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軼群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膠片相機、數碼照相機以及手機成為人們記錄生活的攝影器材。手機作為人們日常攜帶的通信工具,可以媲美專業的攝影器材,隨時隨地記錄生活,拉近了群眾與攝影藝術的距離,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指出,“繁榮群眾文藝,廣泛開展群眾文藝創作和活動”。群眾文藝攝影創作就是通過攝影藝術創作方法記錄日常生活,引導群眾從全新的角度欣賞生活中的藝術。攝影藝術能夠幫助群眾建立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充實其精神文化生活,從而改善群眾的生活品質。近年來,蘇州市姑蘇區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論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提供了大力支持。在繁榮群眾文藝的背景下,牢牢掌握群眾文藝的特色,從新的角度研究群眾文藝中的攝影創作,對提高群眾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有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階段,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新時代,群眾借助攝影藝術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畫面,通過藝術靈感捕捉生活之美,用鏡頭記錄時代的變遷,記錄美好生活。
群眾文藝攝影創作需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聚焦人民,真實反映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在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且能夠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作品。繁榮群眾文藝可以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更好地體現了文藝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作用。
攝影是一門藝術,是群眾比較熟悉且容易接觸到的實用性藝術表現形式。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攝影技術的普及,“全民攝影”成為近年來攝影的現狀,人們只要有一部具備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機,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攝影創作。攝影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許多攝影愛好者不滿足現有的攝影水平,希望通過學習掌握更多攝影技術,拍攝出藝術水平更高的攝影作品。在此背景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逐步成立了各種攝影創作組織。以蘇州市姑蘇區攝影家協會為例,截至2022年,登記在冊的會員有620多人,其中60歲以上的會員約占50%,40—60歲的會員約占30%,40歲以下的會員約占20%。可見,中老年人占比較高。中老年人退休后將攝影作為其業余愛好,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姑蘇區攝影家協會95%以上的會員都是業余攝影愛好者,但是他們的攝影技術不亞于職業攝影師。姑蘇區攝影家協會會員中有54人是全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有132人是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有298人是蘇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擁有市級以上攝影家協會會員資格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8%。群眾通過參加培訓班、加入攝影協會等方式學習攝影藝術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攝影技術,將生活點滴記錄下來。由此可見,攝影藝術與群眾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何向群眾普及攝影藝術知識、傳授攝影技術以及如何優化攝影創作團隊體系是繁榮群眾文藝攝影創作的關鍵所在。繁榮群眾文藝攝影創作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是普及攝影藝術知識,鼓勵全民參與攝影創作。如今,隨著數碼照相機、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群眾對攝影創作的熱情也逐漸高漲,簡單的拍照技巧已經無法滿足業余攝影愛好者的需求,有關部門要向群眾普及攝影知識,以滿足他們的攝影需求。首先,可以在網絡平臺通過圖片、文章、短視頻等方式普及攝影藝術創作的基本概念和簡單操作技巧。其次,可以舉辦一些公益性攝影技術輔導講座,方便業余攝影愛好者學習并掌握攝影創作的基本技能,還能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走上專業攝影創作的道路。最后,積極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攝影藝術活動,例如舉辦攝影比賽、攝影藝術作品展覽等。
二是加強攝影技術培訓,打造專業攝影創作團隊。以姑蘇區公共文化中心為例,其下屬的姑蘇區群文創作輔導中心打造了一支專業性極強的攝影創作團隊。這支隊伍由30多名走在群文攝影創作一線的業余攝影愛好者組成,涵蓋老中青三代,大部分都是省級以上攝影家協會會員。近年來,姑蘇區群文創作輔導中心定期開展攝影講座、攝影培訓以及“聚焦姑蘇”攝影藝術沙龍等活動,這些活動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此外,姑蘇區群文創作輔導中心還積極組織主題攝影創作活動,聘請專家指導,創作出的優秀攝影作品在國家、省、市級各類攝影大賽中獲獎,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鼓舞了更多業余攝影愛好者加入團隊,提升了群眾文藝攝影創作的水平。
群眾文藝攝影創作應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新時代群眾文藝攝影創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拍什么”和“怎么拍”一直是攝影創作的兩大難題。傳統攝影按類型可以分為風光攝影、人像攝影、藝術攝影等。隨著時代的變化,攝影創作的思路也在變化,攝影的評審標準也在變化。例如,第25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就將攝影作品劃分為紀錄類和藝術類。紀錄攝影是指以客觀的方式記錄人類社會生活、自然生態環境及民俗風情等各類題材的攝影作品,涵蓋新聞攝影、專題報道攝影、社會紀實攝影、自然紀實攝影等。藝術攝影是指為表達審美意趣、傾訴主觀情感創作的攝影作品。攝影題材涵蓋人文景觀、民俗風情、人物、動植物等。這樣分類的目的在于使攝影作品突破題材局限、不受約束,在評審過程中不遺漏表現力強、風格鮮明的優秀作品。這是攝影創作的初衷——記錄生活,引起人們的共鳴。
在第25屆全國攝影藝術展中,組委會副主任劉宇談到了攝影創作的指導思想,要鼓勵創作“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當下”的作品。因此,從第25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公示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體現時代、社會、民生的作品。例如,紀錄類金質收藏作品《我的家》(組照),反映了當今“二孩”這一社會熱議話題。作者曹隆華通過鏡頭語言呈現的家庭場景,引發人們進一步思考。紀錄類銀質收藏作品王敬的《跨省上班族》(組照),記錄了與北京市通州區僅有一河之隔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居住著30多萬“跨省上班族”,由于高房價等原因,他們在北京工作,在河北燕郊居住。這些上班族每天需要花費4個多小時奔波在路上。從《跨省上班族》(組照)作品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高房價”“交通壓力”等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困擾,鏡頭語言直白地反映著現實生活,引起人們的共鳴與反思。
在第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中,王維宇的紀實類作品《直播時代》,真觀地展現在廣場上進行網絡直播的年輕人。照片中的他們自信又充滿朝氣,正是當下年輕人把握時代潮流自主創業的社會縮影。在第28屆全國攝影藝術展中,王志平的紀實類作品《風雨同行》,將老師為學生遮風擋雨的場景呈現出來,這雖然是一個很普通的生活場景,但是作者捕捉到了老師和學生燦爛而又樸實的笑臉,照片既溫馨又有感染力,體現出學生在老師的呵護下茁壯成長。這些攝影作品反映了群眾真實的生活狀態,容易引起群眾的共鳴,從而引導群眾關注生活、關注當下。
在開展群眾文藝攝影創作活動時,引導拍攝者“拍什么”以及在攝影創作過程中“怎么拍”都十分重要。繁榮群眾文藝攝影創作需要拓寬思路,引導群眾通過鏡頭語言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當下,探索攝影創作的新局面。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總結經驗,提升群眾的文化品位和創作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繁榮群眾文藝的目標。
在繁榮群眾文藝的背景下,從新角度審視群眾文藝攝影創作,突顯群眾文藝特色,對提高群眾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有著極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規劃的發布是為了推動群眾文藝創作繁榮發展。繁榮群眾文藝攝影創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群眾文藝攝影創作工作機制。文藝協會等部門要積極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群眾文藝攝影創作活動,鼓勵和引導群眾文藝攝影創作人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情,創作出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攝影作品;打造群眾文藝攝影創作品牌,通過舉辦品牌活動為群眾文藝攝影創作人員提供展示作品的機會和交流的平臺;堅持走群眾路線,推進文化惠民服務,普及攝影藝術。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近年來,各地以品牌活動、節慶活動為抓手,開展群眾文藝創作和全民藝術普及活動,搭舞臺、建平臺,激發群眾的創作熱情。以姑蘇區公共文化中主辦的“聚焦姑蘇”攝影藝術沙龍為例。從2018年至今,姑蘇區公共文化中心大力支持群眾攝影藝術活動,舉辦的沙龍活動受到廣大攝影愛好者的歡迎。攝影愛好者在沙龍活動中將自己的攝影作品與大家分享,專業攝影師還到現場對作品進行專業點評。這種藝術交流活動既增加了群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也激發了群眾的攝影創作熱情。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群眾文藝攝影創作工作機制能夠保證群眾文藝攝影創作的順利開展。
二是完善群眾文藝攝影創作和扶持機制。2016年,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特別設立蘇州市群眾文化“繁星獎”,引導業余文藝社團、民營劇團、演出隊、老年大學以及青少年文藝群體、網絡文藝社群、社區和企業文藝骨干、鄉土文化能人等廣泛開展創作活動,創新文藝形式,展示群眾文藝創作優秀成果。“繁星獎”特別設定了攝影類的比賽項目,按年齡分為老年組、成人組、少兒組。鼓勵群眾參與文藝攝影創作,給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目前已經舉辦了五屆蘇州市群眾文化“繁星獎”,其充分發揮了市級群眾藝術政府獎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激發了群眾的文藝創作活力。
綜上所述,群眾文藝攝影創作的群眾基礎已經基本形成,這是國家繁榮、社會進步的結果。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群眾文藝攝影創作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攝影藝術的推廣和普及可以為文化惠民活動的開展注入新活力,還可以為廣大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增添新樂趣。公共文化服務和群眾文藝攝影創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大力推廣和普及群眾文藝攝影創作,對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提升群眾文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