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學 劉玲珍
道德與法治課程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作為課程的兩大支點。它注重在道德觀引領下的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對小學階段法治教育的目標明確指出:著重普及憲法常識,樹立守法意識和養成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以憲法精神為主線,涉及刑法類、民法類、行政類、經濟法類等法律內容,法治教育內容相對集中,故稱之為小學法治專冊。筆者發現,道德與法治中的法治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體現在教師難以有效地開展法治教學,缺少行之有效的途徑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對法律法規有較深刻的理解。
對于小學生而言,法律知識是抽象的。學生缺乏直觀的體驗,也就很難有感而發,要使法律深入人心更無從談起。如果課堂上只是單調的知識傳授,沒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接觸的法律知識不多,對于一些法律專有名詞,讀著都覺得拗口,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儲備。
大部分教師都按部就班,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部分教師開始思考,但都處在摸索階段,缺少有效的教學方法,法律專冊教學范式就更少了。
法治專冊的內容不是單純的法律條文教育,而是層層遞進,是面向學生的普及性的法治教育。開發貼近生活的學習資源,能夠喚醒他們已有的經驗。
教材中的法律案例是編者根據法律教育目標精心設計的,既圍繞教學目標,又盡可能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案例中的典型場景能喚起學生的回憶并引發聯想。教材中的案例等素材是教師的教學首選,如果法律案例適切本班學生,就可以保留教材中的法律案例和圖表。
在保留素材時,教師要遵循“法律知識學習”“法律知識鞏固”“法律知識拓展”三個原則,保留素材的精髓部分。一般對應的欄目有“知識窗”“活動園”“相關鏈接”。對這些內容,教師要認真解讀,細化到每個字、每個標點。
不同地區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要本著適切的原則,結合實際學情,對教材案例進行調整,用足、用好教材案例。
例如,可以采用“補充”“細化”“修改”的辦法進行調整。比如,把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生活情景對照,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礎上再補充“孫志剛案”;可以把專門為未成年人制定的三部法律細化;在學習教材中列舉的民法保護下的各式合同時,將“強強的爸爸和村委會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修改為父母親的“勞動合同”,這就貼近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易于理解。
生活就是最好的課堂,生活資源就是最鮮活的課程資源。法治元素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法治元素,把它們轉化為靈動的學習資源。學習不僅在課堂發生,整個社會都有學生學習的資源。教師要優選生活中的法治元素,拉近法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抽象的法律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在具體、鮮活的情境中學習法律知識。
法治專冊的教學從法律的要求上來說是簡單的,但課堂上呈現或支撐教學的一部部法律、一條條法則,這些文本資源必須準確無誤。當然,要準確地傳授法律知識,一線教師就需要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教師只有在具備法律知識儲備的條件下,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因此,一線教師應當主動學習“法治專冊”中的相關法律法規,讓自己擁有一定的法律思維能力。
學校在法治教育方面一直在思考并探究如何讓晦澀的法律知識變得鮮活生動,幫助學生認識“法”,理解“法”設立的意義。當前,教師的普法教學形式單一,主要以“灌輸式”方法教育學生要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或以簡單的課件講解為主,所以學生大多覺得學法比較無趣。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分塊,熟識相關內容及要拓展的法律法規知識(見表1)。

表1 單元主題拓學
教師應做好資料的收集,有豐富的法律知識,能保證在課堂上精準地表達。有了知識的支撐,教師把“法言法語”轉化為“童言童語”時就不會出現表達的偏差。
教師有了豐富的生活法治案例積累,就可以根據教學“難點”和學生“困惑點”補充生活案例。可以先預設學生學習中的薄弱點,發掘這些典型案例,再適時適度地運用到課堂中,將這些案例作為補充資源,讓教學化枯燥為生動、化理性為感性。
教師要開發更多的“學”本資源,基于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領悟能力,借助媒體資源,讓相對枯燥的法治內容以更生動的形式展現,如專題網站、公眾平臺、微課視頻等。
1.新聞故事類資源,觸發真實體驗
為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課程內容,教師可以精選真實而典型的生活事件,特別是新聞報道中真實而典型的案例,以此培養學生法治學習的關注力,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成效。
“憲法規定,任何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睂W生來說,這句話的意義是抽象的,引入真實的新聞事件,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相應的法律法規,觸發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
教學資源的典型性運用是教學有效達成的關鍵因素,只有觸動學生內心“情弦”的事例,才能成為引領其道德成長最好的助推器。筆者以焦點新聞“章子欣事件”作為道德引領的切入點,發掘事件背后的真相——相關法律知識和防范意識的缺失,導致悲劇的發生。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該事件中汲取教訓,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也要呼吁大家關愛留守兒童。
2.微課視頻類資源,助力理解知識
法治教育有些內容離學生生活較遠,文字晦澀,精選網絡視頻資源,如《法治中國》等紀錄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知識。
例如,在“人大代表為人民”一課中,“知識窗”以文字形式介紹了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知識。教師選取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選舉知識。學生興趣濃厚,看完視頻后進行交流,大部分學生能準確地回憶直接選舉的流程。微課視頻資源,在講解法治知識、激發學生情感等方面,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3.網站平臺類資源,培養法治意識
各類法治網站的充分利用,如“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 “中國普法創新網” “法宣在線”等,學生自主瀏覽學習網站并留言,咨詢課上相關的法律問題,從而引領學生自覺崇尚法治精神,于無形中增強法治意識。
例如,在“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中,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內容時,利用法治網站留言獻計獻策。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瀏覽各類法治網站的習慣,并積極鼓勵學生不僅要從網站中獲取知識,還要學著在恰當的場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從小培養法治意識,為“法治中國”貢獻力量。
守法須從學法起,法治長城始于一磚一瓦。“法治專冊”的知識內容多而煩瑣,涉及范圍又廣。點點滴滴的法治知識如果串連成鏈,就可以幫助學生建構法治知識樹。
“法治專冊”中涉及一些專業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這些散點知識記錄下來。教材中關于身份證分別有哪些信息、身份證有哪些用處、國家機構有哪些等知識點都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
根據情況,布置預學和復習,以身份證信息這部分知識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完成資料搜集,梳理相關知識點,課中進行交流,在交流中補充完善知識,課后完成知識泡泡實踐作業。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是非判斷能力尤為重要,教師首先要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并展開小組討論。教授新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好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對幾個相關情境進行積極討論,也可以開展辯論賽等活動。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的創造者。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觀點質疑、兩難問題情境辨析、辯論等活動,促進學生道德理性的提升,有效鍛煉學生的審辯思維。
教師通過有效的活動來落實課堂教學的情感體驗,讓“法治專冊”的課堂有溫度、有活力、有張力、有吸引力,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觸發學生真實的體驗感受,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這是在特定環境下的實踐教育中,通過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用法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法律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中,讓學生穿上紅馬甲,戴上“記者證”,拿上話筒,參與法治記者體驗活動。
觀眾熱線:入幼兒園前孩子沒有完成規定的接種項目,入園受到了影響的問題。
觀眾熱線:反映子女不愿意贍養老人的問題。
……
“法治記者”根據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對“觀眾”的求助進行分析并提供幫助。
用模擬觀眾投訴、記者采訪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司空見慣的生活事件中尋找法律現象,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法律無處不在,認識到法律的巨大作用,為法治認同和法治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
以上是筆者關于“法治專冊”的新樣態教學方式的補充,讓學生“知法”饒有興趣,“悟法”學之有道,“守法”水到渠成。教師在“法治專冊”的教學活動中既要注重法治教育與學生行為實踐的結合,又要注重開發學生生活中的各類法治學習資源,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建立對憲法的信任,堅定對憲法的信仰,滿足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需要,促進學生基本文明素質的養成,從而培養面向世界的現代化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