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劉亞平 閩江學院服裝設計創意中心/李永貴
傳說湄洲女服飾為媽祖羽化升仙前所穿服飾,湄洲島人民為紀念媽祖,其服飾就被傳承下來,成為湄洲漁女的專屬服飾,而媽祖善良、大度、包容的品質也一同被傳承至今。媽祖媽祖又被叫做娘娘,尊為圣母、天妃等,這是由于媽祖所表現出的大愛精神、立德、心善得到人們的認可與崇拜。媽祖生前竭盡全力幫助鄰里,最后為營救海中漁民而獻身,因此“大愛精神、立德、心善”也成為媽祖信的核心理念。因為護佑海上平安,全國各地沿海城市多建有天后宮,各地祭祀活動也大致相同,其中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祭祀最為典型。人們擺放鮮花、放鞭炮,以增加慶典活動的氛圍。信俗的生成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祭祀貢品多為海洋產品以及面粉制作的奇珍異獸糕點,媽祖廟中的神龕,供桌及燭臺、香爐、鐘磬、鼓號和其他祭器,都是媽祖信仰的文物。近年來,湄洲祖廟較為隆重的儀式是組織儀仗隊,在湄洲碼頭迎送進香者。
媽祖文化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媽祖不僅創造了湄洲女服飾,使其平添一層傳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其為后世留下的優良品質與信仰。沿海地區的人們向媽祖祈求平安,共同的信仰促進了社會的和諧,成為全球華人文化的紐帶。2009 年9月,“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此,媽祖娘娘的質樸、親和、包容以及大愛精神被載入人類文化史冊,成為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
湄洲島位于福建“黃金海岸”中部,作為四大國際中轉港之一的湄洲灣口,海洋為湄洲島輸入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同時也輸出了湄洲島人民的智慧,輸出了博愛的媽祖精神。海洋帶來了便利的交通和優越的航海水平,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同世界貿易往來、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促進了當地的對外貿易。貿易不僅增加了財富,樂善好施的湄洲島商人也把媽祖文化帶出莆田,久之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湄洲女成長于海洋,吃穿用行幾乎依托于海洋。服裝色彩、圖案甚至典型性的發髻都與海洋息息相關,丈夫出海,妻子則穿湄洲女服飾祈求丈夫平安歸來,這也造就了漁民出海必拜媽祖,船只會供奉媽祖神像的傳統。作為中華海洋文化的典型特色,媽湄洲女服飾藝術體現了漁民對海洋的向往與崇拜,更體現了湄洲女對出海親人的祈福與掛念。
2016 年央視春晚,湄洲女作為分會場伴舞登上舞臺,經過改良的湄洲女服飾,引起觀眾的注意。具有典型特征“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子保平安”的湄洲女服飾相傳為媽祖設計,因此也被稱為媽祖服。
1.帆船頭
帆船頭也被稱之為“媽祖髻”,在手藝人精巧梳理下的處處細節都體現了對海洋文化的尊崇之情。發髻梳法既復雜又精巧,體現了媽祖信俗影響下的湄洲女子質樸溫婉之美。媽祖髻整體造型如同一葉船帆,但每一處配飾都有著它獨特的海洋文化寓意。在工藝上在頭發分為了三個部分,頭頂部分頭發梳于頂部,不留劉海,于頭頂盤發做圓圓的髻,髻代表船舵,纏繞髻的紅色頭繩象征的帆船纜繩,象征在海風中傲然前行的帆船,體現了漁民的勇敢無畏以及女子盼望家人平安回歸的愿望;左右頭發分別向兩邊梳理,拿波浪形的發卡以固定,象征船槳,作為揚帆起航的利器;位于后腦勺的髻則象征船帆,一根銀簪代表帆船上的錨,象征一帆風順。可見一個小小的“媽祖髻”,承載了湄洲女對親人在海上作業的祈福與思念,承載了湄州女子的萬千情感,見圖1。

圖1 湄洲女發髻造型
2.大海衫
樹立開放的社會科學學科理念,并不意味著放棄對學科專業性的建構與維護。科學是關于學科的學問。科學基本的分析工具是邏輯,概念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本信息單元,邏輯學關于概念的認知,對于我們重新認識關于出版的定義、關于出版學概念的生成、關于如何構建新的出版學的知識體系,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湄洲女服飾屬于地地道道的漢族服飾。結構上采用漢族常用的平面剪裁方法,衣長56cm~64cm不等。全身大面積運用藍色,象征浩瀚海洋,這也是湄洲女服飾具有海洋特色的典型。領子采用立領滾邊,襟型上沿襲傳統漢族服飾特征——右衽大襟,常常以精致的盤扣固定門襟,周圍同樣鑲有滾邊。傳統的湄洲女服飾會分別在領子、偏襟、袖口以及左下的止口圓角位置刺繡圖案,圖案素材常為船只配件或者花紋等,也印證了與海洋的緊密關系。現代新型的湄洲女服飾在款式結構上變化不大,圖案上則更加簡練,見圖2。

圖2 傳統湄洲女服飾——大海衫款式圖
3.紅黑褲子
褲子在結構上就是簡單地寬松直筒大襠褲。襠部和褲腳為紅色,褲腳有刺繡圖案鑲飾,中間部位為黑色,黑色和紅色色彩比例不一。《天妃顯示錄》中記載,媽祖在海上救助苦難時,穿著為紅色服裝,當時的紅褲子被海水打濕,遠看好像褲子下部呈黑色,久而久之上紅下黑造型的褲子就被保存下來,也造就了守護平安的美好寓意,見圖3。

圖3 傳統湄洲女服飾——褲子款式圖
抓住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是進行文創產品設計的指路明燈。湄洲女服飾藝術隸屬于媽祖信俗非遺文化中的子項目,只有充分了解媽祖信俗,了解媽祖勤勞、善良的品格,才能對媽祖生前常穿的湄洲女服飾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對湄洲女服飾中所蘊含的海洋文化分析,了解到湄洲島與海洋之間的密切聯系。湄洲女服飾藝術是媽祖文化的衍生品,對湄洲女服飾藝術的文化創新離不開媽祖信宿,設計作品所表現出的精神品質離不開媽祖信俗的表達;海洋作為湄洲女服飾藝術的孕育地與源頭,為湄洲島帶來了經濟以及文化交流;湄洲女服飾藝術是對媽祖信宿與海洋文化的呼應與朝拜,其中包含了對媽祖文化的繼承以及對海洋的崇敬之情。這些已表明,設計師在進行文創產品開發時,應抓住這三個特征,在作品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傳達精神,以真摯的態度創作品質。
筆者在進行湄洲女服飾藝術實地調研的活動中,拜訪了莆田博物館以及媽祖源流博物館,學習了媽祖的生平事跡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同時也去了媽祖廟堂感受了濃厚的媽祖信俗,對媽祖進行朝拜,最后去了位于媽祖廟旁邊的湄洲島媽祖文創館,并與文創館店長了解了當下媽祖以及湄洲女藝術的文創發展。在湄洲島,大部分店鋪是當地島民進行經營,主要銷售媽祖朝拜的香火、貢品以及廟堂器物等,文創產品發展尚屬匱乏,文創產品形式多以媽祖升神后的形象為元素進行的相關文創設計,但也有針對湄洲女形象進行的藝術創造,雖數量不多,但也給筆者的調研活動帶來驚喜,見圖4。許多文創產品設計多運用湄洲女的現實形象或者卡通形象直接印刷,其中卡通形象居多。設計師通過把湄洲女“大海衫、媽祖髻”的形象進行卡通化,使整個形象溫柔可愛,印于明信片中,受到游客歡迎。圖中提包的設計要點值得學習,設計師直接了當地把湄洲女服飾“大海衫”中的右衽斜襟拿出設計為包包袋身的前幅,立領成為袋口。前幅圖案上運用湄洲女服裝常用的藍色面料、紅底花紋作為裝飾,整體造型看似“拿來主義”,但正是這種簡單明了的運用湄洲女服飾的藝術特征,卻讓人眼前一亮、趣味橫生。其他還有一些印刷的扇子、鏡子或者杯子,但有創新性的較為少見。

圖4 湄洲女服飾藝術相關文創產品
通過對湄洲島實地走訪,島上已經有了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這也給湄洲女服飾藝術開發做了個好的開始,但是從設計的形式到產品的開發實施都存在諸多問題,現總結如下:
1.形式過于單一
直接的“拿來主義”對游客來講缺少吸引力。傳統型的藝術品如果沒有結合現代的審美性,將只能活于過去,被現代審美所淘汰。因此,對于文創設計的形式上來講,要與現代審美結合,創造形式的多樣性,使之得到不同人群的青睞。
2.人才配備匱乏
多鼓勵年輕人參與到文創產品開發當中。貴州政府為了發展苗族傳統藝術,通過與大學合作設立項目,從全國招聘學員,培養苗族民間工藝與旅游文創產品設計人才,進行培訓展演,即宣傳了文化,又培養了人才。近年來莆田當地政府進行了多項舉措傳播湄洲女服飾藝術,但在創意方面要大力拉攏大學生,提高大學生創新設計的積極性,與大學進行產研合作,這是推動遠景發展的有效辦法。
3.湄洲女服飾藝術品牌定位有待提升
湄洲女服飾藝術在文化開發中不僅要使湄洲女服飾藝術存在于明信片或者書籍中,而要更多運用到商業運營中去,使顧客對文化的接受具有更多的主動性,或者與其他現代藝術結合,使其更具傳承性,使其成為湄洲島另一張靚麗的名片。
1.產業鏈的構建
湄洲女服飾藝術作為媽祖文化產業的分支,與媽祖文化整體產業鏈相結合是一個延伸與輔助的整體,這點可以借鑒美國漫威系列文化產業鏈:內容—文化—營銷模式的結合運用。在整個媽祖文化系統內,湄洲女作為配角登場。當然整個福建省以及東南亞華人圈盡可能的發展媽祖文化,所以在近年來也可以看到媽祖文化的影響性,但作為配角的湄洲女服飾藝術卻沒有引起相對應的重視與宣傳。因此湄洲女服飾藝術在輔佐媽祖非物質文化發展宣傳的同時,也要積極搭上這艘發展的快艇,從湄洲女藝術這個分支開枝闊葉,形成一個以湄洲女服飾藝術為中心的創意產業鏈。創意是中心內容,通過創意提取湄洲女服飾藝術中所蘊含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背景下所體現出的湄洲女辛勤勞動,愛護家人的品質以及對媽祖娘娘的崇拜之情。以上這些精神品質不僅要在產品中有所體現,也要在整個創意產業鏈中成為代表湄洲女服飾藝術的文化IP,這就需要完善的營銷策略來輔助推敲。構建完善的創意產業鏈,產品從設計到推出需要做到大量工作,但為湄洲女服飾藝術的推廣畫下大綱。
2.文化價值的推廣
創意為中心內容,通過創意設計,使湄洲女服飾藝術不僅僅局限于服裝的體現,也要展現在各個類型的文化產品中,形成完整的文化體系。例如故宮本身作為一個朝代所遺留的建筑群,但通過博物館陳列、咖啡杯、故宮火鍋乃至故宮口紅,使觀眾主動的沉浸于故宮文化氛圍,從而潛移默化地完成文化價值的傳導。這也是文創產品開發的終極目的。所以在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時,要把握創意性與文化價值的配比度,切不可一味追求創意而忽略本身的價值導向。
3.傳承人才的培養
在“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中發髻成為湄洲女服飾藝術中一大特色,在展示湄洲女發髻魅力的同時,也旨在旨在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此項技藝,培養更年輕的“湄洲女發髻”技藝傳承人,進一步推動媽祖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工作。近年來媽祖巡游東南亞、臺灣等地時,身著湄洲女服飾及梳著湄洲女發髻的湄洲女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有力地推動了湄洲女發髻等媽祖文化元素走向世界。
針對湄洲女服飾藝術現狀,對文創產品開發進行探索,在形式上希望得到進一步的設計空間。因此作者在前期進行了大量針對湄洲女服飾藝術特征分析并提取,在工藝手段上選擇拼布藝術手法,通過拼布藝術中所體現的色彩美,根據圖稿所體現的不規則的形式美,從而設計出具有強烈裝飾性的湄洲女藝術風情的藝術作品,借此形式豐富湄洲女文創藝術形式,同時著重表達湄洲女服飾藝術的文化價值,表現湄洲女所崇拜的海洋文化以及所代表的善良、勤勞、寬容的品質。
此次設計作品提取媽祖服飾特點創作藝術裝飾圖案。傳說媽祖常穿朱紅色服飾在海上拯救海灘,莆田湄洲島婦女為了表示對媽祖的敬奉并藉以保佑家人平安,常穿藍色上衣以及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的長褲。這種特殊的服飾也被稱為“湄洲女服飾”。2009年,“媽祖信仰”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媽祖信俗”的子項目之一,湄洲女發飾、服飾,是“媽祖信俗”的重要保護部分。《媽祖韻》總共有三部分組成,通過剖析它的信仰特點“帆船頭、藍海裳,紅黑褲子祭平安”以裝飾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見圖5。

圖5 媽祖韻—海洋 媽祖韻—媽祖髻 媽祖韻—盼歸
提到媽祖不得不提海洋,媽祖文化是海洋文化的旗幟象征,一生以海為伴,奉獻于海,獻身于海。所以“媽祖韻—海洋”以海浪型波浪面料為底,象征浩瀚的海洋以及源遠流長的海洋文化,中間以鑲嵌的手法設計海魚與帆船的連續圖案,這些都是與漁民息息相關的,是湄洲女的生活掠影。以此說明媽祖信俗作為旗幟成為海洋精神的重要部分。“媽祖韻—媽祖髻”。作為湄洲女服飾的典型特征就是發髻,每一個細節都對應著穿的不同位置:發髻是帆,發卡是槳,頭頂的盤發是舵,兩邊的銀釵是錨。“媽祖韻—媽祖髻”的設計無不寓含著一帆風順、平安歸來的美好愿景。湄洲女作為漁民的妻子每天期望著丈夫的平安歸來。作品“媽祖韻—盼歸”中湄洲女身穿“藍海裳、紅黑褲子”在海灘上獨舞,上面是媽祖廟的簡化象征,下面是祥云和太陽,代表希望。整幅作品表達了湄洲女對媽祖的信奉以及盼望丈夫平安回歸的寓意。整系列作品以拼布的形式表達媽祖精神,傳達媽祖韻味,同時傳承了“媽祖信俗”這一非遺項目,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以裝飾畫的形式營造媽祖文化的藝術空間,對湄洲女服飾藝術文創開發提供更多的可行性。
任何一項藝術產品文創開發都是凝聚著傳承人、設計師不斷的推敲所得出的成果。創新開發能夠使人們用現代的審美去記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面對其文化產業發展,產業人員要審時度勢,披荊斬棘,乘勝追擊。本文通過對湄洲女服飾藝術中所體現的帆船發髻、大海衫以及海洋文化,總結其特色文化;發現湄洲女服飾藝術文創開發的現狀問題并提出可行的思路。并根據此思路,通過拼布藝術的手段,以湄洲女為主題進行藝術設計,即具裝飾性,同時也是對湄洲女文創開發的一個啟示。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為傳統藝術文創產業鏈的構建、傳統藝術向現代轉型升級、對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多的實踐途徑,同時也得到啟示,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結合現代審美及技術,需要眾多的現代優秀設計人才投入其中,為傳統文化創新及發揚作人才儲備,文中尚有不足,此后將繼續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