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我國已成為全世界腦卒中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破裂或發生栓塞而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進而造成神經功能受損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即便近年來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腦卒中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其發病后仍多數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有研究表明[2]:腦卒中患者中約70% ~ 80%出現殘疾并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早期、科學、規范的康復訓練是緩解肌肉僵硬、關節攣縮及肩手綜合征,改善患肢活動能力,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遠期生活質量的關鍵。然而有文獻表明:腦卒中后14 d內的患者中超過65%每日不活動或活動量極少。早期康復是指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及當前生理狀態,指導其開展一系列具有計劃性的運動鍛煉,以促進其運動功能的恢復[3]。研究認為[4]:腦卒中發病后,運動神經元發生損傷且不可再生,但早期、規范的康復運動可促進尚未完全缺血、壞死的神經元的功能逐漸恢復,并保護受損的神經細胞避免其發生壞死,從而達到促進功能恢復的目的。本文將早期規范化康復護理應用于腦卒中患者中,有效促進了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間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2例,隨機納入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3例,年齡49 ~ 78歲,平均年齡(63.4±2.8)歲;觀察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50 ~ 76歲,平均年齡(65.1±2.3)歲。
納入標準:① 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5];② 腦卒中后單側肢體肌力下降或存在功能障礙;③ 生命體征平穩,能配合康復訓練;④ 意識清晰,溝通正常;⑤ 能配合研究;⑥ 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 合并有顱腦損傷、腦腫瘤等其他腦部疾病者;② 患有其他影響肢體活動的疾病者;③ 生命體征不穩定者;④ 不能配合研究者;⑤ 退出研究者。
2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診斷、梗死部位、偏癱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即急性期遵醫囑予以溶栓、抗炎、支持治療,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疾病穩定期,指導患者逐步開展康復運動,如床上變換體位、下床活動等,但不予以硬性要求。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期規范化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超早期康復:患者多處于發病72 h內,康復應以床上活動為主,護士應予以良肢位擺放,協助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肢體按摩,肢體的主動和被動運動,協助其定時翻身、變換體位和進行坐位訓練。坐位訓練為患者自覺無不適,先進行床邊坐位訓練,由仰臥位轉變為床邊作為并維持該體位3 ~ 5 min,再回歸仰臥位休息3 min,重復3次,訓練過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2)穩定期康復訓練:患者病情穩定后,即生命體征平穩、48 h內病情無進展,評估患者下肢肌力≥3級,在醫生的評估后,康復訓練應以離床康復活動為主。① 協助患者進行站立訓練,即幫助患者從床邊作為過渡到站立位,維持3 ~ 5 min,再回歸至床邊坐位,休息3 min,再進行站立訓練,如此重復3 ~ 5組練習,以患者無頭暈、腿軟等不適為宜。在站立訓練時,可指導患者逐步將身體重心從健側轉移到患側,并使身體重心在健側和患側交替轉移,初始持續時間為10 s,此后隨著患者病情好轉,可逐步延長站立時間和身體重心轉移時間至3 ~ 5 min,每日練習3次。② 指導患者進行踏步練習,患者取床邊站立位,指導患者進行原地踏步練習,每次3 ~ 5 min,休息3 min后再繼續,每日練習3組。經評估患者下肢肌力≥3級,且患者病情平穩、無自感不適,可在護士的陪同下步行20 ~ 30 min,過程中需使用助行器且必須有護士或家屬陪同,如患者出現不適或感覺疲憊,應立即休息。③ 可指導患者進行上下樓梯訓練,囑患者抓緊扶手,先邁健側腿,再邁患側腿,兩步一臺階,期間應全程陪伴患者并確保其安全;鍛煉時間為3 ~ 5 min,以患者可耐受為宜。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比較2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的肢體運動功能;采用NIHSS量表和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量表分別在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評價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肢體運動功能:評價采用Fugl-Meyer評估表運動功能量表(FMA),包括運動、感覺、平衡、關節活動、疼痛共5個維度、113個條目,總分226分,評分越高,表示被測試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采用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量表,內容包括獨立進食、獨立修飾、獨立大小便、上下樓梯等共10條內容,采用0分、5分、10分表示患者的依賴程度,總分0 ~ 100分,評分與被測試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成正相關。
(3)神經功能:評價采用NIHSS量表,內容包括意識障礙、上下肢運動、感覺、語言等共11個大項,根據患者的損傷程度予以評分,總分0 ~ 42分,評分越高,表示被測試者的神經受損程度越嚴重。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2組患者FMA、Barthel及NIHSS評分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實施早期規范化康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3個月后的FMA評分及Barthel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FMA和Barthel評分的比較(分)
(2)觀察組出院時及出院3個月的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NIHSS評分的比較(分)
腦卒中是我國居民常見的致殘及致死原因之一,由于患者腦組織及神經系統受到損害,其吞咽、活動、認知等功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僅降低其生活質量,部分患者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本文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規范化康復護理干預,在患者發病早期即以床上運動為主,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肢體的主動與被動運動,以預防并減少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待患者病情穩定,處于康復期后,循序漸進地開展床邊坐位訓練、站立訓練、行走練習、上下樓梯練習等,有效促進了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將早期規范化康復護理干預應用于腦卒中患者中,有效促進了患者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的恢復,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遠期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