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琴
新課標在階段目標中強調學生主體的體驗與領悟。因此,古詩詞課堂教學必須打破以往死記硬背的模式,改變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
一、真心接觸,個性感悟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應讓學生直面經典,與詩詞文“真心接觸”,能懂會學的自主解決,即使是疑難重點,教師也不要急于揭曉,而應巧設臺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
二、誦讀啟思,想象感悟
針對古詩詞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各學段的教學目標中強調“誦讀”二字。可見,古詩詞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古詩詞語言精警含蓄,教師在教學中應繼承傳統教育的優秀經驗,借鑒現代教學理論的新啟示,發掘古詩詞藝術上的留白,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將古詩詞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在誦讀中感受古詩詞的豐富內涵。杭州市拱宸橋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王崧舟便是這方面的行家。
王老師在江蘇無錫舉行的“全國首屆經典古詩文誦讀觀摩會”中執教的《長相思》,為教師及教育同行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從圖、樂入手,讓學生們在《琵琶行》的音樂中,結合屏幕展示的畫面,想象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關于他故園的畫面與情景。然后請學生根據想象,暢所欲言。在他的引導下,學生真切而清醒地感受到:在這里,沒有孩子們的嬉笑,沒有楊柳依依,有的只是《長相思》。此時再讀《長相思》,學生們便能在那“山一程,水一程”中領悟到作者凄凄切切的故園相思之情。
三、開放課堂,學科融合
語文課堂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也應如此。如教師把講臺讓給學生;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所思所想。此外,還可以打破學科界限,相互滲透、融合,把詩詞體悟回歸到“大語文”中,回歸到“生活”中。
總之,教師要多學習、多借鑒優秀教師的古詩詞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熱情。讓學生學會誦讀,在誦讀中發現樂趣,在樂趣中體味詩情詞意,在體味中拉近與古詩詞的距離,發現古詩詞的美妙。
除以上所述外,教師還需要提升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興趣喜好,選取有意義的書籍,開展讀書交流會,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愛閱讀,家長也要支持閱讀,積極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這樣,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語感及理解力、閱讀水平,從而為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奠定良好的語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