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陜西省榆林市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248家,新增121家,同比增長95.3%;科技中小企業入庫量達到1159家,新增552家,同比增長90.3%。在榆林市科協的推動下,全市累計建成企業科協15個,規模以上企業科協3個;建成榆林市院士之家1個,省級院士工作站3個,市級院士工作站4個,市級專家工作站31個。
在多年來的科技創新探索中,榆林市科學研判本地的發展態勢,形成了“榆林是經濟發展較快的落后地區”的共識。依托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榆林市實現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在產業模式、生態保護、轉型升級等方面相對落后,存在著科技與產業不匹配、不適應的情況。科技創新成為榆林市紓解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飛地模式”則成為榆林市以科技創新實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所謂“飛地模式”,指的是兩個相互獨立、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域限制,通過跨區域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合作模式。具體到榆林市的發展中,主要體現在“秦創原”與榆林主副中心之間相互的協調與配合。
“秦創原”是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臺,是推動陜西省從科教大省向創新強省轉變的重要載體,是落實好陜西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的重要抓手。榆林市積極融入秦創原科技創新體系,借助秦創原的資源優勢,推動發展自身特色產業,構建出一幅“一原兩地多區”總藍圖,形成了專屬于榆林的差異化、特色化“秦創原體系”。
“一原”指的是精準銜接省秦創原平臺;“兩地”是指在秦創原總窗口打造的榆林“主中心”和榆林高新區建成的“副中心”;“多區”指榆林全市布局的17個“兩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試驗區、技術研發中心、成果轉化中心、中試孵化基地等創新區。主中心和副中心樓總面積達到5.38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面積為3.8萬平方米。主副中心協同聯動,差異發展,以“飛地模式”共同服務于榆林市的科技創新。
在“飛地模式”的通路里,榆林市明確了科技研發促進、人才引育、成果轉化、招商服務、企業孵化、榆林展示“六個中心”的功能定位,從“政產學研金服用”七個維度凝聚創新合力。

2022年,榆林市通過秦創原平臺,與20多所高校院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成果轉化、人才培養、“飛地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成立國內首個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技術經理人事務所;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1億元,安排秦創原專項資金2950萬元;在陜西省首創開展無科研機構、無研發投入、無知識產權、無科技人才“四清零”專項行動,指導企業成立科研管理部門。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新增183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了科技內設管理機構的全覆蓋。
榆林市的科技創新取得如今的成績,并非朝夕之間,而是數十年來堅持不懈的發展與持之以恒的創新所結成的碩果。
在2012年,榆林市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后就錨定了“陜甘寧蒙晉”區域科技創新高地的目標,堅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方向。十年來,榆林市累計實現十余項國家火炬評價指標零的突破,引進和合作共建市級及以上創新平臺90個,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490家、高新技術企業150家,建成國家煤及鹽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分中心,培育認定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各1個,園區各類孵化器總面積突破30萬平方米。累計安排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專項后補助資金6000余萬元,一般科技和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資金5000余萬元;設立并實質運行榆林市第一只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榆林高新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籌備設立先進裝備制造、安全產業、氫能產業等多支產業發展基金;獲批國家火炬煤化工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國家高新區科技金融創新服務“十百千萬”專項行動首批實施單位、國家高新區企業創新積分制首批試點單位……
未來,榆林市將繼續推進各區縣的科技創新工作提質增效,以產業鏈、創新鏈為中心,在12個縣區引進12支以上相關領域領軍人才團隊;組織實施12個市縣聯動重點項目,每個項目計劃每年支持100萬元至300萬元,連續支持3年;力爭2023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150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0家。
一項又一項令人振奮的成果就是榆林市在科技創新路上留下的或深或淺的腳印;一個又一個腳印,凝集成榆林市科技創新的坦闊通路。榆林市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線,以產業發展和科技需求為導向,提升科技創新實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榆林在科技創新的快車道上,急速飛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