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我國多年的農業發展中,農藥的使用在保護農作物、防治病蟲草害、促進農業增產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同時也導致了糧食、蔬菜的農殘污染日益嚴重。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因飼料過量使用抗生素、抗菌藥物和生長激素等,導致了獸藥在動物體內的滯留和蓄積,嚴重影響到動物源性農產品的安全,給眾多消費者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究其原因,不論是農業企業還是農民個體,快速獲得生產效益是其直接目標;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對農產品安全作出的法律條例規范還不夠完善;在農產品安全監測方面,其檢驗依據的標準數量不足、配套性差,監測工作尚未制度化,往往是“事出而查”,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無法讓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產生信任。
2016年,陜西秦云農產品檢驗檢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秦云農檢”)敏銳地捕捉到市場和政策的變化,積極調整業務構架,聚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服務,由此開啟了一條“生二進三轉型、產服一體協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面對一條競爭激烈的新賽道,秦云農檢始終把掌握核心技術作為安身立命之本,走上一條搭平臺、建隊伍、添設備、謀發展的新路子。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公司CAL、SNAS認可參數實現從0到6000的飛躍,市場服務主體也從幾十家增加到上千家,服務范圍實現從單一的名特優農產品到土壤、水質、肥料、飼料、生鮮乳、食品等農業全產業鏈覆蓋,并成為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相繼參與了科技部柞水小木耳、紫陽富硒茶葉等多個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
作為農業農村部向社會購買服務的十家外檢機構之一,秦云農檢先后被工信部評為“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入選陜西省委組織部“三秦學者”創新團隊、陜西省工業農產品技術評定實驗室、陜西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申請并獲得各類專利40余項,公司業務范圍覆蓋全國20余個省市,7000余家企業已經享受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科技創新成果。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是秦云農檢不變的初心。公司圍繞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農業全產業鏈質量安全檢測主線,搭建起實驗中心、陜西秦云農業研究院、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秦云在線服務平臺等載體。其以這些載體為依托,集中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攻克更多“卡脖子”難題和“揭榜掛帥”項目,開展飼料及飼料添加劑中砷、鎘、鉻等重金屬檢測及葉酸含量測定,魚肉中生物胺和有機胺等檢測方法研究和標準制定。在農產品可追溯系統與數字化實驗智能管理平臺創制及應用、生鮮乳質量標準技術研發與應用等課題中獲得突破,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用技術發展方面形成多項領先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經濟效果。

在秦云農檢氣相室,檢測員曹曉潔使用氣象色譜儀對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讓更多科研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既是秦云農檢開展科研創新的終極目標,也是推動目標實現的原動力。
陜西是我國重要的奶牛、奶山羊“雙奶源”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奶山羊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奶山羊之鄉”。面對全省奶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秦云農檢集中人才技術優勢,向制約奶山羊產業發展的難點、痛點發起攻關。公司以陜西省“三秦學者”生鮮乳質量安全創新團隊為核心,廣泛聯合奶山羊上下游產業企業,從標準制定、良種培育、養殖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入手,牽頭制定了《奶山羊精料補充料》《奶和奶粉中β-內酰胺類抗生素殘留量的測定》等多項填補行業空白的標準,分別在飼料安全控制、乳源性疫病防控、羔羊營養調控飼喂、生鮮乳收購運輸管理規范等累積了翔實的數據資源,形成了科學完善的質量安全管控體系。
在奶山羊質量安全科研中,秦云農檢還首次發現了生鮮乳中存在氯酸鹽和高氯酸鹽污染的風險,并將其納入風險監測項目,為探索建立更科學的行業檢測方法和標準打下了基礎。
走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秦云農檢,圍繞大農業發展,以維護源自農場的餐桌食品安全為己任,秦云農檢先后與各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建立“星期天工程師”柔性人才引進模式,會聚起一支由研究員、博士碩士組成的67人專業人才團隊,不僅發起成立了陜西省飼料協會、奶山羊全產業鏈創新聯盟,還舉辦全國、全省檢驗檢測技術培訓會議10余場,不斷在務實創新中求突破,構建起“組織協會+科技+人才+產業聯盟”的融合發展格局。
按照發展規劃,秦云農檢將積極構建創新研發、新標準制定、檢測服務三位一體發展模式,積極爭取行業發展主動權、話語權,努力成為新概念、新產品和新標準的開拓者,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轉化應用者,不斷以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服務、為鄉村振興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