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然
(蘇州大學紅十字國際學院,江蘇蘇州 215006)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1]。伴隨著“五四運動”,借由“賽先生”引領的思想啟蒙,科學家精神開始了其在中國的傳播實踐。從錢學森克服艱難險阻歸國建設“兩彈一星”,到南仁東無私奉獻燃盡生命打開“中國天眼”,科學事業綿延至今。通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接續努力,科學家精神早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一塊重要拼圖,是科學界、社會公眾一致認可和向往的境界與準則。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將科學家精神凝練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六大核心要義。在新發展階段,面對國內國際新的機遇挑戰和任務使命,繼續傳播科學家精神有助于凝心聚力,感召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會奮發進取、勇攀高峰。
高校是科技工作者最為集中的場所,既是承載科技創新任務的主力軍,又是輸出新生代學術人才的新兵營。高校基層黨組織是黨最貼近師生群眾的窗口,也是傳播黨的聲音、貫徹黨的意志、實施黨的戰略的基本單元。通過基層黨建傳播科學家精神,既是高校落實黨中央關于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指示的實際需要,也是高校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主責主業履行職能的具體舉措。我們把傳播科學家精神創建成為高校基層黨建品牌,有助于推動黨建工作科學化、黨建資源集約化、黨建特色顯性化,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組織力、影響力。有鑒于此,基于精準思維研究傳播科學家精神與基層黨建品牌化的交互與融合,對于高校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高校是培植和孕育科學家精神的沃土。雖然高校黨建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是打造獨樹一幟的特色和品牌,但是當前多數高校開展科學家故事講述和黨建特色培育兩項任務或多或少有所欠缺,情況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隨著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取得進步,人性自身的多面性和社會生態的多樣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進而導致個人判斷和選擇可脫離社會結構和制度而存在,邊緣文化和價值觀從社會角落“登堂入室”至輿論中心。兩者相互影響糾葛,造成當代社會價值取向的淺表化、破碎化、虛無化。這種影響滲透校園,致使科學家精神傳播和黨建工作開展一度陷入困境。高校若不能充分發揮兩項工作的聯動效應,依托老舊認知和方法使其各自為政,則各種宏大敘事的威望和效力將在紛繁蕪雜的信息流中折損、消散,最終導致敘事斷層,無法回應師生群眾面對職業生涯走向和關鍵問題抉擇時的迷惘。
具體而言,傳播科學家精神和科技戰線黨建工作的斷層已經或可能在不同層面產生現實影響。一方面,在急功近利的社會心理的引誘下,學術失范、投機取巧的行為頻頻出現,松動了科研誠信和規范的基石。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學術不端案件,其手段林林總總,涉及操縱同行評議、重復發表、代寫代投、數據造假、署名不實、擅標他人基金項目號、抄襲剽竊等。又如,對導師和師娘阿諛奉承之文,堂而皇之見諸由作者導師所主編權威期刊的奇談,成為社會笑柄。另一方面,在話語權力、專業壁壘的蔭蔽下,“圈子”文化、“學閥”作風潛滋暗長,腐蝕著自由、平等、開放學術生態的健康肌理。例如,2020年曝出有關小學生利用其父母在科研機構從事結直腸癌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經質疑后獎項被撤銷的事件。又如,近年來發生的一些研究生因導師苛待而輕生的案例。高校必須高度重視,縫合傳播科學家精神和基層黨建的裂痕,在批判與建設、舍棄與創造、割席與擁抱中重新爭奪思想高地,凝練共建共享優良學術氛圍的“最大公約數”,推動科學共同體由知識共同體拓展至道德共同體。
首先,傳播科學家精神和高?;鶎狱h建的價值共同體現在人才培養層面。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發展教育事業要“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茖W家精神全面覆蓋教育的上述目標品質,可以為“體”。學生黨建作為課堂學習以外鑄魂育人的重要陣地,可以為“用”。高校實踐“明體達用”,一是有助于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即通過傳遞科學家以身許國、披肝瀝膽、淡泊明志、潛心研究等品質,在大學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提供對標學習的范本,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積極向上的態度。二是有助于堅定大學生向善的信念,即通過引導大學生真正從內心深處認同科學家挑戰極限、敢為人先、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等特質,鼓勵其付諸實踐、不懈奮斗,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為國家和人民揮灑青春汗水。三是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對探索的興趣,即通過呵護大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進行廣泛普及,培育其堅持真理、敢于質疑、不懼權威的精神,推動其將個人理想融入科學事業進步發展的歷史進程,擘畫新時代科技強國的藍圖。
其次,傳播科學家精神和高?;鶎狱h建的價值共同體現在科學研究層面。根據現代社會分工,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因而以教師為代表的高校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梯隊。高校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引導廣大教師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提升高水平科學研究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必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用科學家精神武裝教師的思想,通過黨建輻射群建,持續加強隊伍建設。如此,一方面可以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督促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學風作風建設,在實驗室和講臺十年磨劍,進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成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可以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引導其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進一步解放思想,在重大學術課題上講求實事求是、首創首成,營造篤實力行、天朗氣清的學術生態。同時,鑒于高校教師自身即“科學共同體”內部的核心支撐,在傳播科學家精神時,傳、受兩者的界限不再分明。因此,要想在知與行之間開辟出新天地,高校教師必須身體力行,為科學家精神之繪卷添上滿載當代意蘊的題跋和注腳。
最后,傳播科學家精神和高?;鶎狱h建的價值共同體現在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層面。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地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新冠疫情帶來一系列衍生挑戰。于國內,社會結構、經濟成分、利益格局和思想觀念多元共生;于國際,逆全球化、單邊主義、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暗流涌動。高校作為智力高地,教師作為“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的職業,必須充分履行凝聚共識的社會責任,涵育正能量、傳播主旋律、畫好同心圓。通過科學家精神賦能基層黨建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教師可以自覺錨定國際地緣博弈中的科技創新深水區,圍繞科技制高點展開角逐,基于國家和市場緊迫需求攻關技術瓶頸;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教師可以積極發揮智庫在咨政建言和輿論引領中的擔當作為,致力于維持社會秩序與活力的動態平衡,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與此同時,高校在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家精神上形成師生合力、上下一心的局面,將有效夯實“四個自信”的社會根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里不斷激活社會創新動力,讓科學的光芒薪火相傳。
首先,高校要遵循政治性與文化性相統一的原則,通過聚焦四史教育,營造以文化人全景氛圍??茖W家精神氣象萬千,高校在黨建實務中需要對其析毫剖厘,方能幫助師生群眾洞見底蘊。有鑒于此,一方面,我們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普遍真理印證科學家精神的價值所在,以政治視域解構其核心內涵,以政治語言傳遞其思想精髓,尋求指向的直觀通達、易于理解;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借助科學家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耦合,在文化場域下闡發其豐富層次和深厚積淀,進而使之與中華民族的根基、魂魄相勾連,尋求教化的潤物無聲、至雅臻美。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高校基層黨組織可以此為契機,把傳播科學家精神作為思想政治工作中文化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挖掘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群星閃耀、熠熠生輝的科學家形象,特別要將地方史志、校史檔案中的鏗鏘記憶轉化為獨一無二的特色育人資源和精神食糧,通過黨課感召師生群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3],把科學家精神化為旗幟,引領大學生知識教育和教師師德建設。
其次,高校要遵循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加強榜樣引領,搭建交流對話開放平臺。主導性意味著高校在思想和行動上保持傳播科學家精神的積極主動,通過政治教化、文化浸潤和歷史感召,致力于從外部為師生群眾提供指引。主體性意味著高校必須激發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努力把老一輩科學家追求的理想信念投射于新時代師生的內心選擇,致力于從內部為師生群眾提供動能。唯有實現主導性和主體性的結合,才能讓師生在同頻共振中固化和提升學習教育的成效?;ヂ摼W時代,宏大話題下的微小敘事往往具有更強大的感染力,可以更好地聯結起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引導人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高?;鶎狱h組織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傳播框架,消除傳、受兩者之間的距離感,倡導校園內外有影響力、親和力的科學家或學術領袖走近普通師生群眾,積極參加科普工作、討論社會熱點、講述成長經歷,把科學家的職業情操、職業道德、職業魅力鮮活地呈現出來。在平等真誠、長期穩定的對話姿態下,師生自查自糾、自省自悟的自覺方可被充分調動起來,師生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認同才能不斷深化。
最后,高校要遵循思想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利用豐富的方法、策略,形成“知行合一”聯動機制。科學家精神既是匯聚學界共識的思想結晶,又是貫穿科技事業始終的實踐方針。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傳播科學家精神的價值旨歸在于敦促師生真抓實干,建立基于職業生涯發展和人生目標實現的多維認同。一方面,高校基層黨組織應當繼續堅持思想引領,提高政治站位,開發利用一切優勢資源,以課程設計、專著編撰、影視制作、陣地建設、活動開發為發力點,在融入式、具象式、平易式的教學框架下創新設計黨課講授模式,為師生注入投身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高校基層黨組織要聚焦科技實務,通過合理的政策和措施讓學術回歸本真,引導師生遠離社會的“內卷”和攀比之風,以及社交“原子化”、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等負面因素,為其開展科技攻關提供心理支持,消除后顧之憂。高校要賦予師生更大的學術決策自主空間,健全創新容錯機制,建立甘坐冷板凳、攻關冷門“絕學”的激勵機制,為師生搭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廣闊舞臺。高校唯有創造足以充分釋放創造力的工作環境,才能讓科學家精神的發揚光大以及科技工作者的自我解放成為可能。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4]。科學家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穿國家科技創新事業始終的精神線索和解鎖新發展階段科技自立自強的思想密碼。對于高校而言,科學家精神具有特殊意義。把傳播科學家精神融入高?;鶎狱h建品牌化建設,是高校圍繞中心工作、服務發展大局,開展區別于其他機構的,具有獨特方法、獨特載體、獨特價值的黨組織建設的必由之路。科學家的精神氣質要求做好基層黨建品牌化必須講求科學方法,既需要行動驗證,也離不開頂層設計?;谇拔乃雎窂剑咝;鶎狱h組織還需提前進行詳盡調研,在準確把握黨情、校情、學情的前提下,針對實際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進行系統整合、建立聯動機制、提煉品牌特色。同時,高?;鶎狱h組織需兼顧教師、大學生、干部、群眾等不同群體的具體需求,把科學家精神的要素進行各有側重、因人而異的精準“投放”。唯有如此,高校方可推動理論和實務、歷史和現實、目標和方法的高度匹配,真正發揮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開啟以高質量黨建帶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