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杭州明州腦康康復醫院,浙江 杭州 311200)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在所有卒中患者中,以出血為主的腦卒中高達60% ~ 70%,近30年來,中國腦卒中的發生率增長速度比世界其它地區更快[1]。腦卒中是一種高死亡率的重大疾病,80%左右的病人會留下一定的后遺癥,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下肢康復機器人能夠使下肢功能障礙病人恢復正常的行走姿勢,相比于常規康復方法有著更高的科學性,需要對其進行不斷探討[2]。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2 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卒中恢復期患者,對下肢康復機器人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將2022年1 月—2022年12月納為本次研究區間,于該區間選取68例缺血性卒中恢復期病患,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9∶15,年齡介于42 ~ 78歲,中位年齡為(64.23±3.43)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8∶16,年齡介于40 ~ 34歲,中位年齡為(64.45±4.56)歲。2 組患者基線資料大致比較,P>0.05,本次研究可以順利展開。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的相關診斷標準;② 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③ 處于恢復期;④ 知曉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⑤ 首次發病者;⑥ 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 精神疾病者;② 嚴重并發癥者;③ 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④ 嚴重骨骼肌肉疾病者;⑤ 視覺障礙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干預,包括步行訓練、肢體擺放、平衡功能訓練等。觀察組在該基礎上加用下肢康復機器人,即Lokomat輔助步行訓練,其方法如下:① 通過對病人的疾病信息、個人信息進行簡單詢問,判斷病人的身高,并在病人的下肢機器人中創建病人的數據庫。② 病人在椅子或輪椅上坐下,由治療師測量病人的兩側腿長、小腿長、下肢長,以及大腿圍度、小腿圍度,并將病人的腿長、腿圍等信息錄入到機器人數據庫。③ 為病人穿上減重的支撐背心和系帶,并認真調整各系帶的位置,如有需要,可在系帶和病人的肌膚間加軟橡膠墊,并調整各系帶和背心的松緊度[3];④ 將病人移動運動平臺上,需要坐著輪椅的病人可以將其直接推進運動平臺上;⑤ 將病人所穿減重支撐背心上的掛鉤與減重支撐系統的減重繩相連,并確認掛鉤鏈接是否牢固;⑥ 開啟減重輔助裝置,使病人完全減重后懸空,并囑咐病人用兩只手抓住運動平臺的扶手。治療師按照事先測量的圍度,為病人選擇合適的連接扣,并按照測量的下肢長、大腿長和小腿長調整相應的機械腿的長度,然后將病人的下肢固定在機械腿上。如果病人有足下垂,則利用該機器人自帶的足下垂矯正彈性皮帶對病人的腳姿勢進行矯正;⑦ 打開機器,讓病人在減重的情況下,做1 ~ 2 min的行走運動,醫生需要仔細檢查病人身上的設備和捆綁裝備,保證每件設備都是處于安全狀態;⑧ 通過調節減重系統減輕病人的體重后,慢慢地把病人放下來,讓病人的腳能夠與平板相接觸,病人需要重新調節松緊帶的長短,直至病人能夠成功地進行腳部的塑形,讓病人進行大約2 min時間的適應[4];⑨ 打開訓練程序,將訓練時間設置為30 min,由于設備的安裝、調試和拆卸都需要20 min,所以通常情況下,病人的訓練程序只需要50 min,以1.2~1.4 kg / h為標準,每天練習30 min,每天練習1次。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時刻監控病人的生命體征,當病人在訓練的時候出現心慌、血液波動或眩暈等不正常的情況時,要立即終止訓練,并做出相應的治療;⑩ 完成訓練后,重新進行減重,將病人懸吊,將病人的雙腳從機械腿中分開,卸掉病人與減重裝置之間的聯系,幫助病人從運動平臺返回到椅子上,或者由輪椅將病人從運動平臺移到地上,最終取下病人全身的設備。
1.3.1 活動功能
通過簡式Fugl-Meyer活動功能評測法進行評定上肢為66分,下肢為34分,分數越高代表效果越好,反之則越差。
1.3.2 步行能力
使用FAC功能性步行量表進行判斷,0分表示患者完全無法行走,5分則表示患者可以獨立行走。
1.3.3 肢體平衡控制能力
采用Berg平衡量表評價肢體平衡控制功能,共14項,每項0 ~ 4分,總分56分,得分越高則平衡控制功能越好。
1.3.4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通過Barthel對患者進行評估,其內容包括穿衣、進食、大小便等,60分以上表明患者可自理生活,40 ~ 60分說明患者生活需要部分幫助,30 ~ 39分說明患者生活需要較大幫助,20分以下說明患者生活無法自理。
1.3.5 舒適度評分
借助GCQ 舒適狀況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100 分,分數高則優,分數低則差。
1.3.6 生活質量評分
利用SF-36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其內容包括生理職能、生理功能、情感職能、身體疼痛、精神健康。
本次研究相關數據用SPSS 23.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s)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n(%)]采用卡方檢驗,若P<0.05,則說明2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2組活動功能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活動功能比較(±s)

表1 2組患者活動功能比較(±s)
組別例數干預前(分)干預后(分)對照組344.75±1.386.49±1.37觀察組344.52±1.4411.73±1.28 t值—0.67216.296 P值—0.5030.000
干預前,2組患的步行及平衡能力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步行能力、平衡能力評分均顯著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步行能力和肢體平衡控制能力比較(±s)

表2 2組患者步行能力和肢體平衡控制能力比較(±s)
組別例數(n)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342.34±0.663.18±0.7419.53±3.9737.71±3.62觀察組342.24±0.623.75±0.6719.82±3.8844.54±3.99 t值—0.6433.3290.3047.392 P值—0.5210.0010.7610.000
2組干預前各項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2組患者的各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舒適度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3 2組患者舒適度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舒適度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3458.48±3.1279.22±1.0276.44±3.2792.26±2.24觀察組3458.02±3.4788.45±1.3176.49±3.2298.77±2.69 t值—0.57432.4160.06310.843 P值—0.5670.0000.9490.000組別例數(n)
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更高(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例數生理職能生理功能情感職能身體疼痛精神健康對照組3473.65±3.23 73.35±3.61 78.37±4.39 74.29±3.58 79.31±3.28觀察組3488.54±3.18 85.54±3.39 85.74±4.89 83.35±3.74 86.77±3.15 t值—19.15414.3536.53910.2039.565 P值—0.0000.0000.0000.0000.000
心腦血管病是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中國腦卒中發病率更是位居所有類型疾病的第一位[5]。此外,腦卒中也是一種致殘率、致死率極高的疾病,在缺血性腦卒中,因為大腦中的神經元和神經細胞在長時間的缺血、低氧條件下,會出現大量的壞死,從而造成其所控制的相應區域功能缺失,導致一系列的功能障礙,比如偏癱、口眼歪斜、吞咽和言語困難等,這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6]。步行障礙是腦卒中后最普遍的一種功能障礙,其主要癥狀是下肢肌肉無力、痙攣、協調性差、姿勢控制和平衡性下降,是臨床康復的重點所在[7]。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步行能力、活動功能、平衡能力、生活質量等各項評分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下肢康復機器人的應用更有助于患者平衡、步行以及運動等方面能力提升,可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在行走過程中,人體能夠有規律地交替雙側下肢,同時雙側上肢則可以很容易地伴隨腿部進行交替運動而擺動,而身體重心可以對稱地進行左右移動,下肢髖、膝和踝關節的角度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要彼此進行協調[8]。然而,腦卒中后的病人存在運動障礙,往往很難將負重、行走和平衡三個要素進行有效的融合,極易出現步態異常情況。在利用下肢機器人展開康復治療時,可以利用自主減重系統,來降低患者自身重量對髖關節和大腿的負擔,這對于患者的平衡穩定性是有利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的屈膝或膝蓋過伸,讓患者的下肢運動變得更加靈活方便[9]。同時,該系統還可以確保病人在行走過程中的重心迅速移動,同時也可以及時減輕病人由于腿部承重引起的協調動作障礙[10]。
綜上所述,在缺血性卒中恢復期患者中推廣應用下肢康復機器人,能夠獲得較常規干預更為理想的效果,可有效促進患者步行功能提升,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