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院,山東 東明 274500)
作為臨床常見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為心血管疾病的一類,通過實施快速、急救措施,提供對癥治療,能夠挽救患者生命,意義顯著[1]。優化急診護理方法,主要是面向患者的實際情況,面對急診全過程的一種護理方案,從而準確掌握以及診斷患者的病情,給患者節約更多的急救時間[2]。基于此,本文特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 月,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院42例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患者為樣本,分組對照探究其急救護理工作中優質急診護理的價值,報告如下。
病例樣本均收錄于在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院2021年1月— 2022年1月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計收錄42例,依照護理方案分組。對照組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各為12例、9例,年齡最小為45歲,最高為74歲,平均年齡為(58.99±8.57)歲;觀察組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各為13例、8例,年齡最低為45歲,最高為75歲,平均(59.88±8.80)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比。本院的倫理學委員會同意此項試驗。
入選條件:① 全部患者達到了心肌梗死的診斷要求。② 對此次試驗的所有人都已知曉并簽字。
排除條件:① 有其他嚴重的臟器病變。② 有機體免疫性病變。③ 患者在半路上死去。
對照組采用常規急診護理干預。接到電話立即出診,途中詢問患者病情,了解病史,并告知家屬相應的急救措施,叮囑家屬不可隨意移動患者,接到患者后立即對其進行全身檢查與生命體征監測,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大概評估后,建立靜脈通道、吸氧護理及并發癥預防等干預措施,等到患者病情穩定后將其小心轉科,并注意觀察患者情況變化。
觀察組采用優質急診護理,具體如下 。
(1)成立護理小組:由臨床經驗超過4年的主治醫生2名、責任護士6名,護士長1名等組成,進行急診護理流程培訓。要求專業知識技能扎實,團隊配合能力強,責任分工明確,能提高工作效率。
(2)優化接診流程:① 立即出診。醫院應科學制訂相應的就診規范,綜合考量人性化,護士在簡單地問詢患者的情況下,立即前往就診;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對患者的情況進行更多的了解,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② 轉運護理。經過緊急處理,患者的情況得到了緩解,護士們要盡快將患者轉移到醫院進行治療。在轉診過程中,護士會向患者講解患者的注意事項,并與患者的家屬進行良好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將患者的情況告訴他們,以便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在轉診的過程中,盡量減少無謂的走動,確保患者的血管通暢,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跡象。患者在入院的時候要完成所有的工作。
(3)急救護理:① 吸氧。如果患者有低氧情況,或者血液中的氧飽和度小于90%,就會導致冠狀動脈堵塞,使心臟缺氧,從而導致身體機能的恢復。在這個時候,要進行輸氧,一般都是通過鼻孔輸入一分鐘1 ~ 5 L 的氧,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可以通過氧面罩進行吸入,如果出現一型呼吸衰竭的癥狀;可以采用非侵入式呼吸器進行輔助換氣。② 患者體位保持。如果出現急性心肌梗死,要盡量讓患者處于舒適的姿勢,避免接觸患者。最好是平躺著,讓心臟得到充分休息,盡量降低心肌的氧氣消耗,讓大腦的供血緩慢地增加。在運送患者的時候,不要隨便拖動,要用擔子來運送患者,這樣患者才能在運送的過程中,處于一個舒服的位置,避免患者的情況進一步加重。③ 藥物服用。如果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出現劇烈的疼痛,可以服用速效救心丹、硝酸甘油等。對于突發的AMI,服用硝酸甘油或者是快速救心丸,可以起到臨時的應急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④ 心肺復蘇。突發性急性心肌梗死,有很大概率會導致心臟的電生理失調,引起室顫或者心搏停止,導致死亡。如果在心臟停止后4 ~ 6 min 內進行心肺復蘇,可以起到很好的搶救作用。如果患者有清醒的意識,有知覺,有心跳,就打開氣管。將患者放在一個平躺的位置上,在患者的側面蹲下,一只手按在患者的前額上。另外一只手上托著她的下巴,給患者心肺復蘇。
(4)優化搶救干預:進行預檢分診,并開啟急診綠色通道,及時進行搶救,同時指導患者家屬掛號,繳費,再行氣管插管,妥善固定導管,并做好插管深度標記,防止氣管插管移位或脫落。同時,做好呼吸機管道護理,搶救過程中,專人對家屬進行宣教工作,加深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緩解家屬焦慮、恐慌情緒。
(1)對比2 組患者相關急救指標,指標包括:預警時間、積聚時間、癥狀緩解時間、靜脈通路建立時間,取其均值。
(2)對比2 組護理滿意度,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患者滿意度評分80 ~ 89 分為滿意,患者滿意度評分79分以下則為不滿意,計算式:(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0%。
利用SPSS 26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n(±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或Fisher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急救指標所需時間更短,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相關急救指標對比(±s)

表1 2組患者的相關急救指標對比(±s)
組別例數預警時間(min)靜脈通路建立時間(min)癥狀緩解時間(min)急救時間(min)對照組217.73±3.529.25±4.1454.54±10.60 68.36±14.61觀察組215.50±2.746.41±2.2241.06±9.87 58.75±11.07 t 值—2.290 92.770 44.265 02.402 5 P 值—0.027 30.008 50.000 10.021 0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心病的情況下,由于心臟血管的血液供應突然下降,甚至是直接停止,造成心臟持續的、重度的缺血,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而AMI的發生,必須要有2種情況,一是冠脈阻塞,不能給心臟提供血液;二是缺血性壞死的時間一定要很久,通常在15 ~ 30 min后,才能判定為缺血性壞死[3]。該病是一種危及患者健康的危重病,其病死率呈逐年遞增的態勢,每年新增AMI患者超過五十萬,目前已有二十萬左右[4]。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胸前和胸骨周圍出現了持續性的胸悶、胸痛,伴隨著壓力,疼痛會逐漸加劇,并且會出現出汗;有時這個部位的疼痛會波及左側肩膀、手臂、頸部或者是下巴;也有的患者會伴有上腹痛、惡心、嘔吐等表現,通常會被誤認為是腸炎,從而造成一些人忽略了上述的嚴重程度;有的患者出現了突發的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會出現胸悶、胸痛等情況,而是會出現持續的喘息和虛弱感,而這種情況往往會被忽略;還有一種是突然出現的急性心肌梗死,沒有任何的預兆就會出現昏迷,然后突然死亡。患者機體冠狀動脈呈持續性的缺氧狀態,將會引起心肌梗死,罹患心肌梗死患者常以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癥狀為主要并發癥,而臨床表現形式則以胸骨后疼痛、嘔吐以及惡心等癥狀為主,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會產生嚴重的危害[5]。
本次研究各項數據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急救指標所需時間更短,P<0.05。統計2組護理滿意度差異,觀察組統計值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統計值71.43%,P<0.0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與其急救護理工作中開展優質急診護理,對縮短患者急救時間窗、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