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光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囊及其周圍滑囊、肌腱、韌帶的慢性特異性炎癥,主要表現為肩關節活動不便和疼痛,可有廣泛壓痛,疼痛還可向頸部及肘部放射,其發病率為2%~5%,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好發年齡段為50歲左右,以體力勞動、長期過度勞損者多見[1,2]。肩周炎具有慢性起病、病程長、疼痛劇烈等特點,對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該病的治療方法較多,有手術、藥物、針灸、運動療法等,但當前臨床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中頻電療是常見的西醫保守治療手段,通過脈沖電流抑制神經根疼痛,可舒緩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粘連,常用于關節炎癥性疾病治療[3]。肩周炎在中醫上又稱“凍結肩”,多由患者勞累過度、長期受寒濕侵襲,筋肉凝結、經絡痹阻所致,桂枝附子湯加減具有溫通經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故本次研究旨在觀察桂枝附子湯加減聯合中頻電療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日照市中心醫院2021年3月—2022年9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8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44例,17例為男性,27例為女性;年齡36~68歲,平均(51.29±7.63)歲;病程3~15個月,平均(8.68±2.47)個月;發病部位:左側20例,右側24例。觀察組44例,18例為男性,26例為女性;年齡37~68歲,平均(51.82±7.35)歲;病程3~14個月,平均(8.43±2.51)個月;發病部位:左側19例,右側2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骨科診療常規》[4]中肩周炎的診療標準;中醫診斷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辨證分型為風寒濕型:肩部有串痛、沉重感,畏風惡寒,風寒后增痛,得溫痛減,舌淡苔白或膩,脈緊或滑。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肩關節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及疼痛;單肩發病,病程≥3個月;年齡35~70歲;依從性良好;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頸椎病、肩袖損傷、肩峰撞擊綜合征、肩部骨折脫位、急性肩關節損傷、肩關節結核者;近2周內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和精神疾病者;神經系統疾病、痛性肌萎縮等因素所致肩周疼痛者;肩周皮膚破傷或存在皮膚病者;認知、言語功能障礙影響量表評定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中頻電療治療禁忌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均進行常規肩部功能鍛煉,鍛煉強度和幅度以自身耐受的情況下逐漸增加,每次20 min,每天2次,鍛煉周期為1個月。對照組給予患者中頻電療治療,采用T99-FIV型中頻電療儀(廠家:北京華醫新技術研究所),患者取俯臥位,暴露患肩,將中頻電療儀設置為連續模式,將電極板固定于疼痛部位,電壓設置為220 kV,頻率設置為4000~6000 Hz,電流設定以患者感到輕度緊縮感及明顯感受震顫感為度,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20 min,連續治療1個月。觀察組在中頻電療治療同時給予桂枝附子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羌活10 g,炮附片10 g,防己15 g,桂枝15 g,生姜10 g,雷公藤10 g,炙甘草9 g。每日1劑,藥物由日照市中心醫院中藥制劑室統一煎制,每劑煎至300 ml,進行閉合包裝,每袋150 ml,服用前加熱,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治療1個月。
1.4.2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后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檢測患者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細胞介素10(IL-10)、前列腺素E2(PGE2)、緩激肽(BK)、β內啡肽(β-EP)水平,均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檢測所用試劑盒廠家為諾安基因科技(武漢)有限公司。②治療前后進行患者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量表評價,此表分為患者疼痛(15分)、關節活動度(40分)、肌力(25分)、日常生活活動(20分)4個維度,得分越高,肩關節功能越好。
1.4.3 療效判斷標準治愈:患者肩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肩部疼痛消失;好轉:患者肩關節活動范圍改善,疼痛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6]。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TGF-β1 CM-CSF IL-10水平比較治療后,2組TGF-β1、CM-CSF水平較治療前降低,IL-10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TGF-β1 CM-CSF IL-10水平比較 (例,
2.2 2組患者PGE2BK β-EP水平比較治療后,2組PGE2、BK水平較治療前降低,β-EP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PGE2 BK β-EP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疼痛、肩關節活動度、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評分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
2.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肩周炎也稱肩關節周圍炎,是指肩關節囊及其周圍組織產生的炎癥,多由肩關節發生退行性病變,加上長期勞累、受涼所致[7]。肩關節結構復雜,肩關節周圍伴隨較多韌帶和肌腱,二者相互連結,當患者長期過度活動肩關節,可產生韌帶和肌腱摩擦,加上關節囊較松弛且薄,易產生勞損,日久產生肩周炎癥;50歲左右人群韌帶、肌腱等軟組織逐漸退化,內激素逐漸失去平衡,致使該部位血流量減少,與多因素共同作用誘發肩周炎;長期生存于風、寒、濕等環境,可導致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受到寒濕之氣侵襲,阻礙血液運行,致使關節周圍組織產生粘連和攣縮,逐漸產生肩周炎[8]。肩周炎的發病因素較多,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臨床治療以改善微循環、緩解疼痛、抑制炎性浸潤和滲出、解除肩關節粘連、增加關節活動度等對癥支持療法為主[9]。中頻電療主要通過脈沖電流刺激肌肉神經,促進局部組織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環,增強活性生物膜透性的生物學效應,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利于受損細胞組織恢復;其也可刺激骨骼肌收縮,提高肩周肌肉張力,緩解患者疼痛,利于肩關節功能恢復[10]。
肩周炎歸屬于中醫學“肩痹、漏肩風”范疇,多由患者素體虛弱,肩部慢性勞損,或外傷筋骨,加之長期處于風、濕、寒環境,易受到外邪侵襲,風寒濕三氣夾雜留滯肩部,致使筋肉凝結,氣血經絡重濁黏膩,逐漸發展為痹證,出現肩部輕度腫脹、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11]。本次治療所用桂枝附子湯加減中桂枝溫通經脈、散寒止痛,防己祛風除濕、散寒,為君藥;炮附片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羌活散寒祛風除濕、利關節,為臣;雷公藤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消腫,生姜溫經止痛,為佐;炙甘草益氣復脈、鎮痛、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達溫通經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功。研究表示,桂枝中揮發油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增強免疫及促軟骨細胞增殖等藥理作用[12]。炮附片中含有烏頭類生物堿、皂苷、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鎮痛等藥理作用[13]。羌活中含有氨基酸、揮發油、香豆素等活性成分,可抑制機體炎癥,改善患者關節功能[14]。
CM-CSF為炎性反應的敏感標志物;TGF-β1是一種多肽類生長因子,高表達于炎癥機體;IL-10為抗炎因子,可抑制炎性細胞的激活、遷移和黏附;PGE2是傳遞痛覺信息的神經遞質,可產生神經水腫及疼痛;BK屬于致痛物質,能增敏感覺神經元,加重疼痛及炎癥;β-EP是痛覺抑制性神經遞質,可抑制前列腺素、P物質、5-HT等疼痛介質釋放,緩解患者疼痛[1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TGF-β1、CM-CSF、PGE2、BK水平低于對照組,IL-10、β-EP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桂枝附子湯加減聯合中頻電療治療肩周炎患者,可抑制機體炎癥因子及疼痛介質釋放。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桂枝附子湯加減聯合中頻電療可緩解肩周炎患者疼痛,提升肩關節功能,臨床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桂枝附子湯加減聯合中頻電療治療肩周炎的療效顯著,可緩解患者疼痛,提升肩關節功能,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改善機體炎癥因子及疼痛介質水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