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新能源汽車發展元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提升,動力電池的裝車量也隨之增長,而作為新能源汽車中最昂貴的部分——動力電池,其使用壽命最長在8年左右。業界普遍認為,2025年將是動力電池退役高峰期。動力電池電解液中含有鎳、鈷、錳等重金屬,若隨意處置,這些物質會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甚至會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為了實現綠色節能減排目標,目前國內動力電池的回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梯次利用,另一種是拆解回收。對于完全報廢的動力電池,需要進行拆解回收與再生利用。然而,動力電池尺寸規格的不統一,使電池回收再利用的難度加大。截至2022年,工信部共公布了四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共有88家企業入選,其中具備梯次利用資質的有48家,具備再生利用資質的有31家,而同時具備梯次利用與再生利用資質的企業僅有9家,派爾森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派爾森”)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渭南市華州區工業園區的派爾森,很早就預見到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的發展前景,于2021年10月投資3.9億元建設電池回收生產線,開始試水末端電池回收領域。公司興建的廢舊鋰電池報廢汽車家用電器資源化利用及危險廢物綜合處置項目,占地面積約225畝,集汽車拆解、電池包拆解、電池物理破碎、梯次利用、濕法萃取及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六大板塊為一體,以廢舊資源循環利用和保護環境為出發點,真正實現報廢汽車、家用電器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資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成為新能源材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最終無害化處置的模范型生產基地,屬陜西省、渭南市級重點項目。
派爾森自主研發的廢舊鋰電池拆解系統,設計包括沿生產線依次設置的電池包拆解系統、模組掃碼檢測系統以及電池模組拆解系統,采用自主研發的“動力蓄電池智能拆解線”對廢舊動力蓄電池進行自動化拆解。其適應目前國內退役動力蓄電池規格型號各異的實際情況,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可針對圓柱電池、方形鋁殼電池、軟包電池等不同類型及尺寸動力蓄電池進行拆解作業。自動化的智能系統能有效節省拆解空間和人工,提高拆解效率。目前該系統每年可處理含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報廢汽車3萬輛,回收處理廢舊動力蓄電池3萬噸。
派爾森研發的廢舊單體電池破碎料萃取系統,包括浸出和萃取兩套裝置,可以得到硫酸鎳、硫酸鈷、硫酸錳以及碳酸鋰產品,公司每年可破碎處理廢舊電芯1.5萬噸。通過公司自主研發的浸出、萃取系統兩套裝置,能夠有效降低硫酸鹽溶液的烘干時間30%,實現對硫酸鹽的高效回收,確保硫酸鎳、硫酸鈷、硫酸錳等硫酸鹽及碳酸鋰的金屬回收率達98%以上,實現每年可再生利用退役電池1.5萬噸。
針對廢舊動力蓄電池拆解破碎過程中易出現的危險廢物,派爾森采用航天六院自主研發的等離子體無害化熱解環保開發應用技術,研發了危險廢物綜合處置系統,并建造了容積為34萬立方米的固廢鋰填埋場,每年可處理危險廢物3.7萬噸。與傳統焚燒法相比,這一處理系統具有溫度高、能量密度大、處理效率高、廢氣排放量小、適用范圍廣等優勢,可無害化處置數千種有毒有害廢棄物,尤其適用目前常規手段難以處理的危險廢物。

派爾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正在維修設備
目前,派爾森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家具備報廢新能源汽車拆解回收利用全產業鏈的企業。派爾森采用新興技術實現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專業化、規范化、經濟效益最大化,致力于打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事實上,這些成就得益于派爾森董事長李虎林始終注重自主創新和產品研發的企業發展理念。
“我們每年研發投入占比20%,其中5%的投入用于科技創新成果的激勵”,派爾森董事長李虎林說。公司先后同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深圳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校企合作,并聘請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徐盛明、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李麗為公司技術顧問,聘請深圳乾泰能源研究院院長李冬杰為公司技術指導。
公司領導實地走訪了韓國、日本、美國及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汲取先進經驗,在重點技術成果研發上集思廣益,實現重大技術突破。目前,公司依據實際工藝生產已經申報20余項發明專利、6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并獲得了10余項發明專利證書、5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陜西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73.7萬輛,同比增長295%,高于全國185個百分點,占全省汽車總產量的73.7%。由于動力電池退役高峰期將至,派爾森憑借其前沿的系統裝置和創始人對行業發展前瞻性的預判,已經蓄勢待發,致力于將公司打造成國內現代化綠色標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