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卓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戲曲就其本源而言,是一種高度地方化,民俗化的藝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戲曲一方情。湖南花鼓戲,毫無疑問是湖南土生土長家喻戶曉,喜聞樂見,有著強烈地域性文化魅力的舞臺表演藝術。許多經典劇目膾炙人口,久演不衰。如現代花鼓戲《打銅鑼》《補鍋》《攔車》《殺嫂》《送貨路上》《三里灣》《桃花汛》《老表軼事》《劉海砍樵》《黃桃書記》等,這些不僅得益于有優秀的劇本,更為關鍵的是在戲劇傳承方面還有老一輩花鼓戲表演藝術家辛勤地付出。有人說得好,思維影響人生,思維決定出路。好的出路在于有新的觀念和深層次的思維邏輯。湖南花鼓戲在時代的引領下,兼收并蓄,銳意改革,在藝術大潮中破浪前行,無論是傳統劇目或現代劇目,舞臺上敢于突破,舞臺下勤于思考。
話劇屬外來藝術,要說花鼓戲基本功在話劇基礎教學中的作用,大部分業內人士會認為這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兩種戲曲表演藝術形式相比之下,有著天壤之別,何談花鼓戲基本功能在話劇基礎教學中起到作用?其實不然,現在的戲曲舞臺早就打破了以往的世俗觀念,無論是話劇還是花鼓戲早就與其它姊妹藝術聯姻在一起,其目的在于取長補短。大家相互影響,相互依托,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變中求穩,穩中求進。花鼓戲基本功離不開唱、做、念、打、手、眼、身、法、舞“四功五法”,話劇基本功則離不開臺詞訓練(包括繞口令、聲音訓練、環境模仿訓練、對唱、朗誦等訓練)和形體基本訓練(個性解放)及表演訓練(感覺訓練、觀察訓練)等三大要素。花鼓戲雖是地方小劇種,但基本功與京劇、湘劇、昆曲、祁劇、漢劇等大劇種沒有區別,換言之,大劇種講究的,花鼓戲也在講究,大劇種有的,花鼓戲自然少不了,如京劇的“把子功”“毯子功”用來渲染戰斗氣氛和英武人物的“起霸”“走邊”等。這些程式化的組合經常在劇目中出現,自然離不開嫻熟的基本功。它的出現增添了演出中的表演元素,使花鼓戲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花鼓戲為緊跟時代步伐,每個人物的出現為讓觀眾賞心悅目,鼓掌叫好,都在認真付出,他們深知站在舞臺上要想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得有自己看家的本領及拿手好戲和出色技巧,基本功不僅要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扮演的藝術形象還要唱得好,做得佳,不說栩栩如生,至少也得活靈活現。花鼓戲基本功在話劇基礎性教學中如能運用得當,自然能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
花鼓戲劇目中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不再像過去“兩小”、“三小”的地花鼓表演,每個行當在各自挑梁主演的劇目中少不了有大段的臺詞,這些臺詞的出現以故事向前遞進而定,大多作為故事“解扣”的重要手段,如傳統花鼓戲《啞女告狀》中的老仆掌忠得知大小姐掌上珠遭妹妹掌賽珠刺啞,并誣賴她毒殺兄長呆大冒認官親時,掌忠挺身而出為大小姐鳴冤,其大段關鍵性的“解扣”臺詞,不僅要求演員口齒清晰,基本功扎實,在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技巧方面還得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戲曲有“千金念白四兩唱”一說,指戲曲表演,唱詞遠不如道白難度高,價值大,可見臺詞訓練的重要性。托爾斯泰曾對文學青年說:“請你們珍惜語言,讓每一個字都像利箭一樣一直射到觀眾的心坎上。”換言之,臺詞訓練對演員在戲劇作品中是何等關鍵。話劇在臺詞訓練中照樣不能小看,但如能借鑒花鼓戲喜、怒、哀、樂的臺詞訓練方法,學員很可能事半功倍。
花鼓戲無論專業或業余都很重視形體訓練,老一輩藝術家深知,無論扮演什么角色,有了好的形體自然就有了好的舞臺氣質,絕對不允許年輕演員有“駝背”“哈腰”“含胸”等出現在舞臺上,除特定的人物造型外,所有演員包括龍套在內,必須要有好的形體呈現在舞臺,特別是主要演員,走上舞臺有沒有戲,觀眾看形體就一目了然。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肢體語言協調性好不好,對戲曲演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課題。花鼓戲形體訓練是比較嚴格的,除像專業舞蹈演員一樣認真練習“站墻”修身以外,還得有腿,腰、及形體控制等訓練,這點與話劇演員形體訓練應該是八九不離十。
形體訓練中,演員首先得充分認識自己的身體,身體作為演員在戲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載體之一,時刻處在一個準備成為任何角色形象的創作狀態。只有全面認識,才能進行全面的專業形體訓練,才能對每個部分精準有力的控制與支配,達到靈活自如地運用與藝術創作。身體除了自身生理特征,還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屬性,即通過形體來表達語言,豐富情感,展現人物的綜合氣質,這里所指形體訓練,是全方位的,有了好的形體語言,演員自然能在完成戲曲動作時有好的協調性,不同的人物出現在劇中反映出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其表達方式自然就有了不同的變化。如現代花鼓戲《臺灣舞女》經理與舞女,舞女與車夫,車夫與地下黨等,每個人物呈現在舞臺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形體語言及個性化動作,演員只有讓自己的身體覺醒,認真的解放與運用,在規定情境中才能找到扮演不同角色的差異性。演員的身體是一個時刻準備著的身體,隨時塑造任何舞臺形象,且身體靈活自如、形體訓練有素。花鼓戲演員“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形體訓練對話劇基礎教學中的個性解放,在塑造形體美上有著深遠的意義。
湖南花鼓戲表演教學模式中,無論是師父教徒弟,還是老師教學生,其悲痛、恐懼、驚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等八種情緒表演訓練,基本上都是依葫蘆畫瓢,老師怎么做,學生就怎么學,兩百多年一直傳承至今,和唱腔教學“以聲相傳、口傳心授”。“一板一眼、一字一句”的教學方式差不多。可以說、在中國戲曲藝術教學過程中,花鼓戲這種表演訓練到目前為止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教學方式,當然、隨著時代飛速前進,花鼓戲表演訓練同樣注重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唱腔與表演相結合,表演與內容相結合,表演與傳統及現代戲的區分,使其表演體系更為細膩,更為豐富,塑造力更為寬泛,藝術感染力更強大。花鼓戲演員中不管哪個行當在表演訓練中已經有了自己的訓練模式與技巧,那么,到底什么叫表演呢?“表”就是表達,“演”是指演繹。表演是統一的稱謂,簡單來說表演是由外及內,再到外的過程。演員把劇本,臺詞,人物內心的東西傳遞給觀眾,演員同時又是創作者,創作工具和創作作品。表演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自當要真實可信。加上系統、科學的表演訓練方法,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舞臺自我感覺,就是要求像生活中對待一切事物的態度一樣,去對待一切舞臺虛構。因為舞臺上所有一切都是虛構的、假的,但訓練有素的演員就能快速的,以假亂真,獲得像人在生活中那樣的一種自我感覺。真正地相信所有的假定,從而身臨其境。
戲曲表演藝術來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不單指花鼓戲,所有劇種都一樣。沒有生活,何來張弛有度,波瀾起伏、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戲劇高潮及真實夸張的藝術表演。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不論花鼓與話劇,都有自己的表演范疇,因為他們所扮演的都是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有的勇于革命。有的剛正不阿,有的機智勇敢,有的阿諛奉承,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但凡戲曲都講究程式表演,程式的出現是演員個性、特色的舞臺演出語言。通俗地說,同樣是扮演小生或髯口,基本功扎實的演員就能充分運用基本功特長來達到舞臺演出的最佳效果。如風雨中行船,爬山、搶險、行軍等、當這些戲曲程式出現在劇中需演員完成時,基本功扎實的演員就能把巧妙地在程式中將技巧揉為一體,使之更加生動,表演更具魅力。“四功五法”每一功,每一法都是表演訓練的關鍵。
花鼓戲過去流行在湖南中部及湖南西洞庭湖區一帶,曾被稱為“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竹馬燈”“采茶燈”“跳秧歌”等,劇種定型后稱為路子,如省花路子、益陽路子、西湖路子、湘東路子......不同的路子在藝術上相互吸引,取長補短,綜合發展。論花鼓戲基本功在話劇基礎性教學中的意義,自然是廣泛不凡的。
演員不同于其它行業,尤其是戲曲演員,現代花鼓戲《打銅鑼》蔡九有句臺詞說得好,“不聰明唱不得戲,不能干打不得鑼”。戲劇演員需要具備先天的靈性與后天的勤奮,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花鼓戲雖地方劇種,但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國際的。隨著時代發展,花鼓戲已經成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也是湖南地方文化一面獨特精神旗幟。話劇演員如能吃透花鼓戲“四功五法”基本功,綜合素質自當令人刮目相看。戲劇藝術是舞臺藝術,也是戲劇家的藝術,更是觀眾的藝術。好的演員,非常看重綜合素質的提高,不管是花鼓戲演員還是話劇演員與好的戲劇作品一樣,離不開觀眾捧場,離不開觀眾共同創造。戲曲演員只有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藝術水準超人才能使觀眾認可,才能緊跟時代步伐,以至于有能力充分表現時代精神,在各種題材中塑造不同的藝術形象。
花鼓戲基本功自然能在演員塑造角色與對戲曲總體審美上鑄就不一樣的品質。生活是文藝作品創作的源泉,一切成功的藝術典型都來自于生活,花鼓戲更是如此,起于農村,來于百姓,過去的“兩小”“三小”到今天行當齊全的都市化演繹,過去題材單一到今天題材多元化,都是通過一代代戲劇人深入觀察,體驗、研究、分析得來的。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戲曲獨具的審美特征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才構成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包括地方戲在內,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獨特的藝術光芒。
20 世紀初,話劇自歐美引入中國才廣泛流傳。不像花鼓戲土生土長,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就百姓而言,花鼓戲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看得高興了,現場甚至還可以亮一嗓子。當然,作為演員并不能排斥任何劇種,只有追求自身藝術修為,注重藝術本體創造,充分把握不同藝術形式的基本特征和表現手段及方式方法來豐富自己的舞臺藝術形象。花鼓戲基本功不僅能提升演員在話劇中的表演能力,還能提升演員的藝術修為。花鼓戲題材廣泛,其主宰必然是生活在湖湘土地的蕓蕓眾生,正是這些善良的小人物,向我們傳遞著底層百姓對生活,對人生的態度。他們知恩圖報,熱情樂觀,語言生動風趣,雖說是凡人小事,但能以小見大,引人思之深長。
花鼓戲基本功在話劇基礎性教學中的作用與意義數不勝數,需演員在教師的指導下仔細琢磨,認真領會,靈活運用。更為關鍵的是需要演員自身刻苦練習,才能真正達到爐火純青。戲曲舞臺上從來就沒有妙手天成,不琢成器的先例。今天的戲劇舞臺,隨時代的發展,主流文化、網絡文化,自媒體平臺等高速發達,給戲曲演員帶來無限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演員有過硬的基本功,甚至還要有拿手的舞臺絕活。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打好了,演員站在舞臺上才能有突出的表現。戲曲教師在培育方面更應如此,怎樣合理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花鼓戲基本功在話劇基礎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作用與意義,有效提高演員的綜合藝術素質,為社會需要、時代需求、戲曲發展培育出更多能站在舞臺獨當一面的戲劇人才,這該是當代戲曲教師追求的永恒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