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娜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學院,貴州銅仁 554300)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1]。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黨和國家對他們寄予了殷切厚望。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師應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落實“三全育人”的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魯迅作為一百年前苦苦探尋民族道路的新青年中的一員,他的人生經歷和文學創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魯迅認為“立國先立人”,“立人”是“興國”的前提,“立人”的精神實質即摒棄國民劣根性。在課堂教學中,本著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道德素養的原則,我們將通過魯迅其人其作去重溫魯迅的“立人”之路。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本生活在“小康”家庭的魯迅,在13歲時因祖父卷入科場賄賂案,家庭突然遭遇重大變故。再加上父親生病,又被庸醫所誤致死,給魯迅年幼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創傷。魯迅從小目睹了家庭變故后世人的冷眼、白眼,也親身感受到了父親的病痛,這也就是魯迅后來到日本留學決定學醫的初衷。
1902年,由于成績出眾,魯迅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他去日本實現他從醫救國的夢想。魯迅想運用先進的醫學技術去醫治像他父親一樣忍受病痛的中國人,所以在留學期間很用功,成績優異。
在仙臺學醫期間,“幻燈片事件”讓魯迅深深地受到了刺激,并改變了他醫學救國的想法。教師播放幻燈片給學生看,畫面中一個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的中國人被捕獲,另外一群圍觀的中國人卻拍手喝彩。魯迅注意到這群人“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出麻木的神情”[2],他開始認識到“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2]。無疑,魯迅洞察到要想救國,只是去醫治中國人的身體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思想根源上醫治中國人的靈魂。國民素質提高了,國家才能進步。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選擇蘊藏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和偉大的“立人”思想。魯迅棄醫從文無疑是正確的,這已經得到了歷史的驗證。
魯迅初到日本,為了表示反封建的決心,毅然決然地剪掉了長辮,照了一張相片,還在相片后面題了一首詩留念。這首詩后來改名《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3]此詩表達了魯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當時的中國風雨飄搖,即便不被人理解,也要用滿腔熱血報效祖國,這是22歲的魯迅立下的誓言。自從選擇了文學啟蒙民眾之路,魯迅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著作,不僅為現代文學樹立了典范,而且這些作品所取得的藝術成就無人超越。毛澤東同志評價魯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艱難的人生經歷、求學歷程、志向選擇告訴我們,人要有夢想并為之付出行動,并且還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怕困難,勇往直前,人生才能熠熠生輝。魯迅胸懷大志、愛國愛民,一生致力于改造國民劣根性,從根本上反帝反封建。魯迅等一代新青年用一點一滴的行動揮灑青春和汗水,澆筑救國夢。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新時代為廣大青年提供了大有作為的平臺和空間。廣大青年要自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青年學生要堅持艱苦奮斗,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辟人生和事業前程。當代大學生應該讀懂魯迅的作品并理解魯迅的思想和意義,培養家國情懷,肩負起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看客”與“被看”是魯迅小說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模式,他的小說寫盡了看客的冷漠、麻木、愚昧,以及被看者的孤獨、悲哀、絕望。魯迅用簡潔的語言揭露和批判國民的劣根性,毫不留情。看客與被看者之間的隔膜甚深,猶如一道鴻溝無法跨越。究其原因,在于封建禮教和等級制度使人與人之間缺少關愛、理解和尊重,筆者具體以《孔乙己》和《藥》為例來進行分析。
孔乙己是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一個沒落的舊時代文人形象,他迂腐不堪、生活窮困潦倒。身材高大的孔乙己因為身份的卑微,在咸亨酒店受盡看客的欺負、嘲笑和奚落,最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咸亨酒店存在五個階層的人,形成了一個等級森嚴、尊卑有序的鄙視鏈。第一層是丁舉人這一類的讀書人,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丁舉人身份尊貴,他可以鄙視咸亨酒店的其他所有人。第二層是掌柜的,他是封建社會沒落時期典型的小商人形象,經常和眾人一起奚落孔乙己。第三層是站著喝酒的短衣幫,雖站著喝酒,但畢竟靠勞力生活。第四層是小伙計,小伙計的地位是除孔乙己以外最低的了,但他也瞧不起孔乙己,小伙計的態度是“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第五階層則是唯一站著喝酒卻穿長衫的孔乙己了,也是被所有人欺負的對象。孔乙己秀才都沒有考上,卻放不下讀書人的尊嚴和體面,仍穿長衫,顯得迂腐。而眾人都拿孔乙己取笑,踐踏他的尊嚴,這些薄涼的看客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演繹著恃強凌弱的復雜人性。
孔乙己掙扎在社會的底層,不被尊重,得不到關愛和理解,是一個迂腐的書生,但同時從本質上來說,他也是一個覺醒的反抗者。因為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孔乙己沒有沿著鄙視鏈去欺負更弱小者,他心性善良、平等待人、懂得尊重。比如,他誠懇地教小伙計“茴”字的寫法,沒有等級觀念地預言小伙計將來做掌柜。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孔乙己肯分他的茴香豆給小孩子吃,足見他的善良。然而,孔乙己的善良在當時的社會是得不到回應的。
小說《藥》寫的是華老栓夫婦為給兒子華小栓治癆病,花錢買人血饅頭做藥引子給兒子吃,而被吃的正是革命者夏瑜的血。革命者為老百姓拋頭顱、灑熱血,卻絲毫得不到民眾的理解,他們反食革命者的鮮血,何等令人心寒。《藥》既寫出了民眾的愚昧、麻木、冷漠、自私,同時也寫出了革命者和老百姓之間的隔膜,不被理解只能做無謂的犧牲。
當一個人不被愛,沒人理解和尊重時,精神所受的打擊要比肉體沉重得多。當代大學生要學會愛、理解和尊重,不歧視別人,也不歧視任何一種職業。每個人的能力都不同,但只要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就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我們感受到孔乙己的悲涼人生,明白了魯迅的“立人”初衷,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就需多體諒別人,多傳遞愛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當五四文學運動的新風吹遍沉睡的中國大地,廣大青年激情滿懷地呼吁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時候,魯迅卻用他犀利的眸子清醒地認識到男女愛情自由、婚姻幸福是要建立在經濟獨立和社會平等的基礎之上的。為此,他創作了唯一一篇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傷逝》。
《傷逝》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主人公原本是受五四新思想洗禮的新青年,特別是對待愛情上,女主人公子君表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子君為了爭取自由戀愛的權利,不惜和家庭決裂,勇敢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2]可是同居后不久,這個新組的小家庭就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子君回歸家庭,不再讀書和學習,整日為生活瑣事忙碌。由于社會的非議,涓生的工作也不順心,而且覺得和子君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子君和涓生兩個人生活過得很窘迫,最后不得不分道揚鑣,各自求生存。離開涓生的子君失去了精神寄托,最終抑郁而亡。
當代作家亦舒鐘愛魯迅的小說《傷逝》,她創作了一部小說《我的前半生》[4],里面的主角子君和涓生就沿用了《傷逝》中主人公的名字。這里我們不妨稱《傷逝》中的子君為“舊子君”,《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為“新子君”。接下來,我們對比一下新舊子君形象的異同,來找找舊子君命運悲劇的原因。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新舊子君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知識女性的代表。舊子君因為受到新思潮的影響,不顧家人的反對與自己的愛人組建家庭,后來淪為家庭主婦。新子君接受過高等教育,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后便放棄了工作機會,步入婚姻殿堂,度過了十年安穩的生活。舊子君和前期的新子君不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經濟上均是不獨立的。當家庭出現問題時,舊子君選擇的是回歸原生家庭,新子君做出的選擇是以全新的自我重新踏入職場。女性經濟上不獨立,便無法安身立命。在《傷逝》中,當涓生向子君說出不愛時,子君選擇沉默,后來被家人接走,郁郁而終。新子君在婚姻出現裂痕時依然能夠在朋友的幫助和陪伴下找到一份新工作,逐漸恢復信心,奮斗出美麗的人生。我們知道,因時代不同,新子君比舊子君擁有更多公平的工作機會。魯迅曾在演講《娜拉走后怎樣》中作出娜拉離開以后要么墮落、要么回來的預言。說明在那個年代,社會沒有給女性提供公平的工作機會,這也是導致舊子君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新子君生活的時代,社會為男女提供了公平的工作機會,所以新子君結束了不幸的婚姻后迅速找到了新工作。
綜上所述,可得出舊子君命運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原因、經濟原因、自身性格原因。在傳統的婚姻制度下,婦女的家庭地位比較低。子君經濟不能獨立,不僅僅是她自身的原因,社會和時代的原因才是根本原因。當時的社會不允許子君出去找工作,也不給她提供工作的機會,所以她只能沉迷于家庭,逐漸失去自我。因此,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中,單純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人只有在為社會解放而斗爭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個性的解放和個人婚戀的幸福。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是對魯迅的問題“娜拉出走以后怎樣”做出了當代回答,她用新子君的自立自強表現了時代的進步和現代女性意識的覺醒[5]。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從舊子君的悲劇中吸取教訓,同時學習新子君走出婚姻困境實現個人價值的人生經驗。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女生,在愛情面前一定要保持經濟獨立和人格獨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婚戀觀,以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實現人生價值。
魯迅提出了“興國”先“立人”的思想主張,在當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科學救國的一種表現。魯迅希望運用文學的教育功能來實現文學啟蒙民眾落后思想的目的,但這條道路是艱難曲折而漫長的。正如《長明燈》中長明燈是封建思想和文化的象征,長明而不滅,《風波》中九斤老太是傳統思想的象征,僵硬而固化。封建制度和倫理道德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受此思想影響的人總是按照固定的思維行事,不知變通。然而,時過境遷,魯迅先生去世已經87年了。當今社會,我們國家的精神文明正在高質量發展中,國民素質也大大提高,我們已經看到了魯迅“立人”思想實踐的成果。在新時代的教育領域,我們要深入學習魯迅思想的教育意義,把“立人”延伸為“立德樹人”,通過魯迅其人其作,去感悟文學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