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豐 杭州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朱苗華 杭州交投物資有限公司
■胡樂英 杭州交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類國有企業在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過程中,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時段、不同需求的采購招標合同。部分企業通過集中采購實現了降本增效,有效解決了采購過程中的風險、提升了采購全過程規范性。因此,集中采購的探索推進以及集中采購平臺的建設符合行業特性和需求實際,從企業層面統一籌劃、積極探索集中采購模式對深化主流采購方式、強化采購監督體系具有現實意義。
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及堅定不移深化正風肅紀反腐,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全面提升公權力大數據監督能力,深化新時代“后陳經驗”,推動基層監督提質增效。浙江省紀委在全省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暨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應用建設第二次推進會上強調指出,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全面推進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應用建設。其中國有企業采購、資金撥付等場景已在有關試點企業上線運行。
2022 年11 月,浙江省國資委、財政廳、審計廳發布《關于加強浙江省省屬企業采購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企業采購原則上應通過電子化采購交易平臺實施采購,做到采購留痕、信息公開、過程可溯,逐步實現從采購立項到履約評價的全過程、全覆蓋閉環管理,實現采購全周期可視化管理。由此可見,浙江省已在規范采購流程、降低廉政風險及數字化引領運用等方面將國有企業集中采購上升到重要高度。
與此同時,企業部分采購合同雖已納入省、市政府交易中心,但由于其他諸多因素,每年仍有大量小而散、市場關注度低、供應商相對壟斷、應急搶險、市場容量小、限額等采購合同不能進入體系。為進一步規范采購行為,降低采購成本,提升采購質量和效益,有效預防廉潔和經營風險,積極探索國有企業的集中采購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國有企業集中采購工作需要進一步提上議事日程。
集中采購簡稱為集采,是大型、集團化企業為節約采購成本,提高談判議價能力而探索出來的一種采購模式。集采在實務應用中較為普遍,運用該模式提高了采購效能、質量、節約了生產經營成本,防范了經營和廉潔風險,提升了企業綜合管理水平。集采在實務應用端得到了普遍認可,在西方起步較早,受到大型企業的歡迎,尤其在零售商行業諸如沃爾瑪、麥德龍、特易購等。21 世紀以來,我國大型企業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也早已涉足。
集采是降本增效的強有力舉措。能夠將單位規模小、采購量小的同類型企業采購內容合并同類項進行統一采購。集采后能夠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效益,用整體需求同供應商進行價格博弈,快速高效提升議價能力。通過總量提升增強采購方市場話語權取得以量換價、取得財務籌劃優惠等相應的直接或間接收益。集采后,減少了采購頻次和供求對接成本,杜絕了大量的人、物、財的同質化輸出,有助于打造供應商團隊,為后續市場化戰略聯盟、合作共贏打下堅實基礎。
集采是帶動招標采購管理變革的有效途徑。是優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措施,降低分散采購的選擇風險和時間成本,減少各層級采購部門的重復設置,優化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可持續經營能力,保障供應商數量和質量。通過集采管理體系的建設,磨合企業職能部門、人員之間的協同管理,推動前臺業務一線與后臺服務保障的高效銜接。同時,能夠在集團(總部)層面實施統籌統管,減少橫向、縱向企業間的無序競爭和沖突。
集采是防范廉政風險的重要手段。分散招標采購涉及點多面廣,各企業、部門間容易各自為政。招標人容易成為(潛在)投標人的公關或者圍獵對象,也會存在利用職務之便或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廉政風險點。通過集采平臺,做到采購留痕、信息公開、過程可溯,逐步實現從采購立項到履約評價的全過程、全覆蓋閉環管理,實現全周期可視化管理。正是由于集采線上平臺,增加了公開透明度,阻隔了暗箱操作途徑,將招標人與中標人關系由直接利益關系變成企業利益關系,削弱了不規范等因素導致的腐敗現象。
以某市國資委管轄的某集團為例,該集團下屬全資、控股企業70 余家,據不完全統計每年仍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招標采購業務不能進入省、市政府交易中心。諸如:因搶修、壟斷等原因限額以上未進入交易中心、限額以下項目、生產經營貨物(服務)、福利、勞務派遣、職工體檢、療休養等。未納入交易中心的項目,一來各企業對同一類型產品或服務重復操作,浪費資源;二來議價能力相對較弱,質量(品質、服務)不高,效果欠佳;三來約束監督存在燈下黑,廉政風險相對較高;四來與國有企業轉型發展、與競爭市場機制不相吻合;五來與供應商的后續維保洽談難度大,易產生法律風險。總之,弊多利少,集采勢在必行。
1.以集采增效強管為導向,堅持四個基本原則。按照統一組織、平臺透明操作以及先試點、后鋪開的思路,在不斷總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集采的覆蓋面,進而在各層級企業中全覆蓋全類目鋪開實施。為此,要以“四個堅持”為統領。一是堅持依法合規,嚴格執行相關政策法規,確保程序規范、公開透明,全程接受各方監督。二是堅持各司其職,提供集中線上招投標及交易功能,系統企業采購主體及決策主體責任不變,上級業務指導不變。三是堅持目標導向,通過集采方式,滿足企業招標需求,降低采購成本,達到利益最大化。四是堅持平穩有序,積極處理好試點工作與系統現行招標采購制度得妥當銜接,引導招標采購工作平穩過渡。
2.更改交易(操作)方式,提升交易過程控制。征集各方招標采購需求、收集各環節困難訴求,委托專業軟件開發公司統一開發集采交易平臺。在線上設置交易平臺模塊,將原本線下分散的交易行為有效嫁接,轉為線上統一監管下的交易,降低“小”和“多”招標采購頻次,規避分散的流程風險和工作人員崗位廉政職責風險,強化集采過程控制,阻斷以往采購模式下或有發生的不規范甚至失控失范、法律風險等諸多問題。利用電子流程防范人為因素的干擾、影響,減少人為因素的參與、牽制。
3.建立適宜的集采制度體系,規范集采業務行為。利用標準化的集采平臺模塊,將企業間零散的招標采購制度重新梳理和完善,形成一套統一完備的采購監督制度,深入推進集采全流程電子化,加快完善電子化集采制度規則、技術標準,實現對采購行為的事后監督向事前和事中監督的轉變,將搖擺“條款”“盲區”“禁區”等逐個納入集采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同時,進一步規范集采人員“責+權”,隔斷越級、越位的權力外溢。
4.運用數字化技術,賦能監管質效+實效。運用數字化信息技術,把對權力的監督滲透到采購業務的各個環節,通過技術監控、數據分析等手段,實現對權力運行的實時監督。定期開展數據分析研判,從中發現異常因素加以控制。從線下到線上的轉變,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提高集采全流程的公開性,進而提高監督質效。提出構建集團化集采“一盤棋”格局,建立集團化集采的平臺,規范前期備案管理,借力數字化深化誠信體系建設,實現集采全流程電子化,強化評標專家管理,探索人工智能評標等。
5.搭建供應商網絡庫,構建“親清”關系。在各企業原有集采商的基礎上,通過企業推薦和招標等方式確定供應商,經相關程序審核后進入供應商名錄。加強供應商的信用評價和動態風險評估,對于信譽優良的供應商予以適當信用加分,對不良表現的供應商列入“黑名單”,凈化外部環境,實行供應商能進能出。同時,根據集采個性需求以及庫內、庫外同步參與情況,擴大供應商的來源渠道。實施集采有利于推動供應商間的良性競爭,有助于企業穩定一批優質、可靠的供應商群體,形成兩者間的雙贏局面和“親清”政商關系。
1.全要素交易模式。深圳市國資委提出,建立健全“企業主導擇優、交易平臺運行、要素全部覆蓋、過程留痕可詢”的要素交易綜合監管體系,依托深圳交易集團打造陽光采購平臺。深圳交易集團2020 年11 月正式揭牌,成為一家全要素大型綜合性公共資源交易機構。
2.產權交易(含咨詢及技術服務)模式。山東產權交易集團于2021 年6 月正式揭牌成立,其功能定位于搭建、運營全省統一的綜合性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開展政府授權的資源要素托管運營和孵化盤活,服務于資源要素高效規范流轉和優化配置,實現資源、資產、要素和資本之間的高效轉化。聚焦“資源與產權交易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投資咨詢”等相關服務。
3.“產權交易+陽光采購”模式。在寧波市國資委的決策部署下,以寧波產權交易中心為基礎打造的寧波市屬企業陽光采購服務平臺,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應用,通過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解決方案為企業實施陽光采購提供采購信息、交易組織、監測分析等全鏈條的功能與服務。
國有企業的集采平臺功能主要考慮為四個部分,分別是:交易平臺、監管平臺、服務平臺和系統對接。
交易平臺:包括招標計劃管理,招標業務、非招標業務和簡易采購的業務流程,以及網上商城交易。
監管平臺:通過價格監控、串圍標分析、異常預警信息推送、監督預警和數據的統計分析,實現采購行為的事前控制、事中預警、事后監督。
服務平臺:包含培訓、考試、運營、費用管理、交易巡檢等。
系統對接:包括對接辦公OA、財務系統、智慧監督系統、第三方公告、CA 平臺對接等。
集采并不是簡單地將原先分散的采購集中進行采購,而是將有限的人、物、財、采購資料集合起來,共同應對市場,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購效率、防范采購風險、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管理機制。集采機制體制建立要與企業行業特性、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等相適應,不能脫離現狀。在集采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亟須解決集采模塊化、標準化問題。以交通物資為例,對采購品種多、時間不一致、技術不統一、標準不一致等問題,建議按照分門別類、統一技術參數原則。科學制訂采購流程、目錄及相應采購標準。對涉及標準以外的采購產品應按照應錄盡錄,確保二次采購有標準可循。通過標準化、模塊化、信息化、專業化探索打造集采管理體系。
2.強化集采全流程管理,防范采購風險。堅持“公開誠實守信”原則,依法依規,恪守規章制度和集采流程,完善評標專家庫的管理,加強集采審計監督人員配置,加強對集采部門的監督、管理與指導,加強采購資料歸檔管理。加強采購活動電子化監督,積極推行“互聯網+監管”,充分利用信息大數據,提高集采監管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3.集采模式要體現科學性、可靠性、實用性。集采終極目標是提能增效,模式要符合企業市場行為,體現集采的管理水平,不能因為集采導致企業時間成本、工作量增加等。在解決同質化采購產品的同時,同步考慮零散物資、零星工程及臨時服務的采購。強化企業的科學采購計劃,同步研究數量、時間和行情等因素。
4.集采需以信息化系統作為支撐。集采平臺涉及模塊化管理、標準化管理,對諸如集采前期、中期及后期等業務功能,需強大的管理系統軟件作為支撐,系統需具備規范性、應用性、易用性等特點,能具備線下采購功能需要,同時兼備專業(管理)人員對集采平臺運行維護的實操性。
5.集采計劃符合全過程需求。采購計劃與全過程需求是相輔相成的,推動集采勢必要減少重復采購,在全過程需求端跟蹤、預判需加強,多方間的主動性需求管理意識應加強再加強。比如,對項目未來的進度、材料用量等反饋,并非單個部門能講清楚的,往往要綜合考慮財務、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融合,要加強需求預測、需求響應、需求跟蹤、需求評估及需求反饋間的管理響應融合。
推行集采是實現企業降本增效、加快采購管理變革的有效途徑,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有力措施。應樹立集采重要性的理念,從集采角度來加強和優化集采管理體系。基于日常工作經驗積累和思考,結合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新挑戰和新競爭”、企業行業特性和國有企業集采必要性,從具體操作層面角度,提出了在推行集采過程中亟須加強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理念,梳理了集采平臺建設的思路、措施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完善相應的流程監督檢查和激勵約束機制。
集采平臺在企業內部雖然較好地解決了各企業間同質化招標的問題,但對于限額以下小而散、單一且數量多的情況下,如何通過集采平臺模塊的添加,按照“有效+高效”訴求解決此類問題,尚需我們在日后工作中以“經驗+實驗”的方式加以探索解決。
集采平臺在適應全流程電子化新形勢下,應持續加強推進“互聯網+監管”,充分依托對接行政監督平臺在線獲取數據信息、履行監管職責。不斷探索完善智慧監管手段,及時預警、發現和查證違規違法行為。加強電子化集采信息的防偽溯源監督管理,防止集采電子材料偽造、篡改、破壞等風險發生。
集采平臺1.0 如果說是階段性地推進企業降本增效、解決招標過程中的廉政風險點,下階段應該向2.0 供應鏈管理努力。供應鏈管理起于西方,屬于舶來品,在頂層設計上應結合國情樹立以集采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理念,推動部門與人員、計劃與需求、協作與共贏、競爭與合作的全方位協同,加快集團化企業平臺2.0 的升級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