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武松 楊 蓉
彌漫大B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總例數的1/3,這類淋巴瘤屬于中高度惡性淋巴瘤,需及時采取有效方案治療,改善其預后。CHOP方案是目前臨床治療彌漫大B淋巴瘤的一線治療方案,雖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其中化療藥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周圍神經毒性反應,不僅會損壞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還會降低其化療后的生活質量[1]。為抑制化療藥物的神經毒性,既往臨床多采用甲鈷胺治療,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能有效抑制神經退變,但是,其對緩解化療藥物的神經毒性效果有限[2]。近年來,不少臨床研究指出,黃芪桂枝五物湯對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的周圍神經毒性反應和神經傳導速度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3]。基于此,本文以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收治的70例彌漫大B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對彌漫大B淋巴瘤化療所致神經毒性及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自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70例彌漫大B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女患者為4∶3;年齡17~70歲,平均年齡(51.92±2.14)歲;臨床分期:Ⅲ期21例、Ⅳ期14例。觀察組男女患者為19∶16;年齡18~68歲,平均(51.95±2.12)歲;臨床分期:Ⅲ期23例、Ⅳ期1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確診,符合彌漫大B淋巴瘤診斷標準者[4];②符合CHOP方案化療適應證者;③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既往有周圍神經疾病史者;②合并嚴重心肺功能損害者;③存在環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潑尼松、甲鈷胺等藥物過敏史者。
1.3 方法2組患者均采用CHOP方案化療,化療第1天靜脈滴注750 mg/m2環磷酰胺(江蘇盛迪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654)、50 mg/m2阿霉素(Antibioticos S.p.A.,批準文號:X19990296)、1.4 mg/m2長春新堿(鹿邑輔仁腫瘤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8151),化療第1~5天口服100 mg/m2潑尼松(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689),21 d為1個化療周期,共化療6個周期。每個化療周期的第1天,對照組患者給予甲鈷胺治療,口服0.5 mg甲鈷胺(臺灣泛生制藥廠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CH20030003),每天3次,連續治療2周。
觀察組患者給予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治療,甲鈷胺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并在每個化療周期的第1天給患者口服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25 g,生姜15 g,桂枝12 g,白芍12 g,大棗6枚。上肢麻木者加桑枝10 g,姜黃8 g。下肢麻木者加杜仲10 g,木瓜10 g,牛膝8 g;嘔吐者加陳皮15 g,法半夏12 g;血虛者加當歸15 g,熟地黃10 g。上述中藥加水煎煮,取汁150 ml服用,連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患者化療前后正中神經、腓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分別于化療前1 d和化療周期結束后,采用 NeuroCare-C 型肌電圖和誘發電位儀對患者正中神經、腓神經的MNCV、SNCV進行檢測。②對比2組患者化療期間周圍神經毒性反應分級,化療第6個周期,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毒性標準進行化療所致周圍神經毒性反應的分級進行評估,無周圍神經毒性反應判為0級;腱反射稍減低,伴有輕度感覺異常判為1級;腱反射明顯減低,伴有中度感覺異常判為2級;腱反射消失,且肢體出現功能障礙判為3級;癱瘓判為4級。

2.1 2組患者化療前后正中神經MNCV SNCV對比化療前,2組患者正中神經MNCV、SNCV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2組患者正中神經MNCV、SNCV均有一定下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化療前后正中神經MNCV SNCV對比
2.2 2組患者化療前后腓神經MNCV SNCV對比化療前,2組患者腓神經MNCV、SNCV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2組患者腓神經MNCV、SNCV均有一定下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化療前后腓神經MNCV SNCV對比
2.3 2組患者化療期間周圍神經毒性反應分級對比觀察組患者化療期間周圍神經毒性反應0級率、1級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化療期間周圍神經毒性反應2級率、3級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化療期間周圍神經毒性反應分級對比 (例,%)
彌漫大B淋巴瘤是一種起源于B細胞的惡性腫瘤,屬于侵襲性淋巴瘤,目前,臨床對彌漫大B淋巴瘤主要采用化療和靶向藥治療,化療治療雖能有效抑制和殺滅癌灶,從而延長患者生存周期。但是,大多數化療藥物均存在一定的神經毒性,會引發患者出現周圍神經毒性反應,不僅會增加患者軀體痛苦,還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因此,就需要臨床探尋有效的措施減輕化療所致神經毒性[5]。
臨床既往多采用甲鈷胺來防治化療所致周圍神經毒性,甲鈷胺是一種抗神經毒性藥物,能參與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轉甲基反應過程,促進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經元髓鞘形成,并能使延遲的神經突觸傳遞和神經遞質減少恢復正常,促進神經纖維興奮性提高,從而能抑制藥物引起的神經退變[6,7]。但是,有研究指出,甲鈷胺治療化療所致周圍神經毒性的療效具有一定局限性[8]。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在甲鈷胺的基礎上增加了中藥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原因在于中醫將化療所致的肢體麻木、感覺異常、運動障礙等神經毒性病變歸屬為“痹證”范疇,認為其主要是因氣虛、痰濕血瘀所致,治療的關鍵在于補氣活血、逐瘀通絡[9]。黃芪桂枝五物湯方中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等作用,生姜具有降逆止嘔、化痰等作用,桂枝具有溫經通脈、助陽行痹等作用,白芍具有平抑肝陽、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等作用,大棗具有益氣補中、安神養血等功效,諸藥配伍,可共奏補氣升陽、活血通絡、逐瘀化痰等功效[10]。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能促進機體造血功能增強和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生姜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桂枝具有抗炎、抗凝血等作用,白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促進血管擴張,從而能提高神經元細胞的抗氧化能力,進而有助于促進神經損傷修復[11,12]。
本研究中,對2組彌漫大B淋巴瘤患者分別采用甲鈷胺及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治療,結果顯示,化療前,2組患者正中神經、腓神經MNCV、SNCV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2組患者正中神經、腓神經MNCV、SNCV均有一定下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化療期間周圍神經毒性反應0級率、1級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化療期間周圍神經毒性反應2級率、3級率低于對照組,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東華等[13]研究中得出的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治療,化療期間周圍神經毒性反應0級率高于甲鈷胺治療結論類似,說明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對減輕化療所致神經毒性的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對減輕彌漫大B淋巴瘤化療所致神經毒性及神經傳導速度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