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市瞄準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矛盾,以“優化鄉村生產關系,釋放農村發展活力”為實施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盤活各類資源要素,把實施推廣“四雁工程”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性、引領性工程,在鄉村開創“頭雁領航、歸雁反哺、鴻雁爭鳴、雁陣浩蕩”的新聲勢、新氣象、新局面。
2019年,臨沂市就印發了《關于實施“四雁工程”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意見》;2022年12月,臨沂市又印發了《關于深化實施“四雁工程”的指導意見》,堅持“高點站位、問題導向、簡單易操作”等原則,推出“1+4+40”系統舉措:“1”,為指導意見,明確在宏觀層面抓什么、怎么抓;“4+40”,即圍繞“頭雁”“歸雁”“鴻雁”“雁陣”出臺40條支持措施,集成政策、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將目標要求、支持政策、保障措施貫穿其中。
群雁高飛頭雁領。對村莊發展來說,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至關重要。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當前村級帶頭人“能人不愿干,庸人干不了”的現狀,創新體制機制,構建“選育管用”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服務體系,吸引更多人才爭當鄉村“頭雁”。
堅持選人用人是根本。臨沂市一方面堅持“從好人中選能人”“年輕化、知識化”嚴把選人用人關,另一方面堅持內挖、外引、下派相結合,面向致富能手、退役軍人、鄉村好青年、回鄉大學生、機關干部等拓寬選育用人渠道。同時,堅持能者上、庸者下,堅持“動態評、及時調”,重點向“維持會”“太平官”開刀,完善機制,暢通干部退出渠道。
強化管理激勵是保障。臨沂市推行村級財務聯審聯簽和集體“三資”年度清查制度,完善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堅持憑實績論英雄,建立縣鄉聯動一體化考核機制,考核結果與待遇掛鉤;堅持“干得好的得實惠”,確保行政村黨組織書記待遇不低于上年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優先推薦優秀農村干部參評各類表彰、進入公務員隊伍等。
干事創業,關鍵在人。臨沭縣建立了一套“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的政策體系和扶持機制,吸引在外能人回鄉創業。從濟南招引的“歸雁”設計師錢旭東,就是其中一員。2022年4月,錢旭東和其團隊回到縣里,將于家山村打造成地瓜主題生態博物館,通過農文旅融合和產學研的賦能,將地瓜產業轉化為“美麗經濟”。
在如今的蒙山沂水間,已有1200多名像錢旭東這樣的“歸雁”奮戰在鄉村。這些返鄉人才帶來的知識、理念、科技、資金、金融、營銷等先進生產要素,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源源動力。
一手抓“招引”,一手抓培育。為吸引更多在外人士回鄉創業,臨沂市立足招商引資、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在扶持農旅產業、加強科技創新、招引優秀人才、發展實體經濟、搭建共贏平臺、深化互動交流、強化跟蹤幫扶、健全激勵機制等方面,出臺了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一攬子”優惠政策,帶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鄉村匯流。
從“種地小白”到“土專家”,源自一顆初心。2008年就從事種子生意的呂慶軒,日漸意識到優質種苗是決定鄉親收入多少的關鍵。于是,他毅然于2014年斥資600萬元進軍種苗繁育領域,與天津德瑞特、荷蘭瑞克斯旺等種企合作,引進、篩選出適合蘭陵地區推廣的黃瓜、辣椒等優良品種,并試驗示范物聯網、智能氣象站、熊蜂授粉、秸稈生物發酵等新技術,成為當地引領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標桿”。
鴻雁爭鳴,鄉村律動。“鴻雁”是指農業農村領域從事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社會化服務、文藝、非物質文化等行業的“土專家”“田秀才”,是當前引領鄉村發展的核心力量。臨沂市在技能培訓、平臺搭建、扶持激勵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力爭每年培養“鴻雁”人才1000名。
在有“智圣故里”“紅嫂家鄉”美譽的沂南縣,為幫助“四雁”人才快速成長,專門推出了“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建立了信息云平臺,一方面登記縣域內“四雁”人才相關優勢資源和需求,另一方面登記相關企業的資源、需求等要素信息。
目前,已有88個村莊和98家企業將信息錄入鎮級信息平臺。每月召開有合作意向的村企負責人座談會,通過面對面交流,制定共建規劃,總結共贏路徑。沂南縣大莊鎮現已達成合作事宜62項,帶動30個村莊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
坊前村是通過該制度受益的典型代表。該村發揮“頭雁領航”優勢,由黨支部牽頭整合人才、土地等資源,領辦種植、勞務等合作社,與8家企業結成帶領鄉村發展的“雁陣”:對接青果食品,提供400畝西藍花種植基地;與信和糧油合作,種植250畝高面筋小麥;發揮勞動力優勢,與臨沂信息技術學院簽訂培訓協議,與全景制衣、大莊燒雞等企業建立勞務輸出關系……
“雁陣浩蕩”領航振興路、共富路。坊前村在村黨支部帶領下蹚出了“村社企一體化”共贏模式,實現了村集體增收、企業發展和農民受益,探索出了一條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共同富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