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唐超
(山東省文登整骨醫院,山東 威海 264400)
下肢骨折由于其恢復較慢,且疼痛程度較高,因此會使患者的活動量減少,對老年人來說,由于其自身身體條件較差,若發生下肢骨折的情況,將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骨折恢復也及其緩慢,長時間的臥床修養,極可能會對其關節帶來僵硬和攣縮等不良反應現象,影響患者術后恢復[1-2]。因此,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做好術后臥床康復護理工作,有利于促進患者傷口愈合[3-4]。
選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間山東省文登整骨醫院四肢創傷科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通過電腦法進行分組,分為常規組和康復組,前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其進行護理干預,后者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對其進行護理干預,每組各25例患者。常規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齡為58 ~ 70歲,其平均值為(64.0±2.65)歲,康復組患者男13例,女12例,年齡為60 ~ 73歲,其平均值為(66.5±1.23)歲。在一般資料對比中,常規組和康復組患者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
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根據患者骨折后手術情況,對其進行護理干預,做到對患者最基本的治療護理。
康復組患者采用臥床期間康復護理干預,根據患者術后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康復護理干預,其內容如下:① 心理干預。下肢骨折患者常伴隨著強烈的疼痛感,難以忍受,并且下肢活動也受到影響,對原本身體情況就較差的老年人來說,不能自由活動,擔心給家里人帶來不便,造成其心理上的負擔。因此,護理人員要通過溝通的方式,與患者進行積極交流溝通,做好心理疏導,使患者能夠正確面對自身情況,緩解其因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提高其應變能力[5]。② 病情干預。患者在臥床期間,血壓變化較大,護理人員應當做好巡查工作,按時對患者的血壓和心率情況進行監測,通過聊天和播放電視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達到緩解其疼痛的效果。對患者的病情情況記錄在冊,避免出現失血性休克的情況發生,患者臥床期間的護理需要都應當滿足[6]。③ 并發癥干預。老年骨折患者長期臥床修養,極易出現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情況,給患者的身體恢復造成了阻礙,因此,護理人員每天都要對患者的體位進行協助變化,防止其某個身體部位長期遭受壓迫而帶來的不良后果,并且讓家屬天天都要為患者擦拭身體,防止壓瘡的形成,同時做好呼吸道護理,指導患者進行正確咳痰,防止發生呼吸系統阻塞的情況[7-8]。④ 康復干預。對患者進行早期被動康復訓練計劃,指導其在床上進行活動鍛煉。護理人員借助關節鍛煉器材,給臥床患者進行關節被動訓練,防止下肢因長期臥床而導致靜脈血栓的形成。對患者進行足趾、踝關節等屈伸訓練,一天訓練3 ~ 4次左右,每次訓練的時間保持在20分鐘以內,主要根據患者的實際耐受情況來進行,防止超負荷鍛煉。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牽引訓練,抬高臀部,堅持不住時即可放下臀部,該鍛煉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腰臀支撐力,促進其下肢功能恢復[9-10]。
(1)疼痛評分:采用VAS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
(2)對2組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統計對比。
(3)依從性:從2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方面對其進行比較,分為依從、一般依從、不依從。依從指患者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康復訓練,促進骨折愈合,病情恢復;一般依從指患者雖然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康復訓練,但是不按時,也不按照計劃進行;不依從指患者完全不配合護理人員進行康復訓練。依從性=(依從人數+一般依從人數)/總人數×100%。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2組患者疼痛指數相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康復組患者疼痛程度顯著低于常規組,相比差異較大,P<0.05。見表1。

表1 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
統計2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得知,康復組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相比差異較大,P<0.05。見表2。

表2 對2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統計
統計治療依從性康復組為96%,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2%,2組相比差異較大,P<0.05。見表3。

表3 對2組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行比較[n(%)]
本文研究發現,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臥床期間采用康復護理措施,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下肢疼痛程度,提高患者配合進行康復訓練的依從性,縮短其骨折愈合時間和總體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恢復,2組相比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臥床期間采用康復護理措施,不但能夠減輕患者的下肢疼痛程度,提高患者配合進行康復訓練的依從性,還能夠縮短其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促進其傷口恢復,該護理模式高效安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