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顱內腫瘤是指生殖細胞瘤、聽神經瘤、腦膜瘤、垂體腺瘤、膠質瘤、顱咽管瘤等腫瘤轉移到顱內形成的轉移性腫瘤,是指顱腔內神經系統的腫瘤[1]。受內神經、分化程度、發生位置的不同,顱內腫瘤在臨床早期階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多數癥狀為單側肢體感覺異常、耳聾、頭痛、嘔吐、耳鳴以及視力障礙等癥狀[2]。目前,臨床關于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措施為手術,但可能對腦組織造成不可逆損傷,導致術后偏癱,對疾病治療及預后產生消極影響。相關學者表示,給予患者術后有效護理對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但常規護理干預的效果有限,對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不佳,不利于疾病預后[3]。早期康復護理是一種以科學護理研究為基礎的護理模式,可進一步鞏固手術效果,對患者身體功的能改善具有積極意義[4]。本文以腦腫瘤術后偏癱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分組后采取不同護理措施,觀察研究腦腫瘤術后偏癱患者進行早期肢體功能鍛煉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5月— 2022年12月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進行腦腫瘤術后偏癱患者5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0例;年齡40 ~ 60 歲,平均(50.29±1.13)歲。研究組男13例,女12 例;年齡42 ~ 61 歲,平均(50.27±1.15)歲。2組間對比,P>0.05。
納入標準:① 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 腦腫瘤術后偏癱;③ 意識清晰。
排除標準:① 嚴重精神障礙,無法正常溝通;② 存在腦腫瘤術相關禁忌證;③ 中途退出、轉院;④ 既往有殘疾障礙、意識障礙;⑤ 有其他惡性疾病;⑥ 未能獲取完整資料。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態,包括血壓、瞳孔變化、體表溫度、脈搏、意識狀態,出現異常狀況后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并積極配合其實施護理;堅持無菌操作原則,及時進行換藥護理,防止術后感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預防癲癇措施;嚴格監測引流管,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
研究組實施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具體如下。
(1)術后切口疼痛護理:術后麻醉效果在一定時間內消失,切口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時刻注意患者的疼痛表情、前額出汗、低呻吟等疼痛狀態,對患者術后疼痛進行有效評估后,并在醫囑的指導下將鎮痛藥物泵入患者體內進行治療。同時,結合病房的實際情況,可以適當采取音樂、電視、聊天等方式來減輕患者的疼痛。
(2)早期被動運動:調整肢體,保持正常床位,保持肢體功能體位;患者處于臥位,踝關節背屈90 °、手腕背屈40 °,肘關節屈90 °;幫助患者進行肩外旋運動、上臂背旋運動、上下肢活動、上肢肩外展、指關節屈伸運動、踝關節背屈跖屈、下肢膝關節內外旋、趾屈伸運動,每次持續3 ~ 5 min,重復約4 ~ 5次,防止關節攣縮,加快運動功能恢復速度。
(3)早期主動訓練:① 告知患者雙手和手指聯鎖,反復做前屈、外展活動,各方向15 ~ 20次,移動手指,將患側置于健康側拇指上,引導患者用健康手移動患肢;② 引導患者坐起,指導患者,告知患者翻轉技巧,引導患者側位,支撐健康側,移動腿至床邊,護士將患者骨盆側輕輕推,受累肩,引導患者用力坐起;③ 讓患者獨立使用衛生間,患者采取仰臥位,固定患者膝關節,使雙膝彎曲,抬高患者臀部;④ 在練習翻身時,指導患者進行橋式運動。后期應加強上肢康復訓練,如握力訓練等,進行行走、站立等訓練;⑤ 應結合患者日常生活進行訓練,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4)心理護理:① 大多數患者可因突然偏癱,不能接受失去正常生活,導致心理發生變化,往往表現為憤怒、抑郁;② 由于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患者還會出現絕望情緒,對疾病治療及護理產生阻礙作用;③ 應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和想法,與患者積極溝通,給予心理疏導,向家屬解釋早期肢體功能鍛煉的作用,幫助患者勇敢面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建立康復信心與決心,發揮主觀主動性,積極配合早期肢體功能鍛煉護理工作。
(5)站位平衡訓練:要求患者站起來,向前彎曲軀干,向前移動重心,進一步使髖關節、膝關節向前彎曲,然后向上抬起髖關節,伸展下肢和軀干,慢慢站起來。對患側進行下肢重量訓練,反復練習踝背屈肌、膝關節屈肌。
(6)步行訓練:① 在支持性站立姿勢下,進行膝關節屈肌和踝背屈肌,強調受累側的負重能力。健康的腿向前和背部進一步訓練受影響的腿的平衡;② 患腿負重,然后扶持步行。熟練完成后,逐漸進行上下臺階訓練和復雜的步行活動。
(7)穿衣、進食、刷牙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20 ~ 30 min / 次,3 ~ 4 次/ d。
2組均接受15 d護理。
(1)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估,分為上肢與下肢兩部分,上肢分值為0 ~ 66分,下肢分值為0 ~ 34 分,評分與運動功能呈正比。
(2)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評估,采取百分制評分標準,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3)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評估,采取百分制評分原則,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4)術后并發癥:包括體位性低血壓、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及肢體腫脹。
(5)護理滿意度:采取調查問卷形式,總分100分,按照評分分級,90 分及以上、70 ~ 90 分、70分及以下分別表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與不滿意;滿意度 =(非常滿意 + 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以SPSS 22.0 軟件對比數據。(±s)為計量方式,檢驗值為t;n(%)為計數方式,以χ2檢驗。P<0.05表明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護理后,研究組Fugl-Meyer評分、AD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Fugl - Meyer評分、ADL評分對比(分,±s)
表1 2組Fugl - Meyer評分、ADL評分對比(分,±s)
Fugl-Meyer評ADL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2525.26±1.2357.56±4.2327.23±5.5556.59±6.12對照組2525.33±1.1848.12±4.5927.22±5.4338.12±6.45 t值0.205 37.561 80.006 410.386 4 P值0.838 20.000 00.994 90.000 0組別n
護理15 d 后,研究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SF-36評分對比(分,±s)
表2 2組SF-36評分對比(分,±s)
組別n護理前護理15 d后研究組2530.45±3.5648.38±2.23對照組2530.12±3.2536.33±2.25 t值0.342 219.019 0 P值0.733 60.000 0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腦腫瘤患者可通過手術切除病灶的方式來控制疾病,但手術創傷一直是臨床面臨的難題。術后偏癱是最常見現象,會影響患者機體健康,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及家庭經濟負擔[5]。腦腫瘤偏癱患者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麻木等癥狀的概率較高。
腦腫瘤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運動應結合患者個體差異,掌握適當的時間和強度,并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患者年齡、體質,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從簡單到復雜的運動,以免造成骨折和其他事故[6]。適度鍛煉,觀察患者肌肉力量的改善、反應、自我感覺,盡量不給患者造成疼痛。康復練習者應判斷動作是否正確,適當、逐漸增加運動的量,最終達到完全的積極運動,患者應反復運動,掌握新的運動方式[7]。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均得到顯著改善,且患者滿意度高。分析其原因:早期肢體功能運動是康復階段的一個重要訓練內容,重視以患者為中心,旨在幫助中樞神經系統重建,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以大腦的可塑性促進各種功能的恢復,運動越早,其機體恢復效果越好。早期的肢體功能運動側重于運動的開始時間和運動的內容。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情況盡快進行功能運動,主要包括關節運動、上肢運動、下肢運動等,使患者身體各部位均能實現運動,促進功能的改善[8]。體育鍛煉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經功能,促進身體細胞的再生和修復,患者可獨立完成洗滌、穿衣、進食等生活行為,對其生活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早期肢體功能鍛煉的可幫助腦腫瘤術后偏癱患者機體功能快速恢復,并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與運動能力,減少術后并發癥,提供護理滿意度,可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