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李玉華,周爭軼
上海市寶山區精神衛生中心護理部1、康復科2,上海 201900
精神障礙是指患者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大腦功能失調,在情感、認知等方面出現妄想、錯覺、亢奮、狂躁等精神異常,在行為特征上出現識別困難、情緒反應失調、刻板行為等異常行為,病情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行為[1-2]。目前我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620 萬人,數量龐大,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意義重大。精神障礙屬于慢性疾病,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思維障礙和異常行為,但患者往往因為認知不足和社會觀念影響,對治療存在抵抗心理,治療依從性低,以致藥物治療效果受到影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3]。因此精神障礙患者同時需要對患者的行為退縮、被動合作等進行干預。心理干預是精神障礙常用臨床干預方式,已被應用于不同的精神障礙患者類型,例如,機體疾病致精神障礙[4]、吸毒導致精神障礙[5],并在緩解抑郁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對于精神障礙患者而言,家屬是其情感寄托。家庭內部的情感表達是精神分裂的有效預測因子,家屬積極或負面情緒反應,都會影響患者疾病的康復。強化患者家庭功能,對促進患者恢復具有重要作用[6-7]。目前精神疾病研究多數集中在家屬陪伴和心理干預對疾病的影響方面。但是疫情期間為遵守防疫要求,家屬不能探視。本研究發現對于住院患者而言,患者缺乏家屬陪伴會產生被拋棄感,恐慌和抑郁情緒加重,影響康復治療。而微信探視模式在疫情期間既滿足了患者和家屬的情感交流,又降低了家庭不良氛圍對患者的影響,增加了家庭親密度,提高用藥依從性。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干預結合微信視頻探視模式在新冠疫情期間住院精神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在上海市寶山區精神衛生中心住院治療且符合以下納入和排除標準的95 例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關于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8];(2)慢性穩定期(病史五年以上,且3 個月內無明顯病情波動);(3)基本溝通無障礙。排除標準:(1)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2)合并其他精神病者;(3)精神發育遲滯者。根據實施護理干預方式不同分為聯合視頻探視組48 例和單純心理干預組4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例(%),±s]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s]
組別例數BMI(kg/m2)性別 疾病類型平均年齡(歲)聯合視頻探視組單純心理干預組χ2/t值P值48 47男性22(45.83)25(53.19)女性26(54.17)22(46.81)0.514 0.473 53.72±3.21 54.08±3.18 0.549 0.584 22.13±4.21 22.35±4.17 0.256 0.799精神分裂癥20(41.67)15(31.91)雙相情感障礙癥17(35.42)16(34.04)抑郁癥11(22.92)16(34.04)1.660 0.436
1.2 護理方法
1.2.1 單純心理干預組 該組患者進行常規心理干預,干預時間共6個月。(1)飲食與環境干預:注意飲食衛生,避免使用引起興奮食物,如咖啡、煙酒等。不能參加引起激烈情緒的活動,如觀看緊張刺激的電影、電視劇。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噪音和強光。(2)心理干預:首先,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判斷精神障礙的類型是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或者偏執性精神障礙等。30 min/次,每周1次心理疏導,向患者的疾病表示理解和同情,給予患者關懷,降低患者抗拒心理,鼓勵患者抒發自身情感;其次,每次30 min,每周1次認知課程,向患者闡述疾病產生的原因、治療的途徑,通過心理干預讓患者消除病恥感,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思維和認知。對于幻覺及妄想,采取中立態度,不承認也不否認;針對產生幻覺的患者適當引導其參與喜歡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不爭辯,適當的時候,對其幻覺狀態給予合理的解釋;對于妄想患者,適當給予引導,但不觸及妄想內容;對于抑郁患者給予關系和鼓勵,降低負性情緒及自殺意念;對于暴力患者,以堅決的語言指出其行為將會產生的不良后果,必要時給予約束性措施。1次/d,30 min/次心理放松干預,通過靜默療法、音樂放松法等降低患者生理警醒,引導患者放松身心,減少患者交感神經系統活動,通過刺激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等調節大腦功能,放緩心率,降低顱內壓。
1.2.2 聯合視頻探視組 該組患者在單純心理護理組基礎上增加微信視頻探視模式,干預時間6 個月。具體方法:首先,提高患者家屬對精神障礙的認知,由醫院專家領頭,開班線上座談會,打消患者家屬的病恥感。其次,明確視頻探視內容,將心理干預和微信視頻探視結合,引導家屬正向思考以及如何和患者正確溝通,給予患者鼓勵,溫和勸說患者配合醫生治療,堅持吃藥。最后,確定家屬微信探視的時間和頻率,給予雙方安靜的探視環境。增加運動量、培養閱讀、音樂等其他愛好轉移患者注意力,適當增加患者與社會的接觸,將線下談話交流,改為線上共同參與某項活動交流,如線上聯歌。減少患者對家屬的過度依賴,以及家屬的不必要的情感表達,避免家屬在患者面前哭泣、抱怨,給病患施壓,發生爭執。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3.1 疾病狀態 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9]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疾病狀態。該量表共18 個條目,其中第1、2、5、9項關于焦慮憂郁,第3、13、16、18 項關于缺乏活力,第4、8、12、15項關于思維障礙,第6、7、17項關于激活性,第10、11、14項關于敵對猜疑;采用7級評分法,根據患者狀態由“無”到“極重”分別計為1~7級,總分126分。總分越高,病情越嚴重。
1.3.2 藥物依從性 采用服藥依從性量表(Medication Adherence Rating Scale,MARS)[10]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服藥依從性。該表分為藥物治療依從行為、服藥態度、不良反應負面情緒三個維度,1~4 題為服藥行為,5~8 題為服藥態度,9~10 題為不良反應。根據答案,回答“是”計0 分,回答“否”計1 分;其中第7、8題,回答“否”計1分。總分0~10分,≥8分表示為依從性高;6~7 分為依從性中等;≤6 分表示依從性差。Cronbach'sα系數為0.776。
1.3.3 負性情緒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1]、自殺風險評估量表(Nurses' Global Assessment of Suicide Risk,NGCARS)[12]、倍克-拉范森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BRMS)[13]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HAMA分為機體和精神兩個維度,共14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56分,7分以下表示患者情緒正常,21分以上表示重度焦慮;NGCARS共15個條目,涉及情緒、自殺傾向及行為、精神狀態多個方面,答案選“有”或“無”,其中第1、4、7、9、12項回答“有”計3分,其余回答“有”計1分,回答“無”不計分,總分25分,總分越高自殺風險越大。采用BRMS對患者干預前后躁狂情緒和干預效果進行評估,涉及患者動作、語言、敵意、情緒、睡眠等方面,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小于5分為無狂躁癥狀,22分以上為嚴重狂躁癥狀。分值越高患者狂躁情緒越嚴重。
1.3.4 心理彈性 采用康納-戴維森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4]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彈性水平,其中包含樂觀、自強、堅韌與控制3個維度,25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根據程度“從來不”到“一直如此”,計分0~4 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彈性水平越高。
1.3.5 家庭關懷指數 采用家庭功能量表(Adaptation,Partnership,Growth,Affection,and Resolve,APGAR)[15]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陪伴者功能,其中包含適應度、成長度、親密度、合作度、情感度5個條目,采取3 級評分制度,根據患者“幾乎很少”到“經常這樣”等不同情況,分別計0~2 分,滿分為1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與陪伴者關系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疾病狀態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焦慮抑郁、活力缺乏、思維障礙、敵視猜疑、激惹性評分均有降低,且聯合視頻探視組患者的上述各項指標下降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疾病狀態指標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disease statu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is group,aP<0.05.
組別例數焦慮抑郁 活力缺乏 思維障礙 敵視猜疑 激惹性聯合視頻探視組單純心理干預組t值P值48 47干預前7.41±1.36 7.36±1.35 0.180 0.858干預后3.07±0.35a 5.21±0.34a 30.220 0.001干預前8.12±1.02 8.20±1.08 0.371 0.711干預后4.32±0.65a 5.72±1.13a 7.421 0.001干預前6.57±1.16 6.67±1.20 0.413 0.681干預后3.05±0.28a 4.57±0.66a 14.666 0.001干預前19.37±1.45 18.87±1.66 1.564 0.121干預后2.64±0.42a 4.31±1.02a 10.474 0.001干預前5.40±1.12 5.36±1.09 0.176 0.860干預后2.45±0.53a 4.46±0.52a 18.654 0.00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藥物依從性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服藥依從行為、服藥態度、不良反應負面情緒評分均有升高,且聯合視頻探視組患者的上述各項評分升高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藥物依從性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drug compliance behavi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藥物依從性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drug compliance behavi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is group,aP<0.05.
組別例數服藥依從行為 服藥態度 不良反應負面情緒聯合視頻探視組單純心理干預組t值P值48 47干預前2.55±0.31 2.41±0.62 1.396 0.166干預后3.32±0.21a 3.02±0.27a 4.035 0.001干預前1.52±0.15 1.55±0.23 0.755 0.452干預后1.81±0.15a 1.62±0.14a 6.379 0.001干預前0.78±0.14 0.74±0.12 1.494 0.139干預后1.37±0.22a 1.21±0.15a 4.133 0.001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HAMA、NGCARS、BRMS評分均有降低,且聯合視頻探視組患者的上述各項評分下降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negative emo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is group,aP<0.05.
組別例數HAMA NGCARS BRMS聯合視頻探視組單純心理干預組t值P值48 47干預前19.55±3.54 19.18±3.76 0.494 0.626干預后7.25±1.36a 12.23±1.12a 19.460 0.001干預前14.41±4.24 14.18±4.13 0.268 0.790干預后5.21±1.41a 6.32±1.24a 4.071 0.001干預前17.32±3.46 18.32±2.23 1.670 0.098干預后12.23±2.25a 16.23±2.88a 7.553 0.001
2.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彈性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樂觀、自強、堅韌與控制得分均有所升高,且聯合視頻探視組患者的上述各項得分升高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彈性指數比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is group,aP<0.05.
組別例數樂觀 自強 堅韌與控制聯合視頻探視組單純心理干預組t值P值48 47干預前6.15±1.12 6.24±1.34 0.355 0.723干預后13.42±1.24a 9.61±1.35a 14.331 0.001干預前11.19±2.12 12.16±2.65 1.972 0.052干預后29.44±2.09a 21.48±2.11a 18.472 0.001干預前20.42±13.21 20.12±3.43 0.151 0.881干預后45.34±4.05a 31.04±3.23a 19.001 0.001
2.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家庭關懷指數比較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適應度、合作度、情感度、成長度、親密度水平均明顯升高,且聯合視頻探視組患者的上述各項指標升高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家庭關懷指數比較(±s,分)Table 6 Comparison of family care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表6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家庭關懷指數比較(±s,分)Table 6 Comparison of family care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point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is group,aP<0.05.
組別例數適應度 合作度 情感度 成長度 親密度聯合視頻探視組單純心理干預組t值P值48 47干預前2.44±1.02 2.26±1.04 0.852 0.397干預后6.23±1.31a 4.61±1.25a 6.164 0.001干預前2.53±1.03 2.46±1.07 0.345 0.746干預后6.15±1.22a 5.13±1.24a 4.041 0.001干預前6.57±1.16 6.67±1.20 0.413 0.681干預后3.05±0.28a 4.57±0.66a 14.666 0.001干預前19.37±1.45 18.87±1.66 1.564 0.121干預后2.64±0.42a 4.31±1.02a 10.474 0.001干預前2.43±1.28 2.11±1.22 1.247 0.216干預后7.11±1.23 6.14±1.21 3.874 0.001
精神障礙是慢性疾病,短期內治療難以取得理想效果,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心理干預及家庭關系在患者治療及康復過程中承擔重要角色[16-17]。家庭和睦是減少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的重要因素,家屬陪伴對患者病情有重要影響。不僅家屬親密度與患者預后與服藥依從性及負性情緒息息相關[18-19]。監護人對疾病認知、家庭離精神專科醫院距離也是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藥依從性的重要影響因素[20]。疫情期間,患者家屬探視受到限制,通過微信視頻模式是否會對患者家庭關系及患者用藥產生積極影響,是本研究主要內容。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心理干預聯合微信視頻探視模式之后,兩組家庭關懷指數均有所升高,與單純心理干預組比較,聯合視頻探視組升高程度更明顯。且兩組藥物依從性各指標水平均升高,與單純心理干預組比較,聯合視頻探視組藥物依性各指標升高程度更明顯。提示家庭微信探視模式聯合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和家屬的親密度,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適應度。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實施后,兩組患者負性情緒各指標評分均有所降低,比較單純心理干預組,聯合視頻探視組降低程度更加明顯。提示家庭微信探視模式聯合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焦慮情緒。推測原因在于家屬陪伴會讓患者對家屬產生依賴心理,反復要求出院,增加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壓力,甚至為了出院拒絕治療。另一方面,部分家屬將家庭溝通模式代入家屬與病患溝通模式,對患者造成心理壓迫,反而不利于疾病治療。甚至因為對病情的低認知,要求患者一旦好轉就立刻出院,但出院后又難以按照醫囑監督患者吃藥、溝通,導致患者病情反復。因此有研究顯示,有家屬陪伴的患者往往難以實現長久住院治療[21]。而微信視頻探視模式不僅可以很好地避免疫情擴散,還能更好地處理患者受到的家庭陪伴負面影響,更大發揮家屬陪伴的積極作用。家屬對患者的積極支持,又進一步有效緩解患者負性心理,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
心理彈性指的是患者面對外界變化產生的生理、心理上的反應。心理彈性在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獲得社會支持方面具有良性作用,是對精神障礙心理干預及微信視頻探視模式效果較為直觀的反映。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狀態各指標均有所降低,其中與單純心理干預組比,聯合視頻探視組下降程度更明顯。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彈性指標均有所升高,且與單純心理干預組比較,聯合視頻探視組升高程度更明顯。推測其原因在于,家屬陪伴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活動,使患者認識到自我價值,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改善患者的社會交往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彈性。心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和家庭對精神障礙的疾病認知,消除病恥感,促進家庭功能正常發揮,促進患者恢復。而通過微信視頻探視模式則可以打破地域空間限制,實現心理干預與家屬探視的結合。良好的心理干預與良好的家庭功能實現方式在疫情期間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恢復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聯合微信視頻探視模式實施后,患者疾病狀態好轉,心理彈性增加,情緒得到穩定,服用藥物依從性也得到提高,患者家庭親密度、情感度受疫情影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