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一門需要不斷實踐與研究的藝術。文章以王崧舟老師《紅樓春趣》一課的教學為例,初步探討課堂提問的藝術。
【關鍵詞】提問;藝術;精抓問點;詩意表達;智慧引領
錢夢龍先生在他的《錢夢龍與導讀藝術》中談道:“所謂教學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提問的藝術,提問方式的巧妙與笨拙,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成敗。[1]”由此可見,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一門需要不斷實踐與研究的藝術。精彩的課堂提問不僅有助于展現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紅樓春趣》一課時,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生身心放松,思維活躍,樂于表達,生動地詮釋了優雅從容、富含智慧、幽默風趣的課堂藝術。
一、適合:精抓問點,有的放矢
真教育的根就是合適的教育,只有適合教材,適合學生,適合教學環境,教育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提問也是如此。楊九俊老師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思維的過程也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疑問難,要避免無須思考的是非問,講究問題的思維價值,使問題真正起到激活思維、啟動深入的作用。[2]”
反觀王老師《紅樓春趣》一課的教學,筆者認為其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課堂的提問總是出現在最合適的地方,簡單地說就是“問在點子上”。
(一)核心處提問,直抵文本的關鍵
《紅樓春趣》節選自《紅樓夢》第七十回,講述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等人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故事。學生大多親身經歷過放風箏,于是,王老師在和學生一起梳理“掉風箏—拿風箏—放風箏”這一故事脈絡后,立馬將話題一轉,提出一個實在且重要的問題:“學中國古典名著最應該關注的是什么?”生1:“課文中的人物。”師:“沒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里邊出現的活生生的人物啊!孩子們,《紅樓春趣》當中寫的一串人物,無名無姓的咱不說了,你也說不出來,有名有姓的,你說一個。”眾所周知,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作品的靈魂,是組成文學作品的核心。這個教學片段,王老師通過核心處的提問,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中國古典名著應該關心故事中那些活生生的人物。而后,通過聚焦細節描寫、聯系語境和相關資料,王老師帶領學生初步認識寶玉、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細節處提問,探尋文本的意蘊
優秀的作品肯定少不了成功的細節描寫,因而品讀文本的關鍵就是找到細節,并對它進行深度挖掘,從而探尋它所包含的意蘊。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深度挖掘細節呢?王老師在《紅樓春趣》一課的教學中給出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細讀文本,在細節處提問。
“寶玉細看了一回,只見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歡喜,便叫:‘放起來!”這句話描寫了寶玉的動作和心理,王老師抓住“美人”這一學生容易忽略的細節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寶玉對美人風箏的喜愛,為“為女兒立傳”這一主題做好鋪墊。首先,王老師提出問題:“假設現在同時出現在寶玉眼前的是大魚風箏、大螃蟹風箏還有美人風箏。以你對寶玉的了解,你猜他一定會要哪個風箏?”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美人風箏。”其次,王老師讓學生結合課文說理由,學生先后關注到“細看”“十分精致”“心中歡喜”“放起來”等語句。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王老師緊緊圍繞“美人”這個細節,以問題引領學生品味語言文字,讓學生真正走進寶玉的內心,看到文本含蓄表達背后的深刻意蘊。
(三)難解處提問,體會文本的情感
“嘆知己無緣”是王老師在此課的教學中確立的另一主題。對于“知己”二字,尤其是《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互為知己這種純真唯美的情感,學生不容易體會。基于此,王老師采用問題驅動的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讓他們在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探索中化難為易。
“孩子們,你們猜,聽了黛玉這樣說,看了黛玉這樣做,寶玉可能會怎么做?”“寶玉說的幾乎跟誰想的一樣?”“有人說,寶玉是黛玉的知己,那黛玉是不是寶玉的知己呢?”顯而易見,王老師精心設計的這一串問題的核心就是“知己”。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學生主動深入文本,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到:寶玉和黛玉因為是知己,所以懂對方的心;因為是知己,所以明白對方的人生志向。至此,“知己”這一深奧的主題變得具體可感,難點也迎刃而解。
(四)空白處提問,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
空白處就是教材中沒有寫到的內容。因為未著一字,所以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教師在課堂中適當補白,引導學生體會言外之意、話外之情,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王老師的課堂上,他經常引導學生通過補白的方法,揣測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教材省略的情節具體化,同時相機訓練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紅樓春趣》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于是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線,那風箏都飄飄飖飖隨風而去……眾人仰面說道:‘有趣,有趣!。”前文提到,黛玉笑道:“這一放雖有趣,只是不忍。”那么,此時黛玉的心理活動就是一處空白點。課堂中,王老師巧妙地抓住這處空白點,讓學生回憶黛玉的性格特點,然后順理成章地拋出問題:“當黛玉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她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接著,在《枉凝眉》優美的旋律中,王老師讓學生把黛玉的想法寫出來。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王老師在空白處發問,讓學生發揮想象,融入情境,揣測人物的心理,有效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言語:詩意表達,引人入勝
(一)詩性言說,以鋪陳入情入境
王老師把課堂語言稱為“詩性言說”。他擅長使用大段的陳述句和一系列的排比句,以感情真摯的語言帶領學生進入情境,有極強的感染力。
課中,王老師在引導學生把自己代入情境寫作前,深情地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此刻,你就是那個黛玉,就是那個多愁善感的黛玉,就是那個孤苦伶仃的黛玉,就是那個寄人籬下的黛玉,就是那個哭哭啼啼的黛玉,就是那個心思細膩的黛玉,也是那個心地善良的黛玉,這一刻,你在想什么?把它記下來。”這個過程,王老師沒有與學生直接對話,但卻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有了一系列精彩的表達—“如果我把風箏放走,風箏可能會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沒有人要,就會像我一樣孤苦伶仃;如果我把風箏放走了,把晦氣放走了,病根沒了,那我就會忘記當時的痛苦,忘記當時寄人籬下的感覺;如果我真的把病根放走了,會不會傳到別人身上呢?我孤獨也就算了,我怎么能把病根帶給別人呢?也許別人家庭圓滿,我會不會害了別人一家呢?”
(二)循循善誘,以追問愈思愈深
追問,即追根究底地查問。教師在課堂中適當追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使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還有助于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王老師在帶領學生理解“忌諱”“晦氣”這兩個詞語時,就采用了追問的藝術,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效果顯著。
師:“猜猜看,這里的‘忌諱大概是什么意思?”生2:“應該是不好的習慣。”師:“他猜得有道理。繼續猜。”生3:“我覺得應該是因為風俗或個人習慣所形成的禁忌。”師:“怎么那么專業呢?”生3:“查了。”師:“查過字典是吧?好習慣。能不能找出一個近義詞?”生4:“應該是‘禁忌。”師:“那么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什么?”生5:“不能做的事。”師:“你看把專業和通俗結合在一起,‘忌諱就是不能做的不好的事兒。這還不夠,孩子們,聯系黛玉說的話,探春口中的‘忌諱,就是黛玉口中的什么?”生6:“‘晦氣”。師:“沒錯,這叫聯系上下文。好,我們繼續聯系下文,黛玉口中的‘晦氣其實指的是黛玉身上的什么?”生7:“指的應該是黛玉身上的病根。”師:“病根是好事還是壞事?”生(齊):“壞事。”師:“當然是壞事,所以那個時候的風俗,放風箏就是放晦氣,人家放過的風箏,你還能不能再把它撿回來?”生(齊):“不能。”師:“撿回來就等于把人家的什么撿回來了?”生(齊):“晦氣。”師:“這就是探春口中的什么?”生(齊):“‘忌諱。”師:“剛才,我們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讀懂了這兩個生詞。”
一系列的追問,語氣越來越強烈,問題也越來越密集,它們就如同一根鏈條,既反映了文章的內在邏輯,也為學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整個過程,王老師并非以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為唯一目的,而是在不斷地追問與導答中,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走進文本、發現問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學習體驗,同時還讓學生掌握了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的學習好方法。
(三)精準調控,以變化達情達意
語言的魅力來自變化,忽而急促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忽而緩慢如余音繞梁、裊裊不絕,忽而高聲如龍吟虎嘯一時發,忽而低語如呢喃軟語話晨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等不同的特點,調整自己的語調,進行恰到好處的表達。王老師恰是此中高手,他擅長使用語調在輕重、快慢、停連、高低上的變化進行課堂提問,以此來強調問題、表情達意。
如在提問“學中國古典名著,最應該關注的是什么?”時,王老師就以重音突出“最”,提醒學生理性思考;在提問“以你對寶玉的了解,你猜他一定會要哪個風箏?”時,王老師就采用一字一頓的方式,引導學生迅速判斷……教師適度地調控語音語調,適當地改變語言節奏,提問就會猶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樂曲,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愛上思考。
三、尊重:關注生命,智慧引領
尊重是人與人相處最起碼的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更需要尊重,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因為尊重,教師才能正視學生的存在,正確處理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學生也只有在得到尊重的環境下,才能體現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做到知無不言、暢所欲言。
王老師是尊重學生的,他的提問不僅基于文本與學生,更基于自己的課堂預設與學生課堂的生成。師:“你寫的批注是什么?”生8:“心地善良。”師:“你和誰的觀點一樣?”生8(小聲嘀咕):“一樣嗎?”師:“為什么還要舉手?我估計有三個原因,一是沒有聽到別人的發言;二是認為他人說得不清楚,進行補充;三是強調這個觀點,因為太重要了。當然還有可能有第四種原因。你選哪一個?”生8:“我選二,因為他說的不夠全面。”(眾人鼓掌)師:“知道為什么給你掌聲嗎?”生8沉默。師:“我憑直覺判斷,你這個孩子平時上課發言不多,得到的表揚也不多,所以特別需要大家的什么?”生(齊):“鼓勵!”生8哭了。師(撫摸著生8的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敢于表達,值得表揚,建議再一次給他掌聲!”
縱觀這個教學片段,當學生回答“心地善良”時,王老師已經意識到這個學生沒有聽清楚前面學生的發言,但王老師沒有直接提醒他,而是以一道溫暖人心的選擇題化解了這個尷尬,給了學生適當的臺階,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可以說,這是充滿智慧的提問,這種基于學生、尊重學生、隨機應變、潤物無聲的提問方式,不僅是提問的藝術,更是教育的藝術。
結語
朱光潛先生認為,一切藝術到精妙處都必有詩的境界。回顧整節課,王崧舟老師用飽含情感、富含美感的提問,將詩意和教育完美融合,引導學生走進了傳統文化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1]錢夢龍.錢夢龍與導讀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周信東.例談小學語文閱讀支架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9(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