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煜
【內容分析】
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名著閱讀教學,實質就是要拓寬學生獲得與運用知識技能的領域,培養適應時代的語文能力。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本節思政課以《艾青詩選》名著研讀為例,以生為本,利用內、外部學習動機相互作用推進閱讀。
《艾青詩選》是愛國詩人、自由體新詩的代表詩人艾青的詩歌選集,擁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審美意象。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詩歌閱讀單元收錄了關于《艾青詩集》的名著導讀,從宏觀上對閱讀教學活動給出了指導。本節課旨在和學生一起具體“研讀”艾青詩歌中“太陽”這一意象,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在“太陽”這個意象的比較分析中感受艾青對祖國的熱愛、對光明的追求,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懷。
【學情分析】
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最大失誤,是用教師對語文知識的認識結果代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識過程,用教師語文能力形成的結果代替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過程。要以學生為本,訓練學生感知語言文字的能力、欣賞與評價思想內容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學生自己對作品的價值判斷。經過我的觀察,發現目前學生閱讀面對著多重困境,比如:時間不夠沒法讀,內容太難不會讀,時代隔膜不想讀,等等。所以我嘗試將《艾青詩選》閱讀教學活動分五節課(課時)落實:第一課時導讀,激發興趣;第二課熟悉文本,制訂閱讀計劃;第三課時圈點批注,發現有意義的問題;第四課時研讀“問題”,思考探究;第五課時展示研讀,寫成“小論文”并展示閱讀結果。
艾青詩歌中的“太陽”意象探究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朗讀、品讀、查閱資料等方法理解艾青詩歌中“太陽”這一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二)以探究“太陽”意象為例,掌握分析詩歌意象的常見方法
(三)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學習)方法
學法:朗讀、聽讀、自主思考、問題探究等。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重讀經典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根據我們學過的課文《我愛這土地》和自己對《艾青詩選》的前期閱讀,說說對艾青及其作品的認識。
【屏顯】艾青,自由體新詩的代表詩人,卓越的民族詩人,中國詩壇的泰斗。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艾青的詩一定要了解艾青詩歌的寫作背景,寫作背景了解得越深,學生對艾青詩歌的共情程度也就越深。
過渡:椽筆百年歌日月,詩章萬里震乾坤。艾青的許多作品都已成為藝術的瑰寶,像璀璨的明星朗照著歷史蒼穹。
(二)品讀詩歌,探尋意象
作家聶華苓評價:“艾青的詩,好在那雄渾的力量,直截了當的語言,強烈鮮明的意象。”
品讀艾青作品,解讀“太陽”這一意象。課內名著導讀重在“導”,課內只是方法的引導、興趣的激發和難點的點撥,真正的閱讀功夫在課外。
環節一:
【學生活動】師生共讀詩歌節選部分,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對話,感知“太陽”意象。
【屏顯】詩歌片段
《太? 陽》
一九三七年春
片段一:
從遠古的墓塋
從黑暗的年代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若火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太陽向我滾來……
片段二: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開
陳腐的靈魂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解讀賞析:
“太陽”在這首詩中是一種光明、力量的象征,詩人在詩中指明,歷史是不可阻擋的,光明的到來是必然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謳歌太陽來謳歌偉大的時代,以自己的情緒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感受到一個新的時代就要誕生了。
【屏顯】詩歌片段
《向太陽》
一九三八年四月
片段一:
太陽
它更高了
它更亮了
它紅得像血
太陽
它使我想起 法蘭西 美利堅的革命
想起 博愛 平等 自由
想起 德謨克拉西
想起 《馬賽曲》? 《國際歌》
想起 華盛頓 列寧 孫逸仙
和一切把人類從苦難里拯救出來的
人物的名字
是的
太陽是美的
且是永生的
片段二:
……
今天
奔走在太陽的路上
我不再垂著頭
把手插在褲袋里了
嘴也不再吹那寂寞的口哨
不看天邊的流云
不彷徨在人行道
今天
在太陽照著的人群當中
我決不專心尋覓
那些像我自己一樣慘愁的臉孔了
今天
太陽吻著我昨夜流過淚的臉頰
吻著我被人世間的丑惡厭倦了的眼睛
吻著我為正義喊啞了聲音的嘴唇
吻著我這未老先衰的
??!快要佝僂了的背脊
今天
我聽見
太陽對我說
“向我來
從今天
你應該快樂些啊……”
……
解讀賞析:
詩人艾青在明朗如瀑的太陽下沐浴,他狂喜地注視著那充滿盎然生機與活力的世界,內心燃起熊熊的火焰。
【屏顯】詩歌片段
《太陽的話》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我帶著金黃的花束
我帶著林間的香氣
我帶著亮光和溫暖
我帶著滿身的露水
快起來,快起來
快從枕頭里抬起頭來
睜開你的被睫毛蓋著的眼
讓你的眼看見我的到來
讓你們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開它們的關閉了很久的窗子
讓我把花束,把香氣,把亮光
溫暖和露水撒滿你們心的空間
解讀賞析:
艾青用太陽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緊閉著門戶的木板房比喻當時人民生活的閉塞、陳舊、落后的環境,以第一人稱代表太陽呼喚國人改變現狀,迎接光明。
【屏顯】詩歌片段
《給太陽》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一日
太陽啊,你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樂帶給人間,
即使最不幸的看見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時間的鍛冶工,
美好的生活鍍金匠;
你把日子鑄成無數金輪,
飛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沒有你,太陽,
一切生命將匍匐在陰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飛翔。
我愛你像人們愛他們的母親,
你用光熱哺育我的觀念和思想——
使我熱情地生活,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帶走。
經歷了寂寞漫長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巔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著,
在你的光輝里沐浴我的靈魂……
解讀賞析:
“太陽”既是為了反抗日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全民覺醒、奮起救亡的一個偉大民主時代,更是人類不朽的進取精神的象征。
【設計意圖】
在艾青的詩學中,詩不是簡單的情緒抒發,也不是簡單的哲理書寫,而是把生活的經驗通過詩人的構思,凝結成象征性的含義。品讀與朗讀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把握意象,更好地體會詩歌抒發的情感。
環節二:
【學生活動】師生對話,深入探究艾青詩歌中“太陽”的意象
對話1:艾青筆下“太陽”這一意象的自我理解。
1.《太陽》(一九三七年春)
艾青的感受世界里,太陽竟是從遠古的墓塋、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穿過黑暗的年代滾來的,這暗示著光明誕生于黑暗和死亡。艾青用太陽象征光明和希望。
2.《向太陽》 (一九三八年四月)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謳歌太陽來謳歌偉大的時代,以自己的情緒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感受到一個新的時代就要誕生了。
“太陽”在這首詩中是一種象征,詩人在詩中指明,歷史是不可阻擋的,光明的到來是必然的。
3.《太陽的話》(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詩人寫太陽是一種象征,一種代言,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夠給人民帶來解放的民主政體。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政府為人民謀幸福,所以詩人用太陽來比喻它,來代言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政府的親民思想。作者借太陽,象征光明、進步,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光明的向往。
4.《給太陽》(一九四二年三月十一日)
詩人以謳歌太陽,來謳歌這一偉大的時代,以自己的情緒來感染讀者的情緒,使人們都能感到一個新的時代就要誕生了。
總結:艾青的作品常常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還有融入革命隊伍的無比自豪、興奮。
對話2:艾青為什么對“太陽”那么鐘愛呢?
1.時代背景
【屏顯】
抗日戰爭,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與日本帝國主義抗爭。
當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由民族危亡走向新生偉大歷史轉折時,詩人用敏銳的目光注視著時代的變化,發掘出“民族潛藏著的生命力,也是民族解放最深厚的偉力” 。
偉大的抗日戰爭為詩歌創作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艾青隨之擴大了政治視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創作的長詩《向太陽》和《火把》,以磅礴的氣勢表現了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振奮精神和英雄氣概。(張同吾評)
抗戰爆發后,艾青事實上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稱之為“艾青的時代”,他的創作不僅開了一代詩風,而且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詩界。(中國網評)
2.詩人經歷
【屏顯】
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
1932年初,艾青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
1938年,詩人在武漢,武漢當時作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重鎮和前線,正轟轟烈烈地開展著保衛大武漢的群眾活動,詩人內心鼓蕩著強烈的激情和創作的欲求,長期郁結于心的情感爆發出來,漫長曲折奔波的痛苦,疲勞和在獄中的艱難和執著不移的追求,都隨著詩人眼里的熱淚和心中的熱血一起噴發出來。飽含著詩人對艱難人生的回顧,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對悲慘歷史的思索和對光明未來的期盼。
1942年艾青到達延安,他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感受到即將到來的光明未來。詩人謳歌“太陽”來謳歌為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全民覺醒、奮起救亡的一個偉大民主時代,“太陽”是人類不朽的進取精神的象征。
艾青是一個與苦難的中國命運相連的英雄主義的人。他的憂傷和痛苦,正說明他與勞苦大眾一齊同呼吸共命運,與危難重重的民族血肉相連。憂傷和痛苦在他的心靈里沒有消失,反而讓他意識到在現實斗爭中要不斷地突破自己,才能迎接“太陽”。為迎接日出,他終于從傷痛中站了起來,身上的創傷和精神上的憂郁,并沒有使他灰心絕望,他忍著傷痛投入了戰斗,他流著熱淚贊美日出,迎接那“新鮮、溫柔、明潔的光輝”。
3.文化背景
【屏顯】
中國古代神話《夸父逐日》 法國學習經歷
“太陽神”
畫家的視角,繪畫畫作中“太陽”色彩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于戰斗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的形象,如火把、火焰、號角、春天、曙光、黎明、太陽等,艾青的詩常常是對光明事物的歌頌,對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艾青對“太陽”鐘愛,表現了詩人對象征自由、解放、博愛和智慧之“太陽”的熱切追求,對自由的熱烈憧憬,給讀者光明與振奮的啟示,從而呈現出艾青詩歌風格的豪壯、雄健之美。
總結:詩人鐘愛“太陽”源于詩人的經歷、時代背景,還有文化傳承。我們今天讀詩,也是在傳承一種文化,一種對光明和美好未來的追求,國家、民族、甚至每個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至暗時刻,我們要去錘煉自己的精神品質,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追光者,甚至是一個發光體,這就是解讀艾青詩歌的意義之一。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運用課內所學,課外認真讀詩,真正愛上《艾青詩選》。既將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落到實處,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誦讀詩歌,咀嚼“太陽”意象
【屏顯】
吟哦諷誦而后得之
(自由選擇 前面詩歌片段)
1.師生共讀,注意“以讀助解”,情緒飽滿、激昂的語調
2.個體展示,教師、學生分別展示,相互點評(語速、語氣、語調、停連等)
四、結束語
【屏顯】
讀經典,讀整本書,深入研讀,相互交流,見天地,知人生。
五、作業設計
(一)認真研讀《艾青詩選》自我探究,艾青詩歌中“土地”意象
(二)以組為單位進行一次“艾青詩歌朗誦會”
【教學反思】
我的收獲:
首先,這節名著研讀課中我與學生細讀后確立研究對象,將艾青詩歌中的太陽意向進行對比,從而和學生一起體驗、分析、分享太陽這一意象內涵。
其次,整節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讀、學生評、學生展示,讓學生充分在課堂中、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得以提升自我認識,加深了他們的民族情感,達成思政課教學育人的目的。
不足之處:
首先,對于每首詩歌的時代背景的介紹,沒有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上。
其次,最好設計一個“微寫作”環節,這樣的話便于學生及時把研讀的感受和結果進行沉淀,條理清晰地書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