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利 張燕平
李聲岳主任醫師是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老師,國家級名老中醫,診治五官科疾病有50余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傳承李老治療喉痹經驗有重要實用價值。本研究是整理李老治療喉痹門診處方,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探討李老治療喉痹的組方規律,更好繼承李老治療喉痹的用藥思想,指導臨床。
1.1 建立數據庫篩選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國家級名老中醫李聲岳2015年5月—2017年1月門診治療喉痹規范處方325首,共266味中藥,建立數據庫。
1.2 中藥名稱規范由于李老的個人習慣,將中藥的名稱寫省略字或者別字,如“蟬殼”書寫為蟬蛻,“法夏”書寫為法半夏,“蘇葉”書寫為紫蘇葉,“大貝”書寫為浙貝母等,本研究將篩選出的處方中藥名統一為《中藥學》[1]藥名。
1.3 分析軟件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2](V 2.5),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供。
1.4 數據的處理流程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及完整性,由雙人負責核對信息并將篩選出的處方按照要求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2](V 2.5)中。通過該系統軟件中“數據分析”中的“組方分析(包括頻次統計、組方規律、新方分析)”模塊功能,對所選擇數據進行用藥規律的挖掘。
1.5 數據分析
1.5.1 獲取數據源在處方醫師欄內輸入“李聲岳”,在西醫疾病欄內輸入“慢性咽炎”,在中醫疾病欄中輸入“喉痹”點擊查詢,獲取治療喉痹的全部方劑。共 325首處方。
1.5.2 頻次統計分析在“頻次統計”選項中喉痹處方中每味中藥及歸經出現頻次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并將結果導出Excel。
1.5.3 組方規律分析將支持度個數設為129,支持度20%,置信度為0.95,按藥物組合出現頻次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排序,并將結果導出[3]。
1.5.4 新方分析設置相關度[4]為8,懲罰度為2,點擊“提取組合”選項。采用復雜系統熵聚類[5],無監督的熵層次的聚類等方法,得出核心組合及新方組合,最后實現新方分析。
2.1 治療喉痹中藥頻次統計將用藥頻次統計居于前8味中藥頻次及歸經頻次統計。見表1、表2。

表1 266味中藥用藥頻次居于前8味中藥頻次

表2 266味中藥歸經頻次統計
2.2 喉痹中藥的關聯規則分析將支持度個數設為129,支持度20%,置信度為0.95[3],按藥物組合出現頻次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排序,并將結果導出[3]。得出常用藥物組合46個,包含19味中藥。見表3。中藥之間的關聯規則見表4。

表3 266味中藥頻次≥129次的組合

表4 325首治療喉痹處方藥物組合的關聯規則(支持度20% 置信度≥0.95)
2.3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藥物核心組合分析利用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結果,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4],演化出 3~5 味藥核心組合。見表5。

表5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治療喉痹的核心組合
2.4 治療喉痹的熵聚類分析在中醫傳承設置相關度[3]為8,懲罰度為2,點擊“提取組合”選項。采用改進的互信息法[4]、復雜系統熵聚類[4],無監督的熵層次的聚類等方法,發現新方組合,最后實現新方分析。見表6。

表6 基于無監督熵層次聚類新處方
慢性咽炎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癥,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癥的一部分。中醫稱之為喉痹,該病多見于成年人,病程長,癥狀頑固,不易治愈[6]。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工作環境的變化、工作壓力的增加,慢性咽炎患病率逐漸升高,趨向年輕化,給患者帶來心理、生理上的負擔。從臨床用藥來看,西醫大多采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或輔以地塞米松等激素類制劑,但療效不佳,易反復發作[7]。中醫作為傳統醫療技術,對其治療效果顯著,且毒副作用較小。有專家認為中藥處方多組分同時針對人體多部位、多靶點、多環節的整體治療,對耳鼻喉科一些疑難病癥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藥單組分、單靶點的對抗性治療(易導致耐藥性、毒副作用,有效周期越來越短),中醫治療慢性咽炎有獨特的優勢。近年來,數據挖掘技術在中醫藥研究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特別是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2]。它能客觀地反映真實數據情況,對于處理名中醫數據處方具有優勢。本次研究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得出李老治療喉痹的組方規律如下。
3.1 善用行氣藥與止咳化痰藥本研究收集的325首處方中,出現頻次最高中藥(前8味中藥):延胡索(310)、廣木香(289)、浙貝母(288)、桔梗(283)、法半夏(262)、蟬蛻(246)、甘草(235)、紫蘇葉(230)。
如高頻藥物延胡索(310)、廣木香(289)、紫蘇葉(230)均具有行氣通竅的功效。延胡索性溫,味辛苦,入心、脾、肝、肺經。《本草綱目》《開寶本草》《湯液本草》等歷代中醫文獻記載其具有活血、利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咽痛,改善咽部微循環。現代研究藥理學研究表明:延胡索生物堿類成分可能直接作用于 GCPR、JNK及p38,通過cAMP、PI3K-Akt、MAPK通路達到鎮痛的效果[8]。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經。具有行氣止痛、調中宣滯的作用。木香中的揮發油類成分是木香行氣止痛的重要成分[9]。紫蘇葉辛,溫。歸肺、脾經。具有行氣寬中功效。《本草正義》曰:“紫蘇,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紫蘇葉中含揮發油量為 0.03%~2.00%,揮發油具有行氣作用[10]。
再如高頻藥物:浙貝母(288)、桔梗(283)、法半夏(262)、蟬蛻(246)、甘草(235)均有不同程度止咳化痰作用。浙貝母性寒,味苦,歸心、肺兩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浙貝母具有明顯的止咳、化痰及平喘作用,其止咳機制可能通過外周抗炎作用實現[11]。桔梗性平,味辛、苦,歸肺經。具有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珍珠囊》曰:“桔梗療咽喉痛,利肺氣”。皂苷類化合物是桔梗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桔梗皂苷的藥理作用主要有鎮咳平喘、抗炎、調節免疫等[12]。法半夏性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生半夏和制半夏煎劑均有鎮咳祛痰作用[13]。蟬蛻性甘,寒。歸肺、肝經。蟬蛻具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14]。甘草味甘,平。歸心、脾、肺、胃經,具有鎮咳祛痰藥理作用[15]。
3.2 多從肺胃論治 以肺經為首本次研究中歸經頻次統計,歸肺經最高頻次(4712),其次胃經(3030)。《血證論》指出:“咽喉為肺之關,胃之門”。肺為五臟華蓋,主宣發肅降、布散水津。《靈樞·經脈》曰:“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額,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咽喉,入缺盆”。咽為胃系之口,與食道、胃相通。喉痹為脾胃受損、津液無從化生,或痰濁內蘊致使津液輸布失調而發。脾胃受損,脾胃升清布津失調,津液不能上達,咽失所養;胃之降濁功能紊亂,則痰濁內蘊,甚則化熱,結滯咽喉,發為喉痹。故治療喉痹多從肺胃論治,以肺經為首。
3.3 始終注重理氣從治療喉痹的關聯規則分析:支持度越低,較能完整展示藥物使用情況,當設置支持度20%即本次研究中得出最優組合。但隨著支持度上升可以明顯看出治療喉痹的組方規律:當支持度上升到35%、40%時,只1個藥物組合即為:廣木香—延胡索;當支持度45%時,沒有可展示的藥物。縱觀支持度5%~40%,置信度均為0.95,藥對組合出現的頻率及藥對組合,可以得出,廣木香—延胡索為喉痹的常用組合,揭示李老治療喉痹始終注重理氣。《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痹者,閉塞不通之意。《雜病源流犀燭》說:“喉痹,痹者,閉也,必腫甚,咽喉閉塞”。闡述了咽喉疾病的形成,多具輕重不同之氣血瘀滯痹阻之病理。咽喉黏膜及其下層組織的纖維性病變后,導致血液循環障礙,黏膜柱狀纖毛上皮變為復層鱗狀型,各腺體萎縮,分泌物減少。而黏膜血液循環改善后,腺體功能恢復,分泌物增加,咽干不適及異物感等癥狀亦因之改善[16]。
3.4 用藥兼顧兼癥核心藥物為兼癥的治療規律:若患者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可加黨參、當歸、黃芪、白術補血益氣;若咳嗽、痰中帶血,則加大薊、茜草、焦梔子;若失眠、多夢,則加夜交藤、酸棗仁、合歡皮、柏子仁;若咽痛不適、咽干,則加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清熱。
3.5 基于熵聚類方法挖掘出治療喉痹19個新處方如:“蒼術-薏苡仁-白術-黨參-當歸-黃芪”治療喉痹脾胃虛弱型,其中蒼術辛、苦,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益氣的功效;薏苡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功效;白術性苦、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功效;薏苡仁、蒼術、白術合用健脾除濕,有效緩解咽部異物感,腹脹脘痞,泛酸干嘔;黨參甘,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的功效;當歸甘、辛,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功效;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功效;黨參、當歸、黃芪共奏補氣活血益氣之功,有效緩解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倦怠乏力,是治療喉痹脾胃虛弱型新方。再如“酸棗仁-合歡皮-柏子仁-夜交藤”,喉痹反復發作,加之患者對癌癥的恐懼,出現精神焦慮,癥見:失眠、心煩、汗出、入睡困難、多夢、夢中驚醒等。酸棗仁甘、酸,平,歸心、肝、膽經,具有養心益肝、安神、斂汗功效;合歡皮甘、平,歸心、肝經,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腫功效;柏子仁甘、平,歸心、腎、大腸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功效;夜交藤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具有養心安神、祛風、通絡功效。養心安神、除煩藥物治療失眠、心煩、汗出、入睡困難、多夢、夢中驚醒,有效緩解患者精神緊張,更好地緩解患者咽部不適,組方配伍得當,可供臨床參考。
本次研究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較好地對李老治療喉痹的組方規律進行深度挖掘,具有客觀性。李老治療喉痹有獨特的方法,有很好的療效,繼承李老治療喉痹的經驗,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