促進排便。對于高熱、禁食患者則強化口腔護理預防真菌感染。評估患者四肢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康復護理,及早采取功能鍛煉降低下肢靜脈血栓風險。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舒適護理,方案如下。
(1)成立舒適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操作水平及理論知識水平。并創建患者個人護理檔案,了解患者相關治療史及病情資料,從環境舒適、睡眠舒適、消化系統舒適及心理舒適四個方面完善舒適護理方案,總結影響患者舒適度的因素,并列出干預措施。
(2)環境護理:保持重癥監護病房的整潔、干凈,各項醫療設施擺放有序。護理人員保持衣裝整潔,控制家屬探視,禁止大聲喧嘩,每天通風3次,定期進行空氣消毒,每日清潔床單位,并將環境溫度、濕度調節適宜。
(3)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部分患者可有監護室綜合征,護理人員需及時發現患者心理異常及情緒波動,了解原因。
(4)睡眠護理:排查患者睡眠質量差原因,采取對應干預。如伴隨劇烈疼痛對睡眠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遵醫囑采取鎮痛干預,如為病房內過多儀器,環境過亮影響睡眠,則為患者提供遮光眼罩輔助睡眠。
動態優化:定期回顧護理流程,了解各項護理有效性并總結可增加患者舒適度的護理措施,優化護理操作。期間注重護理人員溝通技巧培養,在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時保持良好職業素養,避免溝通不善加劇護患矛盾。
(1)生命質量:以健康調查簡表對患者生命質量進行評估,選取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精神健康4個維度進行評估,單項最終得分在0 ~ 100分,評分高表示生命質量越高。
(2)舒適度評價:分別從環境舒適、心理舒適、消化系統舒適、睡眠舒適4個方面進行評估。單項分值范圍為1 ~ 3分,評估對應項對生命質量的影響,分值越高表示對應項對生命質量影響較小,舒適度越高。
(3)護理滿意度:采取本院自制滿意度問卷進行評估,問卷分值范圍介于0 ~ 100分,待患者意識完全清醒后對整個護理流程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分值≥70分計入滿意率。
(4)并發癥發生情況:消化道癥狀、尿路感染、體征異常(血壓、心率等指標異常)、躁動,計算總發生率=(消化道癥狀+尿路感染+腹脹+躁動)/總樣本量。
利用SPSS 21.0軟件分析數據差異,計數資料以“%”輸入,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輸入,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及精神健康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SF-36各項評分比較(±s,分)
表2 2組SF-36各項評分比較(±s,分)
組別n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精神健康觀察組3556.77±2.1157.29±2.0759.22±2.1160.02±2.05對照組3550.27±2.5551.22±2.1550.75±2.2551.24±2.19 t值—11.61812.03216.24517.316 P值—<0.001<0.001<0.001<0.001
觀察組環境舒適、心理舒適、消化系統舒適及睡眠舒適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舒適度比較(±s,分)
表3 2組舒適度比較(±s,分)
組別n環境舒適心理舒適消化系統舒適睡眠舒適觀察組352.77±0.152.78±0.092.75±0.112.49±0.12對照組352.19±0.162.05±0.132.09±0.132.01±0.06 t值—2.15827.31422.92921.167 P值—0.035<0.001<0.001<0.001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71%,對照組為2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n(%)]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7.14%,對照組為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護理滿意率比較[n(%)]
舒適護理通過加強環境護理、細節護理、睡眠護理及心理護理有效提高了患者護理舒適度,提高了患者生命質量。常規優質護理所包括的護理措施較為全面,且經歷較長時間的臨床實踐,其護理方案也在不斷完善當中[5]。舒適護理在常規護理護理基礎上加強了對各項護理操作舒適程度的研究,并且對影響患者舒適度的因素進行分析及總結,進一步提高了護理的人性化與全面性。神經外科監護室患者與其他普通病房有一定差異,監護室內醫療器械較多,對患者心理可能會造成一定壓迫,同時神經外科監護室生活難以自理,日常生活行為都需假手于人,心理壓力也相對較大,再者患者大多伴有一定程度的疼痛,在多重壓力之下,予以患者充分的舒適護理是極具必要性的[6]。
綜上,舒適護理在神經外科監護室患者中應用可提高患者各方面舒適度,降低并發癥風險及疼痛感,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及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