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昌
妙文品評
簡 單
◎陳一祎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熟悉的旋律在身邊回蕩,讓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遙遠的故鄉,在我的記憶里,那里有著翠綠的樹、清澈的水,那里的天空很透,夕陽很柔,鳥兒的聲音很悅耳,花兒的顏色很艷麗。仿佛看到奶奶站在我的面前,瞇著眼睛,笑著說:“要吃晚飯嘍!”雖然這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對我來說,卻是最幸福的事。(用歌曲《童年》開頭,既有音樂美又打開了回憶往事的思緒,與本篇的主題“記憶中的故鄉”相吻合。)
回憶童年在故鄉生活的那段時光,思緒宛如一塊石子跌落家鄉大橋下的那條小河里,泛起漣漪,慢慢四散……那些有關家鄉的記憶逐漸清晰。(將思緒比作石子跌落河中起的漣漪,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雋永。)
春末夏初,空氣已不像仲春前后那般濕潤,天空蔚藍,微風吹拂,風中夾雜著花朵的馨香,還有淡淡的泥土的芬芳,以及草木迅猛生長所散發出來的特有氣息。傍晚時分,天氣漸漸地熱了,天還沒有黑下來,男主人就會把自家的條桌搬到屋外,準備在露天下吃飯,雖然每家人數不等,桌上的菜色各異,但那濃濃的、和諧的、團圓的親情卻是相似的。(讓我們看到一派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景象,感覺十分真實。)
你能想象那樣的畫面嗎?桌子搬到屋外,各家院中其樂融融,“主廚”們把菜從廚房搬到院子里的桌上。隨著奶奶的一聲呼喊,我就歡呼著跑出來吃飯了。飯桌的座次是有規矩的,在飯桌上朝南坐的一定是家里最年長的。小時候不懂事,爭著坐那個位置,奶奶也不計較,會讓給我。因為一般的長凳對小孩來說太低了,所以孩子們坐時會在老藤椅上再放一張小凳子,坐上去感覺自己“高高在上”。但堂弟堂妹來家吃飯時,我也只好“禪讓”了。(用兩段文字,回憶了初夏傍晚時分“院子里晚餐”場景,畫面具體生動,暗含著作者對家鄉的懷念,情感深刻。)
夏日的黃昏,整個村落里,家家戶戶都圍著飯桌談笑風生,記憶中的家鄉就是這么簡單而淳樸。(本段承接上文,“簡單”一詞點題。)
家鄉的老屋四周有小橋,有流水,位置極好。記憶中,門前的那條小河,水很清,父親說他小時候就經常在這條河里玩耍、游泳、挖螃蟹……小橋的后面還有座小有規模的橋,河也是新開的,水很清。還有小船開過,上面坐著賣金器的、賣西瓜的……(特寫家鄉的“小河”,寫出了家鄉生活的愜意。)
夏秋時節,晚飯后,村里許多人或搬著椅子,或帶著馬扎去大橋上乘涼。我和小伙伴們每天早早地去那兒占好地盤,我坐在我家的老藤椅上,手搖著蒲扇,享受著河風拂面的愜意,看見有船開過,還會興奮半天。不遠處,夕陽的余暉中,有父親帶著孩子學游泳的,也有伙伴們三五成群在水中鬧騰的……我坐在橋頭,遠遠望去,見那水波在霞光里閃爍生輝……(這幅“橋上納涼”圖富有動感,天闊霞艷,小橋流水,涼風習習,其樂融融。)
這般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上學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享受了。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改變、科技的發展,橋上納涼的人逐漸少去,傍晚時分將長條桌搬到院子里來的村民們也越來越少。(第三次點題。兒時家家戶戶春末夏初“院子里的晚餐”和夏秋時節“橋上納涼”的情景都已不再,成為了回憶。)直到那一天,我將到外地求學。那天,陽光融融,照不暖我內心的凄涼;微風習習,吹不去我心底的苦澀。院落旁的柿子樹窸窣作響,搖曳著內心的不舍。我鉆進老屋門前等候的車內,望著陽光下的老屋——這座安詳佇立的院落承載了我整個童年的記憶。在漸行漸遠中,我的眼淚止不住地落下。(這段文字足見作者對“故鄉”的情有多深。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嫻熟,讀來感人。)
我對家鄉、對童年的記憶,是深沉而簡單的,簡單到可化為那首歌:“池塘邊的榕樹下,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第四次點題“簡單”。再次引用《童年》歌詞,前后遙相呼應,收束全篇,對故鄉的種種情思,余音繞梁,婉轉悠長。)
【江蘇蘇州望亭中學】
技法提純
1.言近旨遠。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表面看起來都是些“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事,可內里卻“大有深意”。作者意在通過對家鄉的回憶來傳達深深的思鄉之情。思鄉之情滲透在作者對家鄉平凡生活細節的敘述之中。作文又用曾經家鄉生活的“簡單”,折射出如今經濟快速發展下,淳樸的村風民情慢慢被改變的殘酷現實,表達了作者憂傷卻又無可奈何的微妙心理。文字淺而意蘊深。
2.一線貫穿。本篇作文以“簡單”為題,并以此為線索,貫穿全篇。行文過程中,四次點題。作文重點截取了“院子里的晚餐”和“橋上納涼”兩幅畫面,工筆細描。除此之外,又牽涉了其他瑣碎小事,全篇讀來,主次分明,雜而不亂,散而有序。
3.詩化語言。散文,尤其是回憶性散文,行文往往充滿詩情畫意,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過充滿詩意的語言刻畫了詩情畫意的畫面,從而呈現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就是“詩化語言”的魅力。本篇作者采用了比喻、排比、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同時巧妙運用疊詞,讀來讓人覺得如詩般優美。
課后練兵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很討厭形式主義,覺得它是“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來掩蓋矛盾和問題”。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又特別希望生活具有某種儀式感,會因為某個儀式“轟轟烈烈的形式”“光鮮亮麗的外表”而興奮不已,并認為它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對于“形式”,你有怎樣的看法呢?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對于此則材料,同學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理解:一方面,人們討厭形式主義,是因為形式主義過于重視外在,而忽視“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掩蓋的矛盾和問題”;另一方面,人們在生活中又需要有一些形式,因為它可以用來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確會面臨這樣的矛盾:一方面,人們不拘形式,而注重實質,因為實質能體現我們的人生價值,讓我們領悟生命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各種各樣的“形式”,如一次莊嚴的開學典禮、一次走心的派對、一張寫滿祝福語或是體己話的小卡片……這些“形式”可以為我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提升幸福感,同時也是我們熱愛生活的一種體現。
但我們也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對于不拘形式的人來說,過于注重內容,可能會陷入“功利性、實用性”的怪圈,而忽視了生活中的美感與樂趣;二是對于需要“形式”的人來說,過于注重形式,可能會被事物外部的光鮮亮麗所迷惑,而忽視了豐富的內在,看不到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掩蓋的矛盾和問題。
同學們應該就如何看待實質與形式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來談論自己的看法。可以就“形式主義”或“儀式感”進行立論行文,也可將“實質(內涵)”與“形式(外在)”或“形式”與“儀式”相結合,談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
【黎麗/供稿】
(同學們,請將你的作文投寄給我們。地址:山西省太原市第232號郵政信箱;郵箱:gzb1zwzk@163.com。我們將擇優刊登,快來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