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玲 張瑞
(上海市浦東新區機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202)
脂肪肝是一種在多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發的彌漫性肝臟疾病,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排除酒精病因所引起的單純脂肪肝與脂肪性肝炎等綜合征[1]。此類脂肪肝主要誘發因素如脂質代謝紊亂、肥胖、脂肪因子異常等[2]。在疾病治療中,以調節脂代謝為主要方向,因此他汀類調脂藥物常用,如阿托伐他汀應用廣泛。除此之外,中醫技術如耳穴貼壓也可用于疾病治療[3]。而本研究通過對9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對比調查,探究了耳穴貼壓聯合阿托伐他汀療效。
以2022年1月—12月上海市浦東新區機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4例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觀察組,均47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38 ~ 64歲,平均(50.46±6.38)歲;病程2 ~ 10年,平均(4.52±1.38)年。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37 ~ 65歲,平均(51.67±6.52)歲;病程2 ~ 9年,平均(4.63±1.47)年。2 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② 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 藥物禁忌;② 合并惡性腫瘤。
對照組:阿托伐他?。R魯制藥,H20193143,10 mg*14片)口服給藥,10 mg /次,1次/ d,用藥3個月。
觀察組:加用耳穴貼壓治療,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取穴肝、脾、內分泌、三焦。對穴位處按壓刺激,以耳部微熱與酸脹感為宜,按壓10 min左右,每日3次。
(1)統計癥狀評分:包括腹脹、惡心、疲勞、消化不良、肝區隱痛,0 ~ 3分,分值高則癥狀嚴重。
(2)測定肝功能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γ -谷氨酰轉移酶(γ - GT)。
(3)測定血脂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
(4)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率。
治療前2組間各癥狀評分無差異性,治療后均有緩解的同時,以觀察組分值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2組癥狀評分[(±s),分]

表1 比較2組癥狀評分[(±s),分]
腹脹 惡心 消化不良 肝區隱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2.62±0.35組別 例數0.80±0.26對照組 47 2.61±0.45 1.24±0.35 2.52±0.41 1.35±0.42 2.35±0.42 0.85±0.34 2.52±0.34 1.35±0.34 t值 — 0.120 11.317 0.282 6.597 0.350 9.553 0.156 8.809 P值— 0.905 <0.001 0.778 <0.001 0.727 <0.001 0.877 <0.001 1.95±0.25 2.50±0.26 1.87±0.34 2.32±0.41 1.52±0.34 2.53±0.28
治療后2 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均有改善,但以觀察組患者變化幅度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2組肝功能指標[(±s),U / L]

表2 比較2組肝功能指標[(±s),U / L]
ALT AST γ-G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74.62±5.26組別 例數43.26±8.52對照組 47 73.48±5.23 32.62±5.15 65.35±6.24 37.62±4.15 92.68±15.24 54.62±6.38 t值 — 1.054 9.775 0.041 8.169 0.186 7.317 P值 — 0.295 <0.001 0.967 <0.001 0.853 <0.001 42.15±4.26 65.30±5.43 45.52±5.17 92.15±12.23
治療前2組間各血脂指標水平無差異性,治療后均有改善,但以觀察組效果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2組血脂指標[(±s),mmol / L]

表3 比較2組血脂指標[(±s),mmol / L]
LDL-C HDL-C TC T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3.64±1.05組別 例數2.01±0.24對照組 47 3.65±1.24 1.68±0.52 1.69±0.34 2.89±0.24 5.40±1.23 4.02±0.35 2.92±0.35 2.32±0.21 t值 — 0.042 5.791 0.165 10.299 0.082 11.950 0.162 6.664 P值— 0.966 <0.001 0.870 <0.001 0.935 <0.001 0.872 <0.001 2.25±0.43 1.70±0.24 2.24±0.36 5.42±1.13 4.78±0.26 2.91±0.24
不良反應包括乏力、惡心嘔吐、頭暈,2組患者總發生率無差異性(P>0.05)。見表4。

表4 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n,%)
脂肪肝是基于多種因素所引發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是僅低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脂肪肝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脂肪肝初期發病階段中不會有明顯的癥狀表現,但多數患者均存在著肥胖特點,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食欲不振、乏力、惡心、上腹疼痛等癥狀。癥狀比較嚴重的脂肪肝患者也會伴隨著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等病癥表現。經檢查會顯示出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等情況,還可引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并發癥,嚴重威脅到患者健康。非酒精性脂肪肝為病理綜合征,與游離脂肪酸增加及胰島素抵抗相關性脂代謝紊亂等因素相關[5]。
現代臨床中針對脂肪肝疾病主要采取一般治療與藥物治療2種方案,就一般治療而言,需要明確患者的疾病誘發原因,對這些因素加以控制,同時調整患者的飲食結構,并指導患者增加運動量。就藥物治療而言,主要會采用保護肝細胞與去脂藥物等對患者進行治療。本研究發現,單純給予阿托伐他汀藥物雖然可達到一定療效,但效果有限,而加用耳穴貼壓則進一步實現療效強化。如肝功能恢復效果方面,治療前后2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均有改善,但以觀察組患者變化幅度較大。且治療前2組間各血脂指標水平無差異性,治療后均有改善,但以觀察組效果更佳。鑒于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脂代謝紊亂相關,因此,以調脂為主要治療方向。而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抑制膽固醇合成限速酶活性,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促進脂蛋白與膽固醇下降,經降低血脂達到疾病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配合耳穴貼壓可強化降脂效果。中醫學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屬“痰濕、積聚、肝著、痰濁、痞滿”等范疇,尤以肝郁脾虛型常見,與飲食不節及七情勞傷相關,導致脾虛濕困、痰濕內生。采用耳穴貼壓法,經適合穴位刺激可疏通經絡,進而調節機體激素水平、調理臟腑、改善內環境、化痰除滯。在耳穴貼壓中應用王不留行籽,可活血通絡及通利消腫,且相應穴位歸肝經,直接作用到肝功能。在治療安全性方面,不良反應包括乏力、惡心嘔吐、頭暈,但2組間發生率并無顯著差異。西藥治療中,尤其長時間用藥容易出現以上反應,而中醫療法耳穴貼壓并無毒副反應,因此聯合治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將耳穴貼壓與阿托伐他汀藥物聯合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胺治療效果顯著,與單一用藥更有助于促進癥狀改善及肝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