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娜
(河北省青縣人民醫院,河北 滄州 062650)
腦血管造影術(DSA)是一項腦血管病檢查技術,將造影劑注入血管顯影,了解血管的形態、結構及走行,以及病變范圍,在腦血管疾病診斷及介入治療方面已廣泛應用。任何檢查及操作都存在潛在風險,DSA屬于侵入性操作,有嚴格適應癥,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對身心狀態產生影響。醫學界建議需要進行嚴格的圍術期管理,優化流程,減少不必要的護理風險。有學者提出護理工作對于DSA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好DSA圍術期的護理管理,是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依據[1]。目前如何提高DSA患者配合度與舒適度,減少相關并發癥,成為醫學護理的重點內容之一。流程管理是一種標準的理論與實踐模式,以護理質量為核心,以提高身心狀態為導向,通過對潛在風險識別與評估,對原有流程進行規范和改進,達到改善護理質量的目的[2]。
選取2021年9月—2022年12月青縣人民醫院接受DSA患者72例,經股動脈穿刺入徑,配合完成圍術期護理干預。按照隨機摸球方式分組,各36例。對照組,男和女為20例、16例;年齡32 ~ 64歲(48.25±8.67)歲;腦血管狹窄3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4例,顱內動脈瘤2例。觀察組,男和女為18例、18例;年齡31 ~ 67歲(49.11±8.85)歲;腦血管狹窄3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顱內動脈瘤2例。2組資料對比,無統計意義(P>0.05)。可比。
納入標準:① 接受DSA,符合術前檢查指征;② 告知患者及家屬檢查風險,簽訂《危重檢查項目知情同意書》;③ 無生命風險、自主意識,有能力完成檢查;④ 符合醫學倫理的原則,保護隱私。
排除標準:① 凝血障礙、嚴重出血或大出血、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及多發性骨髓瘤、惡病質、神經官能癥;② 碘過敏,或嚴重過敏;③ 穿刺部位炎癥或感染;④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精神障礙;⑤ 腦疝。
對照組應用圍術期護理。術前1 d進行健康宣教,做好心理指導,減輕心理壓力;做好手術準備,嚴密配合手術醫師的操作,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預防并發癥。
觀察組應用流程管理。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第7版《內科護理學》,繪制標準的DSA圍術期流程圖,規范護士對腦血管造影術患者術前術后的指導及觀察。通過集中培訓的方式,每周1次,要求每位責任護士熟練掌握各項細則及護理要點,護理部組織專業人員定期考核,待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成立一支流程管理小組,納入5年工作經驗以上的DSA責任護士,通過魚骨圖與頭腦風暴、晨會形式,分析DSA術前、術中及術后的流程規范,梳理既往案例,查看是否存在護理漏洞及風險。如下。
(1)醫生下達腦血管造影的醫囑,通知責任護士進行術前指導,責任護士核對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以及基礎病情、檢查結果。
(2)術前:由責任護士講解造影的目的及注意事項,消除緊張情緒;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及踝泵運動;告知術后制動及飲水的重要性,準備帶刻度的水杯;評估雙側足背動脈搏動皮膚顏色及溫度,在足背動脈用記號筆標記搏動位置;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做好個人衛生;同時準備手術用物紗布繃帶1個、彈性繃帶2個、輸液器2個、醫用墊。
(3)DSA當日:責任護士測量晨起6∶00生命體征,明確患者的基礎狀態;備皮:大腿上1 / 3至臍,兩側至腋中線及會陰;非術側上肢(左上肢)留置靜脈留置針;患者著裝病號服,再次確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以及床號;再次評估踝泵運動是否到位及床上排大小便;術前30 min排空膀胱,必要時遵醫囑留置尿管。
(4)術后:嚴密觀察意識、瞳孔、肢體活動、語言變化及生命體征變化,每2 h測量1次,測量24 h;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后6 h后取下紗布卷,穿刺肢體繼續制動(取伸展位不可屈曲)2 h后,可行側臥位,24 h內臥床休息,限制活動,期間進行踝泵運動;密切觀察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和肢體遠端皮膚顏色、溫度;觀察股動脈穿刺處局部有無滲血、血腫及周圍皮膚顏色,如有淤斑做好標記;指導患者咳嗽、嘔吐或排便時按壓穿刺部位,避免因腹壓增高而導致穿刺處出血;術后進食清淡易消化,4 ~ 6 h內飲水2 000 mL以促進造影劑排泄;術后4 ~ 6 h尿量達1 000 ~ 2 000 mL,排尿困難誘導排尿,必要時留置尿管;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5)術后24 h拆除繃帶,觀察有無出血,協助下床活動。
(1)情緒與睡眠情況
術前1 d及術后1 d對情緒狀態與睡眠質量評價。① 情緒狀態,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DS)評價焦慮,20個項目,采用0 ~ 4分,換算百分制;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AS)評價抑郁,20個項目,采用0 ~ 4分,換算百分制,分數高表明情緒差。② 睡眠質量,應用匹茲堡睡眠指數(PSQI)評價睡眠質量,7個方面,采用0 ~ 3分,總計21分,分數高表明睡眠質量差。
(2)并發癥
對患者隨訪與觀察,記錄手術并發癥,包括局部血腫、失眠、排尿障礙、腰背痛、尿潴留。
整理資料,使用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意義。
與術前1 d比,2組術后1 d時SDS評分、SAS評分和PSQI評分下降(P<0.05);觀察術前1 d、術后1 d時SDS評分、SAS評分和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前后情緒與睡眠比較(±s,分)

表1 2組手術前后情緒與睡眠比較(±s,分)
注:與術前1d比,#P<0.05.
SDS評分SAS評分PSQI評分術前1 d術后1 d術前1 d術后1 d術前1 d術后1 d對照組3651.36±3.1149.92±2.56#52.64±3.2648.34±2.51#14.68±3.0111.50±2.34#觀察組3649.09±2.8647.10±2.34#49.83±2.9146.50±2.44#11.42±2.659.97±2.10#t值3.2244.8783.8583.1544.8772.920 P值0.0020.0000.0000.0020.0000.005組別n
2組完成隨訪與觀察。對照組失眠、腰背痛發生率(33.33%、16.67%)高于觀察組(8.33%、2.78%),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有報道[3]DSA術并發癥率0.3 ~ 0.5%,輕者局部紅腫、感染,嚴重者堵塞、斑塊脫落等,存在較高的護理風險。DSA需要經動脈穿刺入徑,屬于一類異體侵入、有創性操作,由于一部分DSA患者的認知程度較低,當接受DSA前,出現較強的心理應激反應,如焦慮、抑郁、恐懼,對于一些體質差或老年患者,上述反應表現更明顯。另外手術過程可能出現迷走反射,引起血壓下降、心率減慢等表現,嚴重時斑塊脫落,導致出現偏癱、失語等風險。因此,需要予以有效的防控策略,減少DSA護理風險,提高舒適度[4]。
關于DSA的護理研究很多,包括舒適護理、全程護理、細節護理及循證護理等,不同模式下的效果不同。醫學界意識到DSA圍術期是一個動態、持續的護理過程,任何一個環節護理缺失,都會影響到護理效果。流程指為了轉化為預期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動或已確定方式。流程管理更強調規范化、持續性和系統化,主旨在于使流程的整體性與目標性更加明確,持續的提高護理質量為目的[5]。
本次顯示:經流程管理術前1 d、術后1 d SDS評分、SAS評分和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整體舒適度上升,通過流程管理改善不良情緒,提高睡眠質量。另外經流程管理后患者失眠、腰背痛的發生減少,流程管理可以減少DSA圍術期的護理風險,提高安全性。
綜上。流程管理能夠提高DSA患者圍術期的睡眠質量,減輕不良情緒,并且并發癥減少。由于研究存在樣本限制,關于流程管理在DSA圍術期的應用,仍需要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