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實現快速發展。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把加強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徹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高校創造性地開展黨建工作,創新工作形式,豐富工作內容,提升黨建工作的水平,也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當前,互聯網以其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成本低的優勢深深融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并且隨著技術的進步,普及的領域愈加廣泛。高校是互聯網使用的主陣地,黨建工作的負責人也要因地制宜用好互聯網,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提升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信息技術革命給黨建工作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大力推動“互聯網+黨建”的新型工作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為新時代黨的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對融媒體與黨建工作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劉平提出了關于融媒體時代的表述[1]。現階段,大多數學者認為融媒體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的“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演化發展而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頒布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中,把“融媒體”的概念詮釋為“將傳統媒體與基于互聯網的新興媒體有效結合,借助于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和形式,將新聞資訊等廣泛傳播給受眾,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能通過多渠道信息匯聚、音視頻處理、大數據分析、多渠道發布和新媒體開發運營,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全媒傳播”。融媒體能根據“移動優先”原則整合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采用融合傳播方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最終實現內容、渠道、平臺、管理、運營等方面的融合。
可見,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融媒體的概念也在隨之更新。從最開始的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單一傳統媒體的宣傳方式,轉變為基于互聯網的綜合網站、微博、微信和現在逐漸發展成熟的手機短視頻、實時直播。隨著5G時代的到來,一個“萬物互聯”的媒體時代必將賦予融媒體新的時代特征。高校只有正確理解融媒體的內在含義,才能使其為黨建服務,為融媒體與黨建工作融合提供可能性,奠定理論基礎。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中,共設置了組織領導、教育培養、發展黨員、黨員管理、作用發揮和條件保障六個一級指標,這六個一級指標涵蓋了黨建工作的主要方面。綜上,結合融媒體的發展和黨建工作的內容,我們可將“融媒體黨建”定義為:利用信息化和媒體融合的手段對黨建工作在組織、宣傳、教育、監督等層面進行管理和傳播的體系集成。融媒體黨建是提升黨建工作在新時代的引領力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的新抓手、新手段、新工具。
廖祥忠基于技術和社會互動的背景,將媒體融合發展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媒體融合期、融合媒體期和智能媒體期[2]。關于我國黨建工作信息化的發展進程,劉紅凜將其分為“推行電子黨務、實現辦公信息化”“建立黨建網頁與黨建網站”“黨建信息化即時化時代與黨建網絡體系化”三個發展階段,實現電子化辦公、靜態網站宣傳到動態交互式宣傳的發展[3]。當前,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逐漸普及,我國的黨建融媒體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建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開始呈現出數字化黨建的特征。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黨建工作從單純的記賬式“數字化”開始向更具人性化的“智慧黨建”發展[4]。葛學彬提出要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的層面加強對“智慧型”黨的建設[5]。2016年,電子科技大學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新興技術開發的“智慧紅云”黨建系統,具有學習教育新陣地、傳播發布新媒體、交流溝通新圈層、組織活動新平臺、黨建服務大數據五大核心功能,對智慧黨建進行了有效探索[6]。2019年1月1日,“學習強國”平臺正式上線。“學習強國”平臺專注于政治理論的深耕和紅色文化的傳播,一經推出,即締造了現象級的傳播盛況。強月新等學者從平臺建設、社交互動、智能手段三個層面對“學習強國”平臺的運作模式進行了理論分析,并對其政治傳播路徑進行了探索[7]。目前的“學習強國”平臺不僅匯集了各種黨建宣傳信息,而且是一個集報紙、雜志、電(視)臺、網絡、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各種資源于一體的融媒體集成平臺,實現了媒體、技術和資源的有效融合。“學習強國”平臺方便廣大黨員對黨的理論方針及時學、隨時學、跟進學。
國外互聯網起步較早,劉紅凜將其分為三個階段:1.以數據為核心的靜態門戶網站時代(1983—2001年),用戶可以單向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還無法實現雙向交互。2.動態互聯網時代(2001—2008年),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應用的出現加強了網絡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及互聯網建設。3.第三階段為2008年以后,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進入到移動互聯網即時化時代[3]。
西方政黨信息化的實踐,更側重為政黨的選舉服務。美國從奧巴馬時代,政黨及其候選人利用社交網絡與選民進行互動,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招募志愿者,籌集經費[8]。在選舉階段,他們通過互聯網數據進行選民數據的分析,制定精準的選舉政策。到了特朗普時代,其政治團隊更注重互聯網媒體宣傳和政務的視覺呈現,把融媒體呈現的視覺效果作為塑造形象和影響民眾的重要工具。
綜合國際國內發展趨勢,隨著5G時代的到來,我們即將從互聯網過渡到物聯網階段,融媒體的概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同樣,融媒體與黨建工作也必然會出現新的融合形式。筆者通過對國內外文獻進行檢索,發現相關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前瞻性研究還存在不足。在新的融媒體時代,如何充分利用融媒體技術促進黨建工作高效率、高質量地開展,更好地找到兩者融合的路徑,是黨建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當前,各高校及下屬學院都在官方主頁中設立了黨建宣傳的相關版塊,內容主要包括理論學習、黨建動態、黨員活動、網絡課堂等。有的高校還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但宣傳內容存在更新不及時、簡單重復的現象。鮮有高校把學生黨建同教師黨建區分開來,設立單獨的版塊。此外,網站的職能也主要以宣傳報道為主,缺乏一個從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方面融合集中的平臺。高校并未對黨員管理、黨費交納、黨員評優、警示案例等黨建工作的基本內容進行有效的組織和融合,對網絡資源和自身建設的數據缺乏充分的采集和利用,尚未搭建完整的學生黨建工作綜合服務平臺。
現有宣傳媒體仍以單向輸出為主,學生黨員的參與渠道不夠通暢。雖然微博、微信有留言和評論的功能,但因為內容本身以平面報道為主,吸引力不強,導致學生黨員的互動參與程度不高。例如,對于學生黨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高校沒有建立有效的網絡反饋渠道,導致用戶黏性不高,宣傳引領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隨著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個體可以很輕易地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信息。高校作為新思想新文化的匯聚地,容易受到外來意識形態的影響。一些不實信息和偏激言論可能會在網上迅速傳播并造成裂變效應,甚至會給尚處在思想成熟期的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帶來負面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建立完善的內容監督審查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要對標黨建工作的具體內容,將融媒體技術與黨組織建設與管理、黨建宣傳、黨員教育和黨紀監督結合起來,創新黨建工作的數字化形式,分別建立不同模塊。各個模塊相互依托,組成完整的基于互聯網和媒體融合的黨建工作集群。
黨組織建設管理模塊主要包括各級黨組織政務管理、黨員信息統計、入黨申請管理、組織關系轉移審批、黨務工作管理等內容。高校要利用數字化平臺,將黨組織、黨員的各種信息和活動記錄上傳到數字檔案進行保存,便于存檔、統計和分析匯總。
黨建工作宣傳模塊通過“網站、校報、客戶端、微信、校園廣播、校園大屏幕”的媒體集成,實現對黨內熱點新聞資訊、黨建動態、黨員風采、優秀黨員事跡等資訊信息的綜合報道與發布。
黨員教育模塊可以使廣大學生黨員隨時從系統中調取黨史黨建學習資料,包括文本、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內容包括黨史資料文獻檢索、重要活動和會議史料記錄、在線黨課等。高校可設置統計學習記錄模塊和時長模塊,便于統計學時等信息,實現線上思政教學。高校可以通過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集成,定向推送廣大學生黨員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使學生黨員做到個性化學習。
考試模塊可以自動生成相關版塊的在線考試內容,做到一人一卷。此外,考試模塊可以定期自動搜集統計黨員的考評情況,便于考核與統計。
監督與警示教育模塊包括黨內相關紀律處分條例等相關政策檢索、教育警示專題案例點播、廉政講堂、違紀曝光臺等內容。
高校在融合內容模塊的基礎上,還可增加交流互動功能,支持創建新話題討論、時政新聞評論、網絡互動、信息反饋、書記信箱、在線投票、問卷調查、活動在線報名等內容,提高廣大學生黨員的參與度,將單向輸出轉變為多向互動。系統后臺具有對用戶的點擊瀏覽量、內容轉發量、點贊量進行統計的功能。高校要提升黨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學生用戶的使用黏性,從而使廣大學生黨員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增強黨員主體意識和政治認同。
網絡并非法外之地,無論哪種媒體都沒有“法外之地、輿論飛地”。高校在推進黨建工作融媒體化的同時,必須對內容的監督審查機制做到先行先試。凈化網絡環境,既要有法律的強制約束,又要有道德的教育感化。黨建系統應具有相關審查功能,如對發布內容進行審核和對評論互動文字進行過濾的功能。硬件上,高校也要建立相應的防范機制,以防范黑客攻擊、外部非法篡改信息等情況,保障整個黨建系統的正常運轉,使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5G網絡具有高速、穩定、海量容量等特點,支持物聯網(IoT),能提供虛擬現實(VR)技術所要求的網絡帶寬,制造更加真實逼真的視覺體驗[8]。黨建宣傳工作的理論性較強,傳統的宣傳形式缺乏生動、趣味的形式,無法吸引學生黨員的注意力。隨著5G時代的到來,大量沉浸式、互動式的學習體驗(如虛擬博物館、虛擬課堂等)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模式。2020年9月15日在“學習強國”平臺正式上線的“智慧融課堂”致力于開設“融媒頭條”“VR視界”“黨群宣傳”“課程推薦”等欄目,用新技術創新表達方式,更好地宣傳全國各地黨群工作、宣教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隨著5G技術的發展,“沉浸式”的黨建工作環境將突破時空的限制,將黨建工作的各個職能充分融入每位黨員的組織生活中,實時傳遞黨的方針政策,進一步提升主流媒體、紅色媒體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