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堅持素養導向、育人導向。上海教育出版社英語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Magic Music的教學設計深入淺出地剖析了英語教師應如何借助課內繪本資源,有效達成育人目標。
關鍵詞:育人;英語學習活動觀;繪本
小學英語繪本教學在主題和內容豐富多彩的同時,也具有鮮明的育人導向。本文以上海教育出版社英語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Magic Music為例,探索育人導向下的課內繪本教學。
本課教學的設計是基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的小學英語單元教學整體設計的理念,堅持整體性原則,以教材內容為語量基礎,以整體內容為語境基礎,以主題內容為語用基礎,體現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
第一課時的話題為Playing Music。在這個課時里,教師通過一個音樂故事講各種樂器名稱,并通過已學句型“What can you...?I can play...”來幫助學生正確表達自己會演奏的樂器。所學歌曲“I Am the Music Man.”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第二課時話題為Visiting A Band。在初步獲得樂器名稱等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創設真實情景,通過對話讓學生能初步運用核心詞匯和句型正確表達物品的所屬關系。第三課時Magic Music是在復習鞏固并熟練運用核心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欣賞并能讀懂德國經典寓言故事《花衣魔笛手》。本課時為單元的第三課時,教師對教材原文進行了適當改編,進一步訓練和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際能力,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語言、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同時感受音樂的魅力并完成誠信教育的德育滲透。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語言基礎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用like+doing來談論愛好,用There be句型表述“某處有某物”,用“can”句型談論能力以及用一般現在時談論或描述經常發生的事情。學生在本單元的第一、二課時學習了一些樂器類的單詞,能夠嘗試初步運用,為本課時的學習做了一定的準備。
2.學生的認知特點
經過一年半的英語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此階段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著較濃厚的興趣,樂于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其學習能力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具有初步的社會交往意識,樂于與同伴相互交流,開始具有自覺克服困難的意志。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強,但邏輯思維能力弱,缺乏理性思維。
3.學生的生活經驗
部分學生對樂器比較了解,具有學習鋼琴、吉他、豎笛等樂器的實際經驗,喜歡討論與樂器相關的話題,對課余生活情境很感興趣。學生經常閱讀各種體裁、各個國家的傳統故事,但大部分學生對教材故事的原型——德國經典童話故事《花衣魔笛手》并不了解。
(二)教材分析
1.主題意義和主要內容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笛手幫助城里的人解決了鼠患問題,但是人們卻言而無信,直到笛手帶走了城里的孩子們,人們才將金子給了笛手。通過故事讓學生懂得“做人要講究誠信”的道理。
2.寫作意圖
這個故事節選自德國童話故事《花衣魔笛手》,旨在讓學生了解在人際交往中既要互相幫助,又要互相尊重,信守諾言,這也是本故事的育人目標所在。
3.內容結構和語言功能
從內容結構上看,本文為故事類,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城里的鼠患;第二部分為笛手解決鼠患問題;第三部分為故事的高潮和結局,人們言而無信,結果孩子被帶走了。最終,人們兌現諾言,孩子回來了。
從語言功能上看,故事采用一般現在時展開,穿插笛手和人們的對話,語言簡潔精煉,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凸顯文本的主題意義。
(三)教學目標
基于教材和學情分析,筆者從以下三個層面制定了教學目標。
1.學生能讀懂故事、理解大意、厘清脈絡,能鞏固和綜合語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并在故事情境中掌握重點詞匯和句型的表達,如:city, a bag of gold, all,sb. play(s)...(學習理解)
2.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復述及表演故事。(應用實踐)
3.學生能嘗試改編故事,并弄懂做人要誠實守信的道理。(遷移創新)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一般現在時的表達中,第三人稱單數的動詞變化,如“The man plays magic music.”這一重點句型。
教學難點:學生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能根據圖片的提示,靈活運用學過的語言豐富表達方式,并能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添加更多有意義的口語化語言,描述故事的細節等,使故事更加生活化。
二、教學過程
教師以教材中的故事為基礎,依據話題和單元主題的意義添加了部分內容,使文本具有整體性、趣味性和關聯性。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增加一些對話類的文本,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和再構文本,為學生設計了音頻、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學習和記憶核心語言。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發現細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運用問題鏈、思維導圖等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過渡。
【導入類活動】
1.學生跟著視頻唱教材中本單元的歌曲 “The Music Man”。
2.教師出示教材中The music man的插圖(見圖1),并提問:What can he play?
設計意圖:通過演唱貫穿本單元教學始終的歌曲“The Music Man”激活已有舊知,并強化單元的主題Music。教師利用笛子樂曲導入故事的線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理解類活動】
1.播放笛子曲,提問:What can you hear?Can this music man play it?Who can play it?
通過圖片(見圖2)出示答案:We can hear the pipe. The piper can play the magic music.
2.展開對pipe、piper和magic的學習。
3.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上一環節中的圖片: 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What is behind the piper?What happens between the piper and the mice?
4.出示畫面的完整部分(見圖3),讓學生觀察。Look, all the mice walk behind the piper. Is it magic?
出示圖片(見圖4),讓學生對比觀察并思考:Now who walks behind the piper?Why?What happens?
設計意圖:借助笛子樂曲讓學生猜樂器,屬于“感知與注意”類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不僅引出了故事主人公,還拓展了單詞pipe和piper的學習,為后續活動掃清障礙。通過看圖片、找細節,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問題鏈進行預測,培養深度思維能力。教師讓學生對比觀察兩幅圖片,不僅能培養學生“看”的能力,還突出了故事中的沖突焦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閱讀故事的興趣。
5.呈現哈梅林城市的圖片,給出框架并引導學生談論: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ity?
6.學生齊讀文本。
The city of Hamelin is very beautiful. The people of Hamelin are all very happy. They play nice music. They sing and dance.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來談論故事發生地,讓學生對故事背景信息的了解更清晰,為后面學習中體驗人物的情感做好鋪墊。
7.播放老鼠的聲音,讓學生聽并回答:What can you hear?Is it magic music?What is it?出示圖片(見圖5),引出句子“The city is full of mice. ”的學習。
8. 出示城市不同地點的圖片,運用所給語言支架進行談論。要求談論時語言生動,注重人物的情感體驗。
9.借助圖片(見圖6),三人一組表演對話,并補全旁白。
設計意圖:借助老鼠的聲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通過添加的圖片讓學生運用新知be full of進行談論,對核心語言進行練習,并通過圖片語境讓學生體會到人們對老鼠的恐懼。
10. 先出示圖片(見圖7),讓學生通過聽的方式獲取信息。再出示完整圖文,引導學生聽音仿說,并在過程中學習新知a bag of gold,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表演。
11.出示問題How does the piper help the people there?預測故事發展。
設計意圖:這部分屬于“獲取與梳理”,教師借助圖片,幫助學生獲取故事的細節信息,并梳理脈絡,體會情感價值,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聽、說、讀、看、演的能力。
播放故事的剩余部分視頻(除了結尾)之后,通過圖片環游(見圖8~12)的方式幫助學生在理解故事的同時學習語言。通過Choose and read、 Look and read、 Listen and say等活動進行語言的建構。
設計意圖:這部分屬于“概括與整合”類活動,利用視頻資源幫助學生感知故事,獲取信息。以圖片環游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細節。通過多樣的、有梯度的語言實踐類活動,建構語言知識,并與已有的知識建立關聯,為下一步應用實踐做鋪墊。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探究意義、解決問題為目的,梳理、概括、整合信息,理解語篇的主要內容和蘊含的意義,在語境中學習語言知識。
【應用實踐類活動】
1.教師出示兩種不同的故事結尾(見圖11、圖12),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設計意圖:這部分屬于 “分析與判斷”類活動,分析不同的故事結尾,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討,進行有效交流。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出所選結尾的原因后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這部分屬于“描述與闡釋”類活動,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培養語言表達、表演和合作能力。
3.逐句跟讀后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
4.借助板書的思維導圖復述課文。
5.呈現兩個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后進行準備并展示。
[A. Act the story in roles.? ☆☆
B. Retell the story in groups. ☆☆☆]
設計意圖:這部分屬于“內化與應用”類活動,借助導圖完成對故事的復述,能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表達能力。通過使用繪本中的詞匯、句型等來鞏固學習理解類活動中的語言知識,輸出相對完整的語篇,在復述、表演、分析、判斷活動中制定學習策略。
【遷移創新類活動】
1.以小組為單位討論: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piper/ the people?
設計意圖:這部分屬于“批判與評價”類活動,引導學生基于故事內容,融合已有的知識和語言基礎,進行有意義的輸出與表達。針對故事背后的價值取向、作者態度進行批判和評價,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促進學生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2.出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If you are the piper, what will you do?
設計意圖:這部分屬于“推理與論證”類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故事背后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思考。
三、教學反思
(一)基于單元整體設計
本課時是基于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來設計的。基于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設定,對整個單元重新進行調整:以Fun with Music為單元主題,下設 Playing Music、Visiting A Band、Magic Music三個遞進式的話題。本課為第三課時Magic Music,是在復習鞏固并熟練使用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欣賞經典寓言故事,感受音樂的魅力并完成誠信教育的滲透。三個課時話題層層遞進,互相銜接,體現了教學內容、學生能力和認知水平的一致性,遵循了以語篇帶動詞句學習的規律,達成了從初步感知到熟練運用語言的單元學習目標。
(二)關注思維品質培養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通過問題鏈,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發展以及價值觀的導向;通過設計符合故事發展邏輯性、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細節,盡力去推斷和猜測,培養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根據語境猜詞的能力;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及呈現不同的故事結尾,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性思維能力;借助板書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將文本內容結構化,培養分析、概括、總結和表達能力。
(三)堅持語用教學為導向
深度解析文本內容,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深度解析文本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深度解析文本情感,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教師可借助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提供多方面的語言訓練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故事、提高素養的同時,實現語用輸出;搭建有梯度、有層次、可模仿、可發揮的語言腳手架,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教學點評
本教學設計關注學科育人,圍繞語篇主題意義設計邏輯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依托經典的繪本故事設計了體驗、模仿、理解、應用等體現邏輯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并創設活動,引導學生交流與表達,建立語言學習與生活的實際聯系,達到學以致用。
本教學設計體現了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能整合課程內容并實施深度教學,通過教學活動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英語教學效果,并以落實核心素養為目標。在課堂中,學生不僅能理解、運用語言,還能提升多種學習能力,發展多元思維,注重對語篇層面的整體理解和遷移。
在本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堅持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單元的目標詞匯,注重語言的表意,力圖在語境中設置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整合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品質不斷提升、文化意識不斷增強、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建永,惠志艷.小學英語故事類繪本教學的有效途徑與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0(12).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