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國家戰略,也是上海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增強引領力、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處于國際領先位置,產業鏈成熟完整,上海車企大有可為。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華特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陳陽,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瑞爾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軍等企業家結合各自的委員履職情況,圍繞“穩中求進提振消費,拉動新能源汽車全產業經濟”發表看法。
汽車產業作為上海主要的工業支柱,遍布嘉定、浦東、臨港等幾大新城,為上海創造了大量GDP和財稅,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高地。但由于退補政策的出臺、零部件及整車車企自身高昂的成本,部分車企出現虧損,加上外資高端新能源車企的降價策略,直接影響到2023年新能源車市場的增長,因此拉動汽車消費極其重要。

新能源車
據悉,上海有著一流的城市道路規劃及普遍覆蓋的充電設施,但客觀上受電池和芯片等原材料漲價的影響將會持續一段時間。對此,委員建議,對增程式和插電式新能源汽車的購車補貼予以適當的放寬。同時,中小微企業恢復發展,二手車交易市場的恢復也會起到拉動、刺激消費的作用。因此,出臺利好中小微企業和二手交易市場的政策,拉動汽車消費及交易額尤為重要。
對此,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表示,這些針對性建議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汽車消費提供了重要參考。市商務委員會在高度重視的同時,會同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認真研究建議內容并給出答復。
關于“出臺優惠政策,拉動和刺激新能源汽車消費”,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表示,一是強化產業政策頂層設計。其中,上海市政府在印發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本市新能源汽車制造業產值規模達到3500億元的發展目標,并圍繞核心技術突破、綠色交通能源體系加速形成、基礎設施配套持續優化、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等方面形成19項重點工作任務。二是有序推動經濟恢復,促進汽車消費。2023年1月,市政府印發《上海市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延續實施新能源車置換補貼等。
其次,關于“鼓勵和給予利好政策推動二手車交易市場”的建議,市商務委員會提出,一是取消國五排放標準小型非營運二手車遷入本市的限制。其中,在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外省市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小型非營運二手車轉入辦理的通告》中提出,自2022年8月1日起,凡符合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的小型非營運二手車,可申請轉入本市,有效促進二手車自由流通和規模化發展。二是完善二手車市場主體備案和車輛交易登記管理。落實《商務部等17部門關于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依托全國汽車流通信息管理應用服務系統,及時審核并確認二手車銷售企業上傳的備案信息。另外,市商務委員會召集公安、稅務等相關部門,召開專題會議,規范經銷小客車登記簽注和臨時行駛號牌管理,便利二手小客車轉讓登記辦理,促進二手車流通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最后,市商務委員會提出,將高度重視汽車出口發展。會同臨港新片區加快推進南港碼頭升級改造,為重點車企提升出口運能;推動中歐班列實現新能源車運輸,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進出口能力;支持嘉定區汽車及零部件基地、臨港新片區汽車零部件基地獲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2022年,上海市汽車(包括底盤)出口額1147.3億元,同比增長101.3%,占全市出口總額6.7%。在促進二手車出口方面,根據商務部要求,市商務委員會遴選8家企業開展二手車出口試點工作。此外,市商務委員會鼓勵企業積極開展海外戰略布局。如,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上海企業,可申請對外投資合作專項資金。近年來,已有不少車企獲得專項資金支持。
據悉,上海近年來先后出臺《上海市充(換)電設施“十四五”發展規劃》《上海市鼓勵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發展扶持辦法》《上海市公共停車場(庫)充電設施建設管理辦法》等文件,積極推進充(換)電設施建設。截至2022年底,上海累計建成各類充電樁69.7萬根,其中公共樁14.5萬根,累計推出出租車充電示范站54個,建成出租車換電站23個,充電樁數量位于全國領先水平。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接受度、認可度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底,累計推廣規模突破百萬輛,達到101.3萬輛,在全球各大城市中位居第一。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大幅增加,而與新能源汽車數量快速增長形成對比的是,雖然上海已累計建成各類充電樁近70萬根,但“里程焦慮”的充電難題依然存在,出租車、城市配送物流等公共領域車輛,距離全面新能源化尚存在一定差距,公共充(換)電設施數量和服務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經過調研,民建會員、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停車事業部安全總監余金寶,金山區水務局副局長邱晏,以及徐貴、陳未等委員反映:首先,充電樁資源布局不夠均衡。每逢節假日,公共場所和高速服務區常常“一樁難求”,公共充電樁鳩占鵲巢現象較多。相較于中心城區,滬郊農村地區新能源車充電基礎設施分布較少,已有的充電設施存在“有人建沒人管”,設施老化缺乏維修,充電環境不佳等情況。其次,小區的電力基礎設施跟不上。上海大多數老舊小區,停車位的電容量已滿或接近滿負荷,新的充電樁電表申請,電網公司不再批準。如果小區要擴充電容,則會涉及新設配電間、配電柜、計量箱和供電電纜,相關施工改造流程較為復雜,難解燃眉之急。
一是科技賦能,盤活現有充電樁資源。開發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站的智能聯網平臺,使車主可以通過手機實現隨時隨地查詢附近充電樁分布及使用情況,并對充電情況實時監控。另外,梳理不同地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使用量,形成新能源汽車駕駛情況熱力圖,更加科學合理地優化充電樁設置,也便于摸清充電樁老化、損耗情況,并加強后期管理維護,避免設施閑置和資源浪費。
二是適度超前規劃,擴充公共充電車位。在社區方面,將小區的存量車位供電容量列入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通過電力基礎設施改造,擴充小區公共充電車位。新建的住宅小區停車位必須配備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將相關標準納入建筑設計和驗收規范,并鼓勵住宅小區引入市場化充電樁安裝經營公司負責車位改造的設計、施工和運營。在公共場所方面,鼓勵商場、辦公樓、客運站、公共停車場等地新建、改建經營性充電設施,鼓勵國資、民資參與開發建設,并給予信貸資金、電價優惠和稅收優惠政策。
三是完善政策,提高充電車位周轉率。引入價格調節機制,通過充換電同等電價等激勵政策,鼓勵更多以換代充能源站的出現,縮短充電時長,滿足更多用戶的充電需求。交管部門可根據車主長期居住小區內公共可充電車位的數量,配發新能源牌照額度。
四是完善行業標準,鼓勵新技術應用。目前可充電的停車位多是地面車位,其實多種類型的立體車庫都已有成熟的充電解決方案,只是缺乏行業標準和驗收規范,產品無法取得特種設備合格證書。因此建議盡快制定頒布特種設備檢驗的行業標準和驗收規范。此外,國外的充電技術公司已研發出移動充電機器人,類似于新能源車“充電寶”,相對于固定的充電樁,其場景應用更廣更靈活。建議可先行在技術上論證移動充電機器人的可行性、經濟性和可推廣性,為有興趣投入開發或已在研發相關產品的公司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以技術革新解決新能源車充電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