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將本科室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病例抽選76例,男、女各41、35例,年齡在43 ~ 79歲之間,平均為(52.37±2.43)歲。將所有病患進行系統抽樣并隨機分組(探究組/參照組)各38例。探究組男、女各21、17例,年齡在44 ~ 78歲之間,平均為(52.47±3.76)歲,腦出血、動脈血栓性腦梗死、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各有10、15、8、5例;參照組男、女各20、18例,年齡在46 ~ 79歲之間,平均為(46.52±14.69)歲,腦出血、動脈血栓性腦梗死、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各有11、14、9、4例。
納入標準:① 均為我院收治并接受治療,確診為腦卒中疾病;② 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統一參與研究,部分患者伴隨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礙問題;③ 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 存在嚴重心肝腎等疾病的患者,難以配合研究工作;② 中途退出者。
參照組病患采用常規護理模式[1]。
對探究組病患采用康復護理模式:
① 心理護理。與病患進行耐心溝通,調查患者相關資料,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依據病患精神狀況評估以及家屬的陳述對病患的性格特點與心理狀態進行總結與評估,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幫助病患適應治療環境,避免病患不良情緒的產生。依據病患的心理狀態,在合理范圍內滿足病患的合理需求,從而達到提高病患依從度、更快適應環境的狀態。通過外來正面刺激來轉移病患的負面情緒,釋放心理壓力。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慮,消除患者的顧慮和焦慮之情,盡量取得患者者的信任和理解,使患者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與護理過程[2]。
② 創造合理舒適且清凈的環境,客觀上穩定病患情緒安定,減少情緒波動。建立衛生、安全、舒適的護理環境,保證房間的溫度和濕度,自然空氣的循環,無刺激性氣味、灰塵等。注意房間里的光線是否合適,迅速更換床位用品,以避免感染,并改善病人的護理舒適程度。
③ 依照病患病情及身體實際狀況,幫助病患采取合適的體位,首先放松病患的肌肉,選擇揉、滾、彈等方式放松病患上半身的肌肉;選擇按、揉等方式放松病患下半身肌肉。選擇牽引、拉伸等方式活動病患的身體各關節,根據病患的身體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的推拿力度,避免造成病患身體二次損傷。康復推拿每日一次,每次30 min,連續10 d為一個療程[3]。
2013年,廣東省水利廳黨組高度重視水政監察工作,多次了解水政監察工作的任務職能,并要求水政監察隊伍要嚴于職守、依法行政。廣東省水政監察隊伍在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按照“忠誠、為民、科學、務實”的新時期廣東水利人精神,狠抓執法能力建設,認真做好執法查處工作,為維護廣東省正常水事秩序、保障水利改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④ 語言康復訓練:加強與病患之間的溝通,改善語言溝通能力。指導病患每日進行口腔鍛煉,通過各種口部動作全方位鍛煉口腔肌肉,指導并幫助病患發出單音節字詞,并將發音難度和數量逐步遞增,完善語言溝通功能的康復。
⑤ 活動鍛煉:指導病患進行適當的肢體活動鍛煉,提高整體協調和運動的能力。增加寫字、繪畫、手工藝制品等興趣活動,增強病患的動手能力和大腦思維運轉[4]。
⑥ 生活能力鍛煉:指導病患自我洗漱、更衣、如廁、進食和飲水等日常活動的自主進行,養成良好習慣,膳食均衡,保證睡眠質量,幫助疾病治療。飲食上做到“三低”即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出院指導:病患出院時應做好出院指導,叮囑病患按時服藥,及時前往醫院進行病情復查,保持聯絡,對病患居家護理作出正確指導。適當鍛煉,如慢跑、太極等舒緩類運動。腦卒中的居家護理主要包括翻身、拍背以及喂養等幾個方面。若患者可以自行走動則居家護理重點為積極調控血壓、血脂和血糖等,防止下一次發作[5]。定期回訪,記錄病患康復情況。
1.3.1 肢體功能與心理狀態
在護理前(病患入院1 d)后(護理后3個月)采用FMA肢體運動功能量表以及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對所有病患進行上、下肢肢體運動功能以及負性情緒調查評估,其中FMA肢體運動功能量表共有3個維度,5個條目,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強;SAS焦慮自評量表共有20個條目,滿分80分,評分越高,焦慮程度越高;SDS抑郁自評量表共有20個條目,滿分80分,評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
1.3.2 生活質量
在護理前(病患出院前1天)后(護理后3個月)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估量表對所有病患的生活質量八個維度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相關生活質量越高。
1.3.3 疾病與康復護理知曉程度
在護理前(病患出院前1天)后(護理后3個月)采用自制量表對病患的腦卒中發生機制認知程度、腦卒中后康復鍛煉依從性、遵醫用藥的依從性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說明病患相應指標越佳。
1.3.4 護理綜合滿意度
在護理3個月后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病患進行調查,評分越高,表示病患對于護理的綜合滿意越高,非常滿意(90 ~ 100)人數 + 基本滿意(60 ~ 89)人數 = 總滿意度人數,60分以下表示不滿意。
利用SPSS 21.0軟件處理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后,見表1。
表1 2組病患肢體運動功能評分以及心理狀態指標對比(±s)

表1 2組病患肢體運動功能評分以及心理狀態指標對比(±s)
觀察指標探究組(n = 38)參照組(n = 38)t值P值上肢FMA運動功能評分護理前26.11±3.4226.33±3.840.235>0.05護理后42.59±6.8037.29±4.685.326<0.05下肢FMA運動功能評分護理前12.68±1.2712.45±1.740.373>0.05護理后29.63±4.7223.21±3.627.542<0.05 SAS焦慮評分護理前57.84±10.6557.86±10.470.128>0.05護理后36.26±6.3747.49±7.205.389<0.05 SDS抑郁評分護理前58.85±10.3458.43±10.520.571>0.05護理后39.38±5.5648.35±6.948.473<0.05
2組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后,見表2。
表2 2組病患生存質量指標對比(±s)

表2 2組病患生存質量指標對比(±s)
觀察指標探究組(n = 38)參照組(n = 38)t值P值情緒功能護理前56.53±2.0456.45±4.250.025>0.05護理后82.34±0.3370.23±1.3218.347<0.05軀體功能護理前50.34±0.7850.45±12.620.345>0.05護理后82.20±0.2470.23±1.0418.347<0.05社會功能護理前50.76±3.5150.62±3.130.274>0.05護理后81.55±3.6671.47±3.5816.208<0.05角色功能護理前58.21±2.3257.23±2.540.654>0.05護理后82.26±3.5770.16±2.5717.270<0.05認知功能護理前55.21±3.6855.70±3.630.226>0.05護理后84.15±1.5673.57±2.6716.253<0.05活力護理前50.66±4.7750.72±3.650.375>0.05護理后83.12±1.5670.17±1.5416.278<0.05精神健康護理前58.23±10.2358.53±0.220.457>0.05護理后82.26±1.3473.56±0.3616.344<0.05生理健康護理前50.75±0.1250.13±8.020.133>0.05護理后82.67±8.8870.67±1.4216.385<0.05綜合得分治療前51.65±2.3451.67±2.650.512>0.05治療后82.56±1.2470.65±2.2317.584<0.05
2組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后,見表3。
表3 2組病患護理前后疾病與康復護理知曉指標對比(±s)

表3 2組病患護理前后疾病與康復護理知曉指標對比(±s)
觀察指標探究組(n = 38)參照組(n = 38)t值P值對于腦卒中發生機制的認知評分護理前61.31±1.1262.31±1.540.966>0.05護理后95.18±4.4485.11±2.316.721<0.05腦卒中后康復鍛煉依從性評分護理前62.25±3.6262.36±3.630.853>0.05護理后93.25±2.4582.31±2.586.546<0.05遵醫用藥的依從性評分治療前62.66±2.1262.87±5.040.896>0.05治療后93.75±3.4782.38±3.237.503<0.05
2組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后,見表4。

表4 2組病患滿意度對比(n,%)
本研究通過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病患進行護理,效果較為優異。根據本次實驗對比2組病患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可發現探究組的病患上肢FMA運動功能評分(42.59±6.80)與下肢FMA運動功能評分(29.63±4.72)相較于參照組的(37.29±4.68)、(23.21±3.62)均更高,表示探究組病患的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更好;對比2組病患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可看到探究組的病患SAS焦慮評分(36.26±6.37)、SDS抑郁評分(39.38±5.56)較參照組(47.49±7.20)、(48.35±6.94)都更低,表示探究組病患的焦慮、抑郁程度更輕,心理狀態更好;對比2組病患的生存質量,可發現探究組病患的生存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綜合評分為(82.56±1.24),參照組綜合評分則為(70.65±2.23),表示探究組病患的生存質量更佳;對比2組病患對于腦卒中健康知識的掌握度,可發現探究組病患對于腦卒中發生機制的認知評分(95.18±4.44)、腦卒中后康復鍛煉依從性評分(93.25±2.45)、遵醫用藥的依從性評分(93.75±3.47)相較于參照組的(85.11±2.31)、(82.31±2.58)、(82.38±3.23)都更高,表示探究組病患對于腦卒中的疾病相關以及健康護理知識掌握度更高;對比病患的對于護理的滿意度情況,可看到探究組病患的護理滿意度(94.74%)相較于參照組(84.21%)更高,說明病患更滿意。
綜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結論:對腦卒中病患采用康復護理模式的效果更好,能夠有效提升病患的生存質量,并且病患的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更好,心理狀態更佳,對于腦卒中的疾病相關以及健康護理知識掌握度更高,對護理的滿意度也都更高。將此種護理模式應用于此類病患的護理中,對病患的預后有著更為積極有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