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叔陽
(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南分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某市內部含有多條自然河及人工河流,水流由西北向東南排入河流,市內現狀建有長度約600km 的主干河道,兩岸建有大量合流溝渠。根據城市污水收集率、污水廠進水濃度可知,現階段污水收集系統依舊存在雨水混流,污水處理廠高負荷、低濃度等問題,超標污染物溢流也使得受納水體內部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水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在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思想推動下,基于環境保護理念視角,開展城市落實雨污分流優化設計至關重要。
項目設計路段現狀存在多條污水管及雨水管,但點多面廣,地塊污水接雨水,雨水接污水等現象較多,使得污水管網混入雨水,導致污水處理廠運營成本高、處理效能低,溢流及問題頻發,水環境破壞問題日益嚴峻。據統計,城區內已建成分流制雨污水管網各為60.1km、61.0km,還存在約33km 的合流收集管渠,整體建成區雨污分流率小于70%,離預期目標存在一定差距。另外,該市已建成的2 座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水量偏大。
(1)雨污分流與清污分流落實不徹底,依據對雨污水量多周期在線監測,筆者對本案例北片區及南片區的雨污系統平均日流量、COD 日平均濃度等參數具體數值實現預測,詳情如表1 所示。由表1 的預測數據來看,整體的運作性能依舊還存在較為明顯的上升空間,雨污混接嚴重,雨水管道旱季存在大量污水問題需重點關注。

表1 基于現實需求考量下的雨污水系統平均日流量、COD 濃度等情況預測
(2)污水處理廠長期處于高負荷、低濃度運行狀態,運行效率無法達到預期。根據污水處理廠處理水質水量數據,現有的兩座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分別為218.08mg/L、219.21mg/L,明顯低于我國進水濃度標準值291.65mg/L。城市雨污水混流問題使得污水處理廠難以擺脫高承載、低效能運作工況。
在對舊城區雨污分流落實改造設計期間,要首先對地下管線以及建筑內部的排水現狀實現細致物探調查,同時,還要基于具體的調查結果,完善整體的改造設計格局,并基于環境保護理念,設置專業儲存池及緊急排水管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合理強化城市排水能力,減少城市內澇問題出現頻次,最大化利用水資源,實現環境友好型設計建設目標[1]。
考慮到本案例雨污分流地點多位于老城區,且整體的基礎配套設施完建時間較早,地下管線十分復雜,地下可用空間基本已被完全使用,故而在城市雨污分流設計期間,需嚴格基于環境可持續保護視角,充分考慮項目實施期間可能對自然、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統籌分析,選取最適宜雨污分流設計及城市改造設計協同發展策略,以綜合效能的有效發揮,避免重復開挖作業出現,有效節約成本,提升城市雨污分流設計質量和效果[2]。
本案例北區,雖然大體已經完成雨污分流建造系統,但內部依舊存有錯接等問題,且很多混接節點都處于主干系統內部,整體的改造難度相對較高;南區問題則集中表現在合流系統、合流溝渠占比高,管渠檢查井破損,滲漏現象的嚴重,也使得整體的設計落實難度進一步提升。下面筆者將結合案例城市片區具體排查報告,以高效解決區域內多個排水分區問題為目標,詳細闡述如何基于環境保護理念視角,優化完善整體的城市雨污分流設計格局。
在具體踐行合流系統改造期間,考慮到合流系統分流改造會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為此不能僅將關注重點放在新建多品類污水管道及雨水管道上,還要充分基于現實發展特征,以系統評估數據為依據,以管渠破損狀況為考慮前提,以城市更新道路發展需要為準則,制定因地制宜的設計方案[3]。
首先對重現期是否滿足3 年的管網進行評估,如若滿足,則保留原有合流管道當做雨污分流后主雨水管道,并適當新建污水管;如若不滿足,則要依據對現實狀況需要,判斷是保留部分合流管道,將其當作分流污水管道,還是完全廢除河流管道,并新建兩套分流的雨污管道。其次還要對管線、檢查井修復占比是否超過一半開展評判,如破損占比小于50%,則保留原有合流管道,并適當新建分流至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如若大于50%,則要考慮廢除合流管道,并新建分流制雨污水管道。最后還要對道路提升改造之后管道覆土是否超過0.7m 開展評判。如若超過,則保留合流管道,并適當新建分流至污水管道及雨水管道。如若不超,則考慮廢除合流管道,全部新建分流制雨污水管道,合流系統分流針對性改造方案如圖1 所示。

圖1 合流系統分流針對性改造方案
不同格局的城市道路,對于管網及雨污水收集系統有著不同的需求。對于城市主干路及支路而言,因道路四周建筑緊挨道路紅線,且地下管道會集中位于人行道下方,故而新建排水管道,可適當選取布設在非機動車道下部,嚴格確保管道與路緣石相差距離大于1.5m;對于巷道這一格局體系,因其四周建筑物都緊鄰巷道,且周邊多以老舊小區為主,地下空間已基本被完全使用。為此,針對此等格局,落實雨污分流改造期間可重點采用如下兩種方式展開:①若可開發空間大于1m,要對現狀排水管道實施城市內澇風險評估。如若發現評估效果較佳,則保留使用,并將保留部分當做分流制雨污水收集系統。如若不滿足保留條件,要考慮廢除全部新建雨污水管道。②若可開發空間明顯小于1m,要盡最大可能將現存排水管道設施全部保留,并借助定位修復、局部改造等行為,將其當作分流式污水收集系統[4]。
同時還要具有統籌意識,完善整體的雨污分流系統設計格局,以本案例為例,本案例基于案例市的暴雨強度,優化雨水系統設計布局,以盡可能避免城市內澇等問題出現。本案例對應城市暴雨強度公式如下。
式中:Q——降水現實強度,L/(s·hm2);P——重現期,a,通常情況下,重現期采用3~5 年;t——降雨歷時。
基于對實際需要的分析,本案例設計了降雨預警結構,嚴格以城市常規流量為依據,對降雨量實現了預警,雨水優化利用系統如圖2 所示。

圖2 雨水優化利用系統
系統主要包括沉淀池、儲水池、預警池,為完善整體的設計格局,沉淀池上方要設置一定規格的進水管道及出水管道,以保障雨水順利進入沉淀池之后,能夠快速在底層匯集,順利實現雨水沉淀;經由沉淀后,雨水會持續累積,并沿著上方輸送管道,向儲水池排放。在此時,存在雜質的雨水會沉積在沉淀池底層。為保障工作有序推進,蓄水池上方也要設置一定規格的雨水進出水管道,進口處與沉淀池相連接,而出口處則與預警池相連接,待儲水池內部已順利盛滿干凈雨水之后,即排向預警池,通過預警池的水位、流量達到雨量預警功效。在此種設計格局作用下,短歷時降雨將得到有效緩沖,可緩解城市內澇,實效性顯著。
雨污分流進行期間,常會受上游、下游控制點的制約,使得污水管道標高出現沖突問題,鑒于此情況,可采用交匯井手段,針對性處理交匯方式,可嚴格依據標高沖突是否可調整作為參考,決定是否新建豎向交匯井,以本案例為例,考慮到案例在具體進行期間標高沖突,無法實現針對調整,故新建多個豎向交匯井。同時,為方便后期維修,還將橫穿管道緊靠在檢查井一側。后期經投入使用后發現此等設計格局實用性較強,維修起來十分便利,有著可觀的經濟價值。
再以多種類雨水排放管道設計為例,本案例基于實際需要,設計了3 種種類不同的雨水排放管道。多元雨水排放管道如圖3 所示。

圖3 多元雨水排放管道
其中,A 管道負責向污水管道排放合流管中的污水,B 管道負責雨水收集利用,C 管道則負責雨水排放進河流。未發生降雨時,B 管道處于關閉狀態,污水會通過A 管道排入污水系統,最終排入污水廠處理;一旦出現持續降雨,則關閉A 管道,開啟B 管道,使雨水能夠經過B 管道排入雨水利用系統;需注意,如若出現暴雨等較極端天氣,發現僅將B 管道開啟,難以滿足城市排澇需要,則要將C 管道及B 管道同時開啟保障多余雨水能夠順利沿著管道實現有序排放[5]。
庭院出戶管接駁這一工序也屬于雨污分流落實的重要一環。在對庭院落實針對性接駁期間,作業人員需嚴格基于庭院分流實況,實現細致化分類改造。
針對已順利完成雨污分流的庭院,要充分分析其雨污分流竣工數據,保障出戶管與道路順利落實完相應的分流作業之后,再對接外圍雨污水管網,庭院出戶管一類的接駁落實如圖4 所示;針對已分片區建設完畢具體雨污水系統,但系統仍存在錯混接問題的庭院,要充分結合庭院錯混接節點設計思路,保證所有改造作業順利完成后,再封堵截流井內污水截流管;針對那些未實現分流的庭院,相關作業人員需有提前意識,預先在排水系統末端,布設規格與國家標準相統一的雨水檢查井位置。隨后即可基于雨污分流設計發展需求,快速將庭院雨水系統與提前預留的對應雨水井實現直接接駁操作。

圖4 庭院出戶管一類的接駁落實
綜上所述,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而本文基于環境保護視角對案例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加以研究,并以合流系統優化改造方案落實、管位與雨污水收集系統格局模式設計、特殊節點附屬設施設計、庭院出戶管接駁針對性設計為切入點,制定的城市雨污分流設計格局,在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施背景之下,能夠較好地滿足水資源持續利用需要,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