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焦昊
(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二十大報告指出,大國小農依舊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帶動2億小農戶向現代化農業轉型就必須要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著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堅持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以農民合作社為中堅,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通過聯農帶農實現強農富農;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共享農業現代化成果。因此,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過程中農業社會化服務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的現實水平能否達到我黨各個報告中的要求,促成小農戶向現代化轉型,成為了學術界和社會的關注點。臨西縣作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之一,有豐厚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基礎以及政策扶持的改革創新動力。臨西縣建立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業生產服務方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新模式以及農業保險與補貼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形成一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助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實現有機銜接的驅動機制路徑圖。我國農業工作今后的重點應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完善與創新上,以深入開展農業生產性服務作為主要手段,著重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上建設新型模式,深化農業保障機制和補貼制度改革,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效率與質量,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加快推動“大國小農”下的農業現代化轉型。
在現階段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研究中,多數分析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較少總結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主體驅動有機銜接的機制。有基于全球視野和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大方向上提出的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過程中存在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業產業以及農業保護4個有待解決問題,該論斷為研究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實現路徑提供了科學性參考[1];現有的關于農業社會化服務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研究內容中,大多是對某一組成部分進行研究分析。如,有研究表明,農業社會化服務中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和綠色補貼2個方面對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發揮著正向的推動作用[2];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重要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知識守門人”的視角分析,可以嵌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中發揮促進作用[3];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創新,而小農戶對現代農業技術的采納與利用仍然存在著不足現象,該問題仍然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有效地引導進而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4]。也有學者通過案例分析研究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農業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的交易流通有著引領和帶動的作用,以及作用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基于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現階段對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研究,從宏觀出發,分析其中存在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微觀上研究具體農業措施對其影響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在研究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缺乏系統全面的分析,并給出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推動有機銜接中的驅動機制。本文從農業社會化服務4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發,分析農業社會化中生產性服務、經營性主體、新型農業模式和保險保障政策在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作用,并以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縣為例,分析其中驅動機制。
現代農業的實現形式是以現代工業為基礎并使用現代農業技術進行生產作業的。小農戶在農業生產中,自身具有經營規模小和生產能力較低的特殊性,導致了小農戶在進行生產作業時農業生產技術采納率處于較低的水平,該現象也與多數農業生產技術創新是為土地經營規模較大的生產者服務有關。小農戶的農業生產作業中農業科技投入程度處于較低水平,進而使得農業生產效率與現代農業所要求的水平差距較大。我國小農戶受教育素質雖然得到了較高水平的提升,但是對于現代農業中所需要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金融和市場知識儲備,小農戶個體不能做到高水準掌控,影響現代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推動。而且小農戶在農機購買力上不足,在機械化農業生產上只能通過購買服務實現,而農機成本的增長也會消極地影響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
農業社會化服務中,新型農業主體在現階段農業生產經營中具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農民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尚處在發展階段,經營規模不大,整體實力較弱,全產業鏈收益能力較低,聯結帶動小農戶能力不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很好地連接小農戶,單純地停留在表面吸納其加入組織的工作中,并沒有與小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小農戶在資金、技術、勞動力等方面在現代規模農業中都不占優勢,沒有形成或優化農業經營中投入生產要素的模式。小農戶所進行的農業產業結構水平較低,不能夠充分調動利用農業生產資源。小農戶所進行的農業生產并不能很好地延長農業產業鏈也受自身經營局限性影響,并不能很好地面向社會多方面的需求進行農業生產就定型了其農業的封閉性。小農戶還未緊密連接市場,生產結構單一。小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大多數為自產自銷,且受制于自然稟賦和科技水平等限制,往往憑借經驗和運氣進行生產機構調整;小農戶也往往會與市場脫鉤,對農產品品質方面的注重較低,流通手段和銷售渠道不足。
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促進了具有現代化特征的農業模式產生。小農戶自身所耕種的土地規模具有細碎化的特征,以及小農經營的耕地質量難以得到保障,這些使其難以與新型農業模式銜接。綠色農業模式中對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生產技術的要求都是現階段我國小農戶難以達到的水平,其中有機肥料、無公害農藥、秸稈還田等綠色農業的硬性要求具有較高的生產資料成本、生產面積規模以及生產者綠色認知程度都是小農戶在農業經營中難以滿足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下數字農業與智慧農業在現代農業中占很大比重,而我國小農戶在統計數據上顯示距離有機銜接數字農業與智慧農業的受教育水平仍得不到滿足,新型農民的教育與培養工作進展程度遠遠不及現代農業模式發展速度,使得小農戶邁向現代農業生產中得不到現代農業生產模式較好的銜接推動。
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加碼加持,農業社會化服務下符合現代農業特征的政策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從總體上來看,農業社會化服務下的政策更加側重于補貼扶持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者,且大都集中在產前階段;具體來看,農業金融服務政策在現階段仍滿足不了農業現代化體系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中金融服務對于小農戶這種征信白戶的借貸服務存在不足;農業保險政策保障范圍小,保障環節少,保障種類不全面,市場供給主體數量較少,對小農戶的服務覆蓋還未完善,小農戶容易受到內外部因素的消極導向,其農業保險投保率水平較低。農業生產者補貼政策在補貼力度上仍需要加大。
作為國家級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縣的臨西縣目前已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數量在1800家左右,其中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200多家、農業科技服務公司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5家、農業服務專業戶1505家,從業人員6000余人,服務小農戶8.6萬戶,服務面積4萬hm2次,截至2020年,臨西縣農作物耕地、播種、收割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以上,農業產業化率達到72.33%,在縣域內基本實現了社會化服務全覆蓋小農戶。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始由延伸產業鏈向提供農業土地生產服務方向進行轉變,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土地生產托管或半托管,農業機械服務生產,農業公共設施服務等。現階段我國小農戶獲得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手段越來越快捷高效,開展土地生產托管或半托管服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推廣使用先進適用的作物品種、生產技術、機械裝備等新型農業生產要素,切實解決小農戶生產作業方式粗放、生產效率低下等現狀問題。2021年以來,臨西縣供銷合作社聯合河北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淺埋滴灌土地全托管服務,該生產服務通過鋪設節水管道,實施精準灌溉農地,達到節約水資源和降低澆水成本的目的,服務多個鄉鎮小農戶的農業生產。縣供銷社推行大面積土地托管,并積極順應國家休耕政策,提供深耕土地服務以及有機肥供應。農業生產性服務通過為農戶提供購買農機服務來促進農業高效生產,農戶在糧食收獲季節購買農機收割服務節約了人力收割的時間和成本,也節省了部分農戶因農忙而耽誤工作的邊際成本。如,臨西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針對區域內農作物生長問題,出動植保無人機等先進農業機械,開展防病治蟲社會化服務。
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完善與創新過程中,使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了發展和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比小農戶有著規模經營和市場競爭的比較優勢,可以培育職業農民傳播新型農業技術和科學農業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使小農戶享受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服務,分享主體發展的紅利,更好地邁向現代農業行列。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會促使小農戶在農業生產中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作業方式綠色環保,并為小農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市場風險擔保。臨西縣政府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通過園區示范、龍頭引領、模式帶動、特色培植等系列舉措,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加快技術裝備推廣,提升小農戶生產的現代化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小農戶進行現代農業生產提供了相互交流借鑒的平臺,也對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傳播和投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有效增強小農戶的綠色農業生產意識,雖然生產意識轉化為投入生產行為過程中有不可控因素。農民合作社通過規章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監督規范參社人員農業生產過程中施肥噴藥的行為,并促使農民形成較強的綠色生產意識,最終轉變為綠色生產行為。臨西縣農民合作社按照“六統一”管理,通過減少化肥施用量和農藥噴用量,從而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并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促進農民增收。縣政府積極建設農業水利設施,推廣高效節水灌溉,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促進綠色節水農業發展模式的建成,實現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趕超發展。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節水農業的建成完善。綠色農業、智慧農業等新型發展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小農戶生產效率和產出農產品質量,也使得農產品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證。
農業保險和保障補貼政策的出臺和完善,有效降低了小農戶農業生產的風險。農業生產風險的上升是隨著農地經營規模擴大而產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往往有著較大農業經營規模,因此更注重農業生產風險的防范措施,也會帶動傳導給小農戶生產過程。農業生產風險不局限于自然風險和人為風險,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幫助小農戶降低風險,為小農戶提供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治理病蟲害的技術。服務組織與小農戶建立承包或訂單農業,穩定農產品收購價格,解決銷售渠道問題,降低市場風險。農業保險政策和生產補貼保障一定程度支持小農戶穩定生產預期,增強農業產業抗災救災能力。農業社會化服務也促使了農業生產相關補貼政策和獎懲機制的衍生;綠色農業補貼政策可以引導小農戶進行低碳農業生產,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減少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投資成本;水利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加了小農戶面對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和承受能力。社會化服務提供的農業種植保險以及農業獎保制度也對小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提供穩定動力。
因此,總結出如圖1所示的傳導機制圖,農業社會化服務為小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提供托管服務和農機服務,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合理擴大以及小農戶農業生產的成本降低,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型主體,影響小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對新型技術的采納并運用到生產,并為小農戶提供較為科學的市場導向,促進農業科學合理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還促進了新型農業模式的產生和發展,影響小農戶的綠色生產意愿與行為,進而使得我國農業進行綠色轉型以及規模化經營生產,使小農戶進行農業產業的升級;農業社會化服務使更多小農戶得到聯結,使農業生產面向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有能力應對,并積極進行補貼政策和保險措施的落實,使得農業生產風險降低,促使我國農業進行現代化轉型。

圖1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驅動機制
生產性服務更要著眼于現階段小農戶生產的土地細碎化和種植作物多樣化,積極建設新的服務領域,拓寬服務渠道,以滿足生產多樣化的小農戶的作業服務需求為出發點。政府部門積極引導農業社會化生產性服務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服務類型與服務規模。開展對應的農業生產托管或半托管,并針對生產環節建立新型生產托管方式;做好生產環節服務的市場價格定位以及確保服務在小農戶的覆蓋范圍。政府部門要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方式,創新新型服務模式,以訂單、合同、承包以及租賃作為主要實現形式。生產性服務要做到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生產性服務也要提供和滿足小農戶現階段農業資源急需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農業機械作業服務、農產品初加工等服務。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搭建區域農業生產性服務信息共享平臺,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結構不平衡問題。
農民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提高自身規范化水平,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規章。在農業生產區積極發揮合作社的帶動和輻射作用,調整種植結構,優化農業資源配置,開展農業規模種植和經營。農民合作社要利用自身對新型農業技術的采納率和敏感性較高的優勢,促進新型農業技術向小農戶的農業生產層面推廣下放,為小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性服務。相關部門應該促進農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實行優勝劣汰的市場運行機制,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組織重構和資源整合,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形成并壯大一批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較強的農民合作社,加強示范試點的引領帶動作用,并為小農戶提供科學合適的農業經營方式。
政府部門和服務組織應大力投資發展綠色農業、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積極引進優良適用品種、先進機械裝備。政府部門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管護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力度。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充分利用當地農業資源稟賦條件開展農產品區域獨特品牌培育建設工作,形成區域農產品名牌化,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適應現階段現代農業發展潮流,在一定規模農地推廣試行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設施農業等農業發展模式。促使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農業、預售農業、品牌農業、電子商務等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企業與小農戶農業生產經營有機銜接,保障農產品供應充足,形成利益統一的農業產業聯合體。
農業機械的動力總量和作業規模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因此不能忽視現階段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發揮的作用。增強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延伸的績效管理,適當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充分考慮到小農戶自身經濟狀況,確保補貼到戶的目標實現,讓小農戶切實享有到獎勵與補貼,提升小農戶在農機作業方面上與現代農業生產上靠攏的主動積極性。提高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農業保險的服務力度,提供農業保險覆蓋到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過程中。政府部門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積極引導小農戶購買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險保費政策覆蓋的品種范圍和補貼比例,將受災農田的恢復重建工作納入到政府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將績效評價結果納入下一輪農業保險經辦機構篩選條件,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