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鏟除“野雞大學”“虛假大學”存在的土壤,需要扭轉社會存在的唯學歷用人導向。
“上海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上海工程管理學院”“上海財經(jīng)學院”……這些看似正規(guī)的學校,實際都是不存在的“野雞大學”。近期,中國民間高考咨詢服務平臺“上大學網(wǎng)”公布國內(nèi)391所“虛假大學”,其中上海就有30所。
不少人不理解,為何“野雞大學”年年曝光,卻一直“蹦達”?為何“野雞大學”生命力這么頑強?不得不說,對于“野雞大學”“虛假大學”,我國社會輿論還存在錯誤的認知。“野雞大學”和“虛假大學”是不同的概念。針對“野雞大學”“虛假大學”亂象,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而要鏟除“野雞大學”“虛假大學”存在的土壤,則要扭轉社會存在的唯學歷用人導向。
“野雞大學”,是指授予的文憑不被承認的大學,這類大學,通常存在于自主授予文憑的教育體系中,如美國就有不少“野雞大學”,自主授予的文憑并不被專業(yè)機構和用人單位認可。
“野雞大學”在我國國內(nèi)高等教育體系中是不存在的。國內(nèi)高等教育體系中,普通高考計劃內(nèi)招生的高校,授予全日制文憑;計劃外招生的高校,開展非學歷繼續(xù)教育,授予培訓證書;通過成人高考招收的高校,開展學歷繼續(xù)教育,授予非全日制文憑,以上這些文憑都是得到國家認可的。
而“虛假大學”則是子虛烏有的大學,是炮制一個假大學網(wǎng)站,進行詐騙。“虛假大學”沒有辦學資質(zhì)、辦學地址、辦學實體,其本質(zhì)就是販賣假文憑,把以前在地攤上賣的假文憑搬到了網(wǎng)上。
媒體提醒考生和家長在高考填報志愿時不要被“野雞大學”“虛假大學”忽悠。事實上,考生在各省教育考試院網(wǎng)站上填報志愿,根本就不會遭遇“野雞大學”“虛假大學”。考生只有在選擇沒有普通高考招生計劃的計劃外的高等院校,如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時,才可能遭遇類似“野雞大學”的騙局。比如,有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合作高校學歷不被承認,還有的授予成人學歷文憑的高等教育機構有意混淆學歷性質(zhì),招收成績不理想的學生。
治理這類問題,關鍵在于規(guī)范有關機構的招生流程,嚴禁發(fā)布虛假招生信息;提醒考生要注意授予學歷的區(qū)別,不要相信“低分進名校可獲得全日制文憑”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
對“虛假大學”的治理,責任主體不是教育部門,而是司法部門,因為“虛假大學”就是以大學為道具行騙。“虛假大學”之所以成為打不死的“小強”,是因為弄一個“虛假大學”網(wǎng)站太容易,而只要有對假文憑的需求,虛假大學就會長期存在。司法部門要及時對網(wǎng)上的虛假大學信息進行清理,并順藤摸瓜去追查販賣假文憑者。
當然,不論是“野雞大學”還是“虛假大學”,其存在都與社會的唯學歷用人導向有關。尤其是“虛假大學”,服務的就是那些買假文憑者,因為根本沒有具體辦學行為。那些遭遇“虛假大學”的人,也并非單純的受害者。難道他們不知道花錢不上學就能買到的文憑是假的?購買假文憑無非是為了在招聘時派上用場,如果用人單位審核不嚴,可蒙混過關。
我國已經(jīng)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全社會應該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要扭轉用人單位存在的唯學歷導向,建立基于能力的人才評價體系。這樣才能讓“野雞大學”與“虛假大學”沒有生長的土壤,讓受教育者在規(guī)劃自己的學業(yè)發(fā)展時,不再只追逐獲得一紙文憑,而更關注自身獲得的教育與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